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世界观     
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同情伦理谱系认为同情是非理性的产物,将同情作为道德的基础与源泉。由此又认为道德是非理性的。矛盾的是,他们叉试图在同情的基础上建立普适性的道德体系。反映到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的影响。宏观上坚持用教育来维持道德底线,微观上为改进道德教育方式,丰富道德教育内容有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3.
【典子的话】典子在做编辑前,在学校做语文老师,监考过无数次,其中有中考,也有高考,也遇到过考生因违反考试纪律被要求退出考试的事情。作为考场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考场工作纪律。陈晓原这样的情况,普通的考场工作人员除了同情,只能还是同情,根本帮不了她。我们在同情陈晓原的同时,也应该理解考场工作人员,不是他们心太硬,是他们没有权力放违规的考生入场。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理应受到社会上人们的同情。因为他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是封建的科举制度摧残了他的身体,是封建的科举制度毒害了他的灵魂,于是他成了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然而,对于他的如此悲惨的命运,在《孔乙已》一文中却没有一个人去同情。相反,周围的人们无不“笑”他!那么,他们为何都“笑”他?这里,不妨让我们剖析一下他们各自的“笑”意吧。  相似文献   

5.
教育转化「差生」体会谈许金珠童少英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里,我们带过30多个班级,教过100多个差生,花费了不少心血,也获得了不少差生转化的喜悦。他们的转变,给了我们以下的体会:——要爱护差生,同情差生。差生是受害的“幼苗”,他们或有不幸的遭遇,或在学...  相似文献   

6.
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处境真是奇怪。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来,然而有时候却似乎猜测出一个目的。 但是从日常生活的观点来看,有一件事情我们是肯定知道的,那就是人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了别人而活着——尤其为了那些我们自身幸福系于他们的微笑和福祉之上的人们,以及无数由于同情而使我们同他们的命运相连的陌生灵魂。  相似文献   

7.
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李奇勇 《山东教育》2014,(11):64-64
面对特殊儿童,我们的内心总是充满了复杂的感情。他们小小年纪身体就有残疾,诸如失明、失聪、肢残甚至脑瘫等,生活在黑暗或无声的世界,人生还没有开始就已经残缺不全。我们心痛、难过、怜惜、同情,为他们的未来担忧。  相似文献   

9.
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多么奇特!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从知道,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我们的幸福全部依赖于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其次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  相似文献   

10.
我的信仰     
壹   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是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巴金学世界中有着一个独特的形象系列--弱小形象,高觉新、汪宣,觉慧、觉民、琴,还有高老太爷在历史进程中都显示出不同程度的软弱。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的发现,推动巴金创造弱小形象系列并使他在这一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决不仅仅是同情。他的个人气质,善恶爱憎清晰地体现在他对于笔下人物的价值取向上,他是带着复杂矛盾的情感去创作的,他对于他们有同情,更有理解,甚至还有认同。  相似文献   

12.
在关于自我与他人如何合群共存的探讨中,休谟和卢梭提供了两种内在一致且可协同生效的同情方案。作为典型的现代理论家,他们对同情的关注和这种关注对道德情感的共同倚重体现了现代伦理生活对人性与道德的内向探索和对日常生活的肯定。从这些共同的问题意识出发,两种世俗化且平等化的同情观着意强调了现代人能够基于自然的心灵内在构造而发挥道德情感的力量,葆有同情这种自然美德并坚持一种关照人类、超越立场和利益的普遍主义式同情姿态。进一步就具体的同情机制而言,休谟式同情体现为对一切苦乐感受和赞责评价的“同感共鸣”,卢梭式同情体现为对他人痛苦的“设身处地”,前者着眼于悲悯而冷静的旁观,后者着眼于自顾却热情的行动,它们共同导向了正义问题,有待当代阐释者甄别两种同情观的转型意味并由此探索如何借助同情改善社会。  相似文献   

13.
<正>善良是生命对生命的同情,是内心最柔软的情愫。人世间的善意和爱,就像一朵朵美丽的鲜花,散发着迷人而悠远的馨香。在我们身边,总有许多善良而真诚的人,他们栽种善良,播撒爱心,传递正能量,装点我们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随着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孩子养成了任性、高消费的习惯。如今,在他们身上有许多鲜明的特点:他们有抱负,但是缺乏与困难作斗争的信念和毅力;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关心,但往往不注意关心别人、缺乏同情;他们追求美好的生活,但是不愿为美好的生活付出辛勤的劳动;他们智力发展的较快,知识面比较广,但是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他们成人感确立的较早,但依赖心理很强……  相似文献   

15.
我也是富翁     
我也是富翁,尽管我没有巨大的物质财富。我也是富翁。我有健全的身体,和那些值得我们同情的残疾人相比,我比他们“富有”多了。有的残疾人终生都要与拐杖为伴,而我却能自由自在地蹦蹦跳跳。  相似文献   

16.
熊燕 《中国德育》2009,(2):63-64
这学期,我新接手了一个让全校老师都不愿接手的班。因为,这个班的潜能生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七八个。经过了解,得知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全都是单亲孩子。得知这个信息,我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与怜悯,出于母爱,我甚至觉得鼻子酸酸的,眼眶湿湿的。  相似文献   

17.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的世界观 爱因斯坦 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珍爱生命     
一直以来,无论从网上、电视上还是报刊上,都有很多关于中学生、大学生因为某种原因而自杀身亡的报道,作为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我觉得他们的经历虽然值得同情,但他们的做法却是很愚蠢的。  相似文献   

19.
他们的运动     
对于一个久居闹市,动辄便是健身房、游泳池、网球场的“城里人”来说,很容易怜悯和同情我们这次拍摄的对象。然而几天后遇到的“他们”令我鄙夷自己竟有这样的念头。  相似文献   

20.
现在我家里有三位中学语教师,还有几个参加过高考的甥侄辈。我真的很同情他们,为他们长期被语课所折磨而感到悲哀和不平。他们整天在语课中艰苦奋斗,却几乎没有人能将一篇章写得通顺而有采。也就是说.他们过了教学关(都是省市级重点中学教师),也过了考试关(都考上了大学本科),却没有过语言表达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