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哲学是欧克肖特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目标上,欧克肖特提出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培养学生成人;在知识论上,他对技术理性的知识观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提倡技术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并存;在学习方式上,他提出了学习场域的概念,强调对人类知识的追求;在教育方法上,他强调教育"对话"和"暗示"。欧克肖特的教育哲学对当下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启示是:教育创新应基于传统,要建立一种学习场域,并注重暗示、想象在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反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教学理论研究。其传统研究范式处于不断的被“消解”的境况之中.教学理论研究在不断改变自身的存在方式——它显现出一种“自我”解构——知识论转向的景况。这一景况发生在教学理论研究的“知识体验”中,这种“知识体验”(渗透)表现在知识观、知识的心理学观、知识社会学三个方面。它表明了教学理论原有基石的裂变以及教学理论研究从规律(探寻)到规则(知识生成规则)的知识论转向。  相似文献   

3.
美国教育学家托马斯·波克维茨的“社会知识论”侧重考量知识的“社会性”,基本观点包括:知识具有社会性;知识与权力密不可分;社会知识论是一种研究方法论.教育工作者要通过“碎片化思维”这一思想通道对学校知识、教育改革、研究方法论进行解构,教育研究者应理性表达批判、教育决策者应坚守知识分子立场、教育实践者亦应是“研究者”.这是波克维茨“社会知识论”给予教育工作者通过教育改革、实现社会重构的重要暗示.  相似文献   

4.
知识隐喻与教学转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钟启泉 《教育研究》2006,27(5):19-24
从知识隐喻的角度考察知识论历史演进的线索,我们可以看到:一切真正的知识都具有活动的、实践的性质,应当原原本本地看待“认知活动”。不过,这些知识的隐喻尽管凸现了“认知活动”的关系性,但依然没有从近代批判哲学所固有的认识论中解放出来。因此,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论固然是不可取的,现代的“主观主义”知识轮的局限性也不可轻视。立足于种种知识说给出的若干指标,考察我国的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克服两种片面性:既不能无视儿童已有的知识体系,单向地灌输知识;也不能走向轻视概念性知识、无视知识结构化的体验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5.
陈向明  赵康 《教育研究》2012,(4):108-114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知识"地位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杜威的实用主义知识论在理论层面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合理合法性"提供了支持。这种知识论视角超越了传统的心灵—世界二元知识论框架,在人类行动范畴中看知识,揭示了人类是不断变化的世界的参与者,而不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世界的旁观者。这种知识论认为知识源自探究,由认知性经验而获得,是关于行动及其导致的结果之间关系的知识,体现在教师身上是有关教育教学行动及其带来的结果之间的关系的"实践性知识",具有引导未来行动的功能。杜威关于知识的工具性观点,还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教师的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孰高孰低之争,因为二者都来自经验,并最终服务于实践,这也使得教师的"知性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类,一类是明确知识,另一类是默会知识.默会知识具有个体性、实践行动性等特点.基于默会知识论,教师应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关注儿童默会知识的习得.同时,默会知识论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这一习惯说法开始,追述其内在的知识论根源,针对其将知识与道德意义分离的观念,澄清了整合的、层次化的、主体指向的知识观,并详细分析了在这一知识观的理念下,体验与个人生活及经验相关联的教学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8.
强德性知识论主张知识是一种成就,一种来自能力(德性)的成功,即“知识成就论题”。这个论题很好地解释了知识的价值及其根源。然而,它也让强德性知识论遭遇了两难困境:一方面,它太弱,会遭遇假谷仓等环境运气反例,表明有些成就不是知识;另一方面,它太强,会遭遇芝加哥等证言知识反例,表明有些知识不算成就。这个困境之所以成立依赖两个预设:1.知识与运气不相容;2.强德性知识论是一种个体主义知识论。文章采取“破立结合”的策略:对于运气问题,以破为主,否定知识与运气不相容。对于个体主义问题,以立为主,构建一种共同体主义的联合成就观。根据这种观点,与知觉知识不同,证言知识的认知成就主要体现在促进共同体的理智繁荣。  相似文献   

9.
客观与主观:当代课程哲学的两种知识观评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知识观分歧的日益尖锐化,客观上要求今天对课程改革的任何一种判断必须给出其知识论根据。本文以“王钟之争”为切入点,在梳理传统派和改革派知识观分歧的基础上,详析了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基本主张及其认识论根据,指出知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问题背后的核心问题是真理问题;进而从剖析互动的知识观之由来及其与传统知识观的分歧入手,将分歧的关键定位于知识的独立自在性问题方面;最后以渡普尔的“世界3”为根据,给出消解分歧的一种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一、“知识论”教师创造教育观的特征与扬弃 在西方,“知识论”教师创造教育观一直占统治地位。有这种观念的教师,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及认知性素质的培养,这些教师辛勤地传授知识、技能,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知识型、技能型的人才,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地贡献。但是,在关怀学生的创造性的生存与发展,追求完整的、美好人格的、人生幸福的现代教育方面,“知识论”教师创造教育观之弊病日益暴露出来。  相似文献   

11.
知识论及其对当代教育评价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论日益受到重视,它对知识的探究方法与成果逐渐辐射到其他领域.教育评价首先作为知识形态被人们认识、接受和应用,因此,教育评价与知识论就有着逻辑上的密切联系.而知识型与知识转型,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知识论研究则对教育评价科学性的探讨、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传统知识论一直是寻求确定性知识并为之辩护的事业,波普-反传统知识论追求确定性知识的思路,认为全部的知识都是猜测性的,具有不确定性,我们必须放弃对确定性以及知识的可靠基础的寻求,在批判的反驳中推进知识的增长。波普知识论中对知识不确定性的接受与对批判理性主义的保留,对我们反思知识中传统理性主义的片面性,当代极端的相对主义和知识的本性都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知识教育在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但知识教育权重不当会形成遮蔽学生智慧发展的教育困境.当下教育中存在的“教育=知识教育”现象,从知识观的角度来分析它缘于三方面的原因:中国传统尊重知识权威、唯书唯上观念的影响;近代西方唯知识论影响;对知识习得的不同理解.受其影响,如果将知识教育、知识习得当做惟一目的,只追求知识的客观性,仅仅关注知识的获取、知识的习得,就容易使教育偏离了培养人的目的,进入蒙蔽智慧的困境.因而,迫切需要在建构主义知识观指导下走出知识教育困境.  相似文献   

14.
教师专业化知识基础问题是近几年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试图从实践知识论、内隐知识论视野研究教师专业化新的知识基础和新的理论依据,并提出教师专业化知识基础转化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5.
面对西方传统和“另类的”科学哲学的双重困境,中国科学哲学开创了一种既不同于“知识论”又区别于“文化论”的第三种研究范式,即“科学文化论”的研究范式,从而走向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的又区别于“另类的”第三种科学哲学,即科学文化哲学。建构科学文化哲学不仅将促使科学哲学中国化,而且将为科学哲学理论和实践作出体系性和原创性的贡献。科学文化哲学的建构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科学哲学知识体系的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6.
从知识观的转型看教师专业发展的角色之嬗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教师成为“反思实践者”、“教育专家”或“研究者”的新型角色,日渐渗透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日常活动中。如何认识并逐步实现这种角色之嬗变,既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关键,亦是落实教育改革理念的重要保证。本文从知识的视野出发,认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角色的变化有其深刻的知识论基础,即教师不再仅仅作为知识的被动“消费者”与“传递者”的角色;教师作为实践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同样是教育知识的“生产者”与“创造者”。这在本质上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这种角色转换,首先需要中小学教师与教育理论研究者双方在知识观上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从传统的“学徒制”走向现代,得益于“工业革命”和社会职业发展的推动,也是“知识革命”和教育自身发展之使然。这就是职业教育的“经济学逻辑”和“知识论逻辑”。现代职业教育的知识论基础,就是人们认识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这两种知识体系的存在,而传授“程序性知识”需要“工作情景”。这样,真实、模拟、虚拟情境和...  相似文献   

18.
先天知识是知识论的一个重要论域,康德把必然性视为先天知识的充分必要条件,这也是传统哲学的一贯观点。但克里普克指出先天性与必然性的外延是不同的,两者并不能等同起来,由此在先天性和必然性之间打开了一道逻辑裂缝,进而危及到先天知识的存在认定。邦久和查尔莫斯分别从确证和二维语义学的角度来修复这道逻辑裂缝,试图在先天性与必然性之间架起新的桥梁,他们这种传统的论证方式都有其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修补这道逻辑裂缝。但如果把必然性转化为一个知识论概念,从确证的角度来重新建立必然性与先天性之间的逻辑关系,那么这二者之间的康德联系依然是有效的,康德意义上的先天知识就可以获得一个更为稳固的知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知识的确证进路诉诸“指导-道义论”的内在主义原则,将知识视为具有内在可及性证据的真信念,然而该理论无法应对记忆问题和证言知识的挑战,因此被可靠主义知识论取代。可靠主义的知识论以可靠性为出发点,建立了一种外在主义和后果主义的知识理论,使认知主体成为知识论研究的重心,成功区分了知识和真信念,将价值问题引入了知识论研究中。知识论中的可靠主义转向可以为科学哲学的研究提供借鉴,科学实践哲学和科学的社会-文化研究的流行,都蕴含着科学哲学研究的可靠主义转向。这一转向有助于科学哲学回归实践和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中的知识论(上)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西方知识论始于希腊哲学,探讨对于外部实在的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这种知识论是包含在实在论中的;至近代,康德提出批判的知识论,为作为知识范例的科学知识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现代,则建立了自然主义知识论。中国传统知识论的主题乃是实体与功能、经验与悟性、理论与行为的统一。主要形式有《周易》本体知识论模式,其要在于“观”;孔子的心性知识论,其中心为包括“观”与“行”的“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