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太极拳散论     
章按照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和一般规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分别对太极拳的哲理、论力、体静、练与养四个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并提出了个人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总不重视哲理诗。不仅一般文艺杂志和诗歌刊物不提倡,也很少发表哲理诗;而且一般的文学理论著作和写作理论的书籍(诸如巴人编的《文学论稿》、蔡仪编的《文学概论》、霍松林编的《文艺学简论》和北京师范大学编的《写作基础知识》等等)也均不谈哲理诗;甚至有人还对哲理诗存有某种偏见,以为哲理诗即西晋时代的“玄言诗”之类。这实在是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当前大学语文课堂缺乏教学语言哲理美的现状与原因、选择哲理美的语言形式对教学过程及效果的意义和大学语文教师要做到教学语言的哲理美应努力的方向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阐明了教学语言的哲理美,既是语文美育的任务之一,也是大学语文教学魅力与教师品格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哲理诗的审美价值:哲理诗的议论特点;哲理诗哲理寓于形象之中,而不以理论形态表现;哲理诗是“理”与“情”溶为一体的艺术。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英语表达的哲理剖析,学习者可以改善英语理解及表达能力。文化沉淀及文化表现、雅俗共赏、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是学习者应掌握的哲理。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忽略学生个性差异的弊端。探索促进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方法及模式。强调以生为本,确定学生主体地位,运用小组协作,理实一体,课堂评价方式,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7.
“画说哲理”方法是在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大背景下,结合我校自身实际,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方式的一个新尝试。本文简要介绍“画说哲理”方法的实施过程、实施目标、工作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以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彝族尼苏谚语是彝族尼苏人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这些谚语类型丰富,蕴含深刻的哲理,发人深思,具有很强的教育启迪功能。在形式上采用彝族独特的五言或七言诗体,句式工整,富有诗韵,便于传授、记忆。多采用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增强了谚语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有助于谚语劝诫教育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图画哲理"作业是提高艺术类学生"原理"课教学质量的创新作业尝试。通过哲学理论与绘画作品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作业,既可提高学习兴趣和对理论的理解能力,也可增强理论的实用性。"图画哲理"作业是艺术专业和"原理"课相结合的一个有效的契合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以德治国的首要任务就是以德治政 ,即将社会伦理道德原则和规范贯彻于社会政治生活和实践 ,以达到治国的目的。而以德治政的前提又是以德育官 ,使国家公职人员的道德品质符合社会政治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 ,培养出一个勤、廉、慎、公、忠、信的道德高尚、高效务实的干部管理队伍。  相似文献   

11.
40年代"解放区"的叙事诗创作及其艺术形态,不仅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文学事实,而且也是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学"大众化"及"民族化"追求与"现代化想象"的结果之一。从文学史的立场,考察分析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格局下"民歌体"叙事诗创作的繁荣,发掘其文体形式的"谣曲化"选择与现代叙事诗艺术互动、冲突及作用的历史,避免对"解放区"的叙事诗创作及研究的简单化,成为本文学术探讨与历史描述的主要目的及内容。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及新文学运动前后 ,是中国叙事诗艺术由古典向现代形态演进的关键时期。西方叙事诗学及其文学的影响与中国抒情文学中心地位的式微 ,使当时的”新体”叙事诗创作及其理论批评 ,呈现出新的创作形态与艺术追求。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后“白话叙事诗”及其创作形态的出现 ,为中国叙事诗艺术现代文体类型的确立与理论批评体系的重构 ,规定了基本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3.
日本诗话是中国诗话域外繁衍的一大支脉.日本诗话与日本汉诗、中国诗话、中国古诗之间密切错综之关系,使其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日本诗话对于开拓我国古代文学的域外追踪研究和汉字文化圈内比较文学研究,是极为珍贵的资料,但国内迄今尚无专论.实际上<日本诗话丛书>所收日本诗话为59种,包括狭义诗话38种,广义诗话21种;和文诗话29种,汉文诗话30种.日本诗话可分为诱掖初学之诗话、品评鉴赏之诗话、论述日本汉诗发展史之诗话、诗学论争之诗话等4大类,各有其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月亮是一个中国文人反复咏叹的意象,是一个多重象征系统。对月亮意象的哲理性思考,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身价值、家园意识、生命意识、宇宙意识的探索过程。文人在不断追寻中实现与月亮平等的对话、“物我合一,”从而使心灵有了归属,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对宇宙本源有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5.
贵州乡土诗人赵卫峰在新时期社会转型的大潮下,与时俱进,以其对新时期乡土诗歌的独到理解,用诗歌的创作去实践着自我乡土诗歌理念,力求在新世纪乡土诗歌的创作上,在传统乡土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之间寻求一种和谐,推动中国乡土诗歌的创作乃至新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悖论,虽源于逻辑学,但在语义中则是指言语表层所出现的于情理相悖的语句组合在一起,以反求证。悖论现象在诗歌中所引起的诗性模糊,从美学观点来来看,正是文学艺术的表现。探究悖论的定义以及悖论在诗歌中所表现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可感受到一种审美体验。而这种反衬美、新奇美和壮美的悖论模糊诗性使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进入新的范畴认识领域。  相似文献   

17.
作为诗歌新形式,网络诗歌的内在诗性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其审美取向与传统诗歌审美偏好出现错位与偏离.网络诗歌审美表现出的拒绝抒情传统、削平诗意表达深度、异化诗歌传统功能等新表征导致网络诗歌与传统诗歌审美之间出现抒情错位、表达错位和功能错位等现象.促使错位弥合的构想之一是大力倡导网络现代禅诗的创作与研究,这不仅有助于规范网络...  相似文献   

18.
训读法:日本受容汉诗文之津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诗文训读法是一种双向处理汉诗文与和文 ,使二者相互训译转换的语言机制 ,是日本接受汉籍并进而创作汉诗文之津桥。日本对待外来汉字的积极吸纳态度 ,坚持以本国固有语言为本的原则 ,以及灵活的“训读”、“音读”方法 ,是训读法产生的理念基础和技术基础。训读法从产生到定型 ,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嬗变与完善过程。江户时期以荻生徂徕为代表的训读法反对者的尝试与失败 ,证明了训读法产生的合理性、必然性。从现今日本解读汉诗文所采取的原文、训读文、口语译文的三段式结构中 ,可以认知汉诗文训读法的基本形态与工作原理。向使日本一味用音读法处理汉诗文 ,则汉诗文就始终只能是极少数文化贵族独占的“外国文学” ,不可能出现江户时期的鼎盛 ,更谈不上融入日本文学 ,成为构成日本文学的和汉两大体系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以诗讽谕怨刺的传统,这一传统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它形成于中国古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反映着古人的文学观念。《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政治怨刺诗是这一传统最早期的作品,《诗经》政治怨刺诗是《诗经》中最具有批判性的作品。它不仅数量上在《诗经》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开创了我国怨刺讽谕的诗歌传统,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选取了最能反映政治怨刺诗特色的呼告抒情、借古讽今、敷陈直叙三种表现形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就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过程进行了分析,对古代文学作品我们都应该尽量做到将艺术创造与艺术传达相结合、将语言和情趣意象融为一体达到诗意的美,并用诗的境界去观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