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青  范延锋 《记者摇篮》2006,(10):53-53
广播社教板块节目,是人们获取资讯、沟通思想、捕捉时尚的重要窗口,是主持人直播的节目单元,是有板有块,板块结合,生动活泼,广大听众喜闻乐见的广播形式。社教板块节目的可听性,直接关系到广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前广播频道越来越多,各类节目异彩纷呈。在激烈的竞争面前,社教板块节目似乎办得有些吃力了,提高它们的可听性就显得更有必要。从哪里入手呢?我们想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改进:一、精心策划设计是保证听众欢迎的关键现在,听众的审美要求不断提高,我们必须根据这个新形势,精心设计我们的节目。每期节目,要有中心。要围绕一个…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各市电台纷纷开办“广播热线”节目。这种听众即时参与。广播即时回应的互动。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听众的心理需求,较好地解决了广播节目的贴近性、主动性和可听性。  相似文献   

3.
所谓可听性,是指广播新闻吸引听众的能力。听众对广播新闻的注意,当然主要取决于新闻内容;但广播新闻工作者如果不注意在节目形式上进行适当处理,照般照抄报纸新闻稿的写作、处理方法,就会抹煞广播的特性,降低节目的可听性。增强可听性,首先应发挥广播新闻节目“声音”的优势,以声取胜,先声夺人。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  相似文献   

4.
杨秀云 《视听界》2012,(3):118-119
乡镇广播自办节目是农村听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办好节目的关键是做到“三贴近”。一、节目内容新鲜灵活,增强可听性乡镇广播自办节目受设备、人力、资金等的影响,每档广播节目一般都是一人完成采、编、播。  相似文献   

5.
对于广播节目而言,“可听性”和“必听性”是衡量其运作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可听性”和“必听性”越强,这家广播电台或某一时段的节目竞争胜出的机会就越多,反之只有失败。什么样的节目内容是听众觉得值得一听?又是什么样的内容是听众必听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尽管如此,但就其概念来说,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班闯 《新闻前哨》2010,(6):63-64
据笔者所在频率2009年的收听率调查,有五成以上的听众是被电台的精彩节目吸引而“爱上”广播的。广播不仅能告知人们各种资讯,更能纾解紧张繁忙的现代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广播魅力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广播节目的灵魂”——主持人的发挥。节目中,他们运用各种技巧吸引听众的注意。本文通过笔者的一些工作体悟,提出一些小方法,和大家探讨提升节目可听性的主持技巧。  相似文献   

7.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广播作为仅靠声音传播的传统媒体,生存空间正在不断缩小。增加广播节目的可听性、吸引更多听众的关注、稳定受众群体,已经成为广播必须直面的问题。结合实际,办好具有地方特色、吸引特定群体的自办节目,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林椰 《视听纵横》2010,(3):116-117
广播是通过"有声语言"来传递信息的,听众是通过耳朵来获取信息的。正因如此,"可听性"成为衡量一档广播节目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而广播对农节目和其他类型的广播节目相比,它的"可听性"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广,既包括节目形式活泼多样  相似文献   

9.
沈颖 《视听界》2013,(1):117-11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老龄化的加速、亚健康人群的膨胀,健康养生话题从没像今天这么热过。广播中的医学科普访谈是最早的健康节目形态,一条热线将专家与听众、专家与患者联系起来,患者在家里就可以通过电话、书信向专家咨询。广播是一门听觉艺术,没有可听性,医学科普节目很容易走入“电台看病”的怪圈。曾经有主持人拿着听众的检查报告到医院找专家,  相似文献   

10.
茹红 《中国广播》2010,(2):42-43
“三贴近”原则是广播电视实践中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广播作为一种听觉文化,其“三贴近”原则的具体体现便是可听性。具有可听性,才能真正提升广播的生命力。本文结合厦门经济交通广播的特色,从广播与听众的关系、广播报道的着力点及节目的服务性与实用性功能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广播的可听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广播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播的户外直播节目已渐渐为老百姓所熟悉。过去“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广播名主持人,现在要以“本来面目”出现在听众面前,确实需要一定的勇气。因为,在主持人走出直播室之前,他们根据自己的节目定位需要,通过自己优美的声音、娴熟的主持技巧来表达节目内容,在听众中塑造着与节目内容相吻合的形象,让无数听众带着美好的想象走进广播。听众通过节目的热线交流等与主持人亲切交谈,因此有许多听众与主持人之间成了没见面的老朋友。  相似文献   

12.
王玲 《新闻采编》2005,(6):34-35
近几年来,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类媒体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等方面推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受众的眼球和耳朵。作为我国广播大家庭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市一级广播,节目改革与创新一直备受关注。广播新闻性节目是地市电台的龙头,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此类节目如何“揪”住听众耳朵,已经成为广播人不断探索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李春 《视听纵横》2005,(4):78-79
我国大规模的普法教育活动始于1985年,从“一五”普法到“四五”普法己历经20年,各级广播电台都配合普法教育创办了各具特色的法制类节目,在普法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广播法制类节目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创新,如何有效提高法制类节目的可听性和影响力,使之成为最受听众欢迎的品牌节目之一,己经成为各级电台广播法制类节目共同面对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广播事业的逐步发展和听众对节目要求的不断提高,经济节目的题材和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去年,廊坊电台为配合市委、市政府“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创建活动”,推出了“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走进直播间”现场互动访谈节目,我在接受了这一节目后,给它定位为“延续性的主题经济访谈节目”。经过分析,我认为在制作该类节目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到播出的效果,更应该从全面的高度重视节目的策划,从而保证节目的深度和广度,让听众听到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节目定位”在广播窄播化,频道专业化、栏目听众细分化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节目定位准确,跟听众结缘,听众就喜欢听,节目有号召力。反之,结果只能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6.
高坤 《新闻前哨》2005,(2):86-87
广播媒体“空中门诊”节目,就是邀请医疗专家走进直播间借助空中电波向听众讲解健康、保健知识,因其贴近性、服务性,受到听众欢迎,从而收到了社会与经济的双重效益。但是一些广播媒体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在播出“空中门诊”类专题广告节目时,出现了一些失实和虚假的现象,严重地损害了受众的利益和广播媒体的公信力。这种现象,应引起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及时纠偏,才能不断提高此类专题广告节目的广播公信力。  相似文献   

17.
广播外宣节目由于功能和作用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受众对象的特殊性,即广播外宣节目,特别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节目以及各地电台与国外电台交流寄送的节目,它的受众对象就是外国人以及广大的华人华侨,由于国外听众在欣赏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与国内听众的差异,再加上广播节目稍纵即逝的特点,因此,广播外宣节目在开头一定要注意要吸住听众,也就是广播界常说的“先声夺人”。  相似文献   

18.
黄英 《新闻采编》2005,(4):27-28
眼下无论你身在何处,什么时候,只要打开收音机,都不难听到一些被听众称之为“卖药”的节目。我们广播人通常美其名曰“医药健康咨询讲座”。“医药健康”节目诞生于90年代中期,从90年代末到现在一直风头不减,为广播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这些“卖药”节目往往是一些医生甚至对医疗知识一知半解的人在那里自拉自唱推销药品,很少顾及听众的感受,听众很有意见,严重影响了广播的收听率,使广播人弃之心疼,食之又骨鲠在喉。那么,“医药健康”节目的生存空间到底有多大?它对广播业的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多于利呢?这成为许多广播业内人士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11):I0013-I0013,F0003
广播要让听众听到,也要让听众看到。在做好直播间节目的基础上,走出直播间,“办看得见的广播”。广播在被听众“看”到后,它的巨大影响力,号召力,吸引力随之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黄进  陈昕 《新闻前哨》2005,(12):63-64
一直以来,广播法制节目在题材的选择和深加工方面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导致节目内容空洞贫乏,形式呆板生硬,可听性差。随着中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传媒竞争日益激烈,同质节目层出不穷,广播法制节目制作必须树立高屋建瓴的创新意识,在选题上做严密的推敲和充分的把握,通过展现社会转型时期的新旧体制矛盾、人治与法治的冲突、司法理论与司法实践失衡等问题,为转型社会树立正义与公平,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为执法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难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只有这样广播法制节目才能以崭新而强有力的姿态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寻求到自身的“生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