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城市化是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地推动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和结构的转型。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入了稳定增长时期,但更多地表现为规模和数量扩张的粗放型特征,"半城市化"特征明显,对城市化的关键性制度约束仍然存在,城市化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严重,在发展上需要全面提升城市化的发展质量,深化城市化发展关键领域的制度创新,推动中国城市化实现绿色发展方式转变。人口发展质量是城市化质量的核心和根本目的,产业发展质量是城市化质量的提升动力,空间发展质量是城市化质量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寇伟 《现代企业教育》2009,(24):160-162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已经步入重大转折阶段,政府应该承担起为中低收入阶层建房的责任,按照“有限产权,软硬约束,阶跃循环,社会参与”的思路,建立健全中低收入阶层住房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从新都市社会学的集体消费视角出发,以我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为分析对象,重点介绍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安居工程项目、廉租房制度、住房分配的货币化等制度,以及分析来自再分配经济的购房准入机制给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所带来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4.
阶层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必须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高度重视阶层关系问题,提出促进阶层关系和谐的基本思路,即推进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创新以构建阶层关系和谐的理论基础,加快社会生产力发展以构建阶层关系和谐的物质基础,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以构建阶层关系和谐的制度基础,并采取很多具体举措,以有效地协调阶层矛盾,实现阶层关系和谐,为当前构建和谐的阶层关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同志的阶层和谐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十八大以来,针对阶层关系演变的新形势,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留学人员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统一战线是做人的工作"等一系列重要的新命题,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阶层关系问题的认识;同时,他强调要创新协调阶层关系的理念、思路和举措,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导向、以阶层结构优化为基础、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实现公平正义为根本途径,有效地增进了阶层关系和谐。这一理论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科学性和人民性。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边缘阶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以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实践为背景,深入剖析了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进城农民工成为边缘阶层的政治、化和社会背景,分析了他们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对城市、农村发展所起的作用,最后得出结论:进城农民工的存在是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逐步转变其边缘阶层的地位将有利于中国农村城市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济南大学学报》2005,15(3):90-90
葛金田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一文中认为,城市的扩张会伴随着农地的征用和失地农民增加,这正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难点;土地制度是中国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瓶颈,农民在土地被征用过程中受到的利益损害不可小觑,征地造成的无地无业农民激增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造成农民失地失业的真正原因不是城市化进程,而是现行的征地制度。真正缺少对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是造成失地农民问题的制度原因。要建立起能够保障农民切身利益和经营自主权的土地制度,依法建立土地流转制度,通过改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完善征地法规,立法保护农民的财产权;要严格控制土地的非农化;农民要树立法制观念,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建立、完善农地纠纷的裁决制度。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影响范围极其广大的社会问题.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在不同程度上为中低收入阶层解决住房问题提供帮助,但是,真正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住房政策并妥善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的国家却不多.尤其是在我国,中低收入人群占据很大的比重,随着住房政策的变化,这一群体的住房问题日益突出.从和谐社会的角度看,这也是城市矛盾凸现和各方利益冲突的焦点.本文立足于对我国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的研究,着重于对这一问题的现状、原因以及对策进行探讨,希望能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是中国社会转型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具有中国特色,跨越城乡的特殊阶层。这一阶层亦工亦农的身份,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该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地位。随着社会变迁,代际分化,农民工群体的主体逐渐被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取代。站在生命历程理论视角,市民化是新生代农民工生命历程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新生代农民工必须具备在城市中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最根本的就是要不断培养和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实现自我成长,积极融入城市社会,最终完成市民化。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要真正融入城市,更为根本的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入.只有实现了文化认同和融入,才能实现价值观念、行为规则、生活方式的转化,最终完全融入城市.农民工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联表面,中国城市化现代化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重视和满足农民工文化需求,将其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文化融入促进社会融入,有利于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满足民众基本文化需求,有助于推进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农民工文化素质,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镇化的探索和实践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创举,健康有序的城镇化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给中国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力,而且具有世界性意义,尤其是能够为中欧合作开辟新的平台。一方面,中国能够借鉴欧洲发达国家城镇化历程的积极经验,学习其先进技术,推动自身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的城镇化意味着巨大的内需,能为中欧贸易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而需注意的是,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和技术的同时,中国应从实际情况出发,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城镇化之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1990-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协整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的计量方法,就我国滞后的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来看,滞后的城镇化尽管也促进了居民消费增长,但是,城镇化对我国居民消费的扩大效应没有完全发挥,使得消费对城镇化的弹性下降0.041677;短期来看,滞后的城镇化促进了居民消费、改变了居民的消费习惯,并且使其自动平衡自身的消费支出和提高了居民消费需求对财政预算支出的弹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城市化理论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对于我国城镇化有重要的分析与指导作用。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城镇化已经历了四个阶段,当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第五个阶段。回顾城镇化发展历程,发现我国城镇化的实现路径主要有政策导向与市场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主要人口来源、人口的增加与土地利用的扩大、城乡差距扩大以及城市与城市差距扩大等方面。为了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即以人的城镇化为根本、以良好的生态为基础、以提高城镇承载量为手段,以及以城乡融合为目标。  相似文献   

14.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是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之一。当前,我国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低下,内需不足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发生的瓶颈之一。因此,如何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扩大内需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以此扩大国内市场规模。文章通过分析经济危机时期我国采取的经济政策及当前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阐释了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解读了我国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保障民生等政策背景,探究了相应的途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政府施政战略、社会广泛共识、学界研讨热点、民众热议焦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应在科学确定未来我国城镇化发展思路和方向的基础上,紧抓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坚持就业优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强化环境保护等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投资持续高涨和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刺激消费需求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内驱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城市化是我国扩大内需的“火车头”,是协调工农和城乡关系的“融合剂”.而农民市民化作为与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相协调的重要机制,不仅体现在居住环境、职业身份的转变上,更重要的是社会文化属性的转变与社会意义的重构.德州两区同建的有益实践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就地市民化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现代化,只能在“城市化和工业化难以吸收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前提条件下进行,这个前提从中国近代延伸到当代依然存在。它要求发展中国经济须兼顾农业和工业,实行乡村和城市的相互补充。只有如此才有望解决单一城市化难以应对的劳动力就业、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等发展瓶颈,而“南通模式”的精华恰恰是农业工业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现今在江、浙、粤、闽等地蓬勃发展的产业集群与农村经济密不可分,显示出“南通模式”的发展理念不仅在中国早期现代化道路中具有开拓性,也对当前的我国现代化建设有战略性启发意义。张謇研究不应局限于单纯的近代史领域。将张謇及其事业置于古今变动的历史长河中进行整体考量,将“南通模式”与国情、时代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特征相联系进行评判.是深化张謇研究的思路之一.  相似文献   

20.
论民族自治地方财政公共投资风险的防范与法律监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政府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扩大投资,拉动内需,以应对金融危机。巨大的公共财政支出对于各地方政府、特别是民族自治地方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机遇也伴随着风险,特别是我国的公共投资领域一直是低效和腐败的重灾区。如何运用好财政政策,特别是利用法律手段防范风险,并有效实施监管,是我们应该认真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