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豹子花属Nomocharis 6种植物和百合属Lilium 4   种植物的花粉形态与外部特征作了较系统的比较研究,其结果如下:  1.豹子花属植物花粉的   萌发孔均为单沟(远极)型,根据其外壁结构及表面纹饰的特点,可分为基柱网纹型和网纹   型,结合外部形态特征推断,可能存在由基柱网纹→网纹的进化趋势。 2.百合属植物花粉   的萌发孔多为单沟(远极)型,稀为2一3孔型,然而,其中外部形态极为相近的小百合集合群与   尖被百合在花粉形态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这一事实为研究百合科花粉的演化提供了线索。豹   子花属与百合属花粉虽在表面纹饰上存在区别,但从外部形态上,该属的一些种类与百合属极  为相近,反映出二属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广义的安息香科(Styracaceae)有15个属,本文报道了其中13属93种植物的光学显微     镜与扫描电镜的花粉形态观察结果,根据这15个属的花粉形态特征可将它们归之为三个花粉     类型,即:安息香型,山矾型及非洲安息香型。在Wagenitz(1964)的安息香科系统中所包括     的11个成员,正好都是属安息香型花粉的那11个属,因此他的观点可以从花粉形态方面获得     有力的支持。将其他的四个属,即:山矾属(Symplocos),非洲安息香属(Afrostyrax),蒜味树属     (Hua),尖药树属(Lissocarpa)从安息香科中分出的处理是合理的。狭义的安息香科有11个     属,其中大多数属之间,在花粉形态上较难区分,这是由于安息香属的花粉形态变异幅度可以     将其它几个属的都包括进去。因此我们认为,狭义的安息香科是一个很自然的分类群,安息香属以外的10个属可能都是通过安息香属在进化过程中衍生而得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分布于我国的椴树科(Tiliaceae)9属44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光学显微镜   的系统观察,并对其中10种花粉的外壁细微结构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本科花粉为长球形、   扁球形和球形,萌发孔为长3孔沟、短3孔沟和3(一4)孔三种类型,外壁主要为网状纹饰,个  别属为刺状纹饰。根据花粉资料,本文还探讨了该科植物分类中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藤山柳属Clematoclethra(猕猴桃科)是中国特有属之一。本文作者研究了该属植物的   外部形态,统计了473张标本,结合地理分布,得出本属是一个单种属,并且是一个多型种的结   论。此种分为4个亚种。这与中国植物志的作者将本属分为20种和4变种不同。  本文作者   虽强调标本室分类是生物系统学研究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但这种分类,其方法上必须   根据大量标本,从研究性状变异开始,然后确定各分类群的划分和等级,最后才根据植物命名   法规的模式方法,给予它们正确名称。作者还根据本属的姊妹群猕猴桃属和它们的外类群水  东哥属的地理分布,推断本属是一个新特有属。  相似文献   

5.
滇桐属(Craigia w.w.Smith & W.E. Evans)植物的生殖器官与花粉的形态都比 较特殊,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究竟应将它归入梧桐科(sterculiaceae)还是椴树科 (Tiliaceae),长期以来都存在着不同的见解。为了帮助澄清这个问题,本文在过去研究中国  梧桐科花粉形态的基础上,从花粉形态的角度进行探讨,对滇桐属的花粉以及椴树科的椴属  (Tilia)、海南椴属(Hainania)、蚬木属(Excentrodendron)等4属16种花粉在扫描电子显微镜 和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滇桐属花粉与椴树科3个属的花粉在形状、极性、  萌发孔位置及其形状结构(包括孔室的形状)、表面纹饰等方面都有差异,但与梧桐科的苹婆  属(Sterculia)、梭罗树属(Reevesia)等的花粉形态比较接近,而且滇桐属的花的形态与苹婆属等的也很相似,因此我们认为把滇桐属置于梧桐科内是比较合适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伞形科八个属的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伞形科8属22种和1变种的花粉,除用光学显微镜进行了系统 的观察外,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它们外壁的细微结构,在综合分析对比的基础上,论证了花粉形态研究在伞形科分属水平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桦木科植物(包括6属36种)的花粉进行了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系统地描 述了各属的花粉形态,划分了三种花粉类型,即桦木型、榛型、鹅耳枥型,并澄清了前人在带状加厚、孔盖和颗粒层等概念上的模糊认识。根据花粉的形态,作者不支持Hutchinson(1973)和Dahlgren(1983)把桦木科分成两个科,即榛科(包括榛属、虎榛子属、鹅耳枥属和铁木属)和桦科(包括桤木属和桦木属);而同意Abbe(1974)将桦木科作为三个族来处理,并且认为虎榛子属应该从榛族分出,置于鹅耳枥族;尽管作者不支持Kuprianova(1963)将桦木科划分为三个科,但本文所提出的三个族与Kuprianova的三个科只是分类等级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从蒙古香蒲Typha davidiana,宽叶香蒲T.latifolia和长苞香蒲T.angustata花粉中     分别分离得到几个相同的黄酮类化合物。三个为甙元,五个为黄酮醇甙;用薄层层析分析了     五种香蒲花粉(包括上述三种)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果表明各种花粉黄酮成分基本一致。     从化学上把香蒲属和黑三棱属及可能相关的16个科作了比较,结果表明:香蒲属与露兜     树科相差很远;与帚灯草科,须叶藤科,谷精草科相似;与黑三棱属非常相似;因此建议把香蒲     属和黑三棱属同归于一科——香蒲科,成立香蒲目。该目可能与帚灯草目接近。这些结果与    近来的解剖学、孢粉学、血清学、胚胎学、和细胞学方面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蓝钟花属Cyananthus及整个狭义的桔梗科Campanulaceae(s.str.)的花粉、   染色体和形态性状作了深入的系统研究,表明蓝钟花属是该科的最原始类群,它的亲缘属有党   参属Codonopsis和细钟花属Leptocodon。  对蓝钟花属中各个种及它的亲缘属的地理分布分   析,揭示了该属是典型的中国-喜马拉雅区系的成分,横断山地区是该属的频度和多样性中心;   认为中国西南部及其邻近地区至少是桔梗科原始属的保留中心,甚至可能是该科的起源中心。   作者最后对蓝钟花属各个种的性状作了生物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全属进行了全面的分类   修订,把原有的26个种9个变种归并为19种(包括2亚种);对该属的次级分类也作了修订。   首次报道了该属的染色体数目和细钟花属的花粉形态。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我国忍冬科54个样品,包括12属31种植物的花粉扫描电镜观察的结果, 描述了本科各属主要代表种的花粉形态特征;  及不同种的花粉类型,为化石花粉鉴定提供参考资料, 同时根据花粉的形状、大小、萌发孔及外壁雕纹的异同,讨论本科及科以下分类群的位置和系统关系。  相似文献   

11.
对铃兰族(广义)7个属分别作了花粉(17种)扫描电镜观察和叶表皮(12种)的光学显微镜和 扫描电镜观察。花粉可分为8个类型。在狭义的铃兰族的4个属内,花粉全为远极单槽,舟状。它们 的外壁除夏须草属外,都具细孔。夏须草属的花粉外壁则为细皱。  Hutchinson(1934)的蜘蛛抱蛋族 花粉形态变异很大,其中开口箭属和万年青属的花粉为远极单槽,舟形,外壁具穿孔或网纹,而蜘蛛抱 蛋属的花粉则为球状,无萌发孔。其间的显著差异支持Nakai为前两个属建立万年青族(Rohdeae)。 表1归纳了7个属的花粉形态;图1是我们对铃兰族(广义)花粉形态演化的见解。叶表皮观察表明,气 孔器为无规则型,上表皮角质层主要为条纹加厚,或均匀加厚,而铃兰属的角质层秕糠状加厚。7个属的叶表皮特征归纳于表2。  相似文献   

12.
杜仲科的解剖学和胚胎学及其系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用光学显微镜对杜仲科Eucommiaceae的木材解剖和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 察,并与榆科Ulmaceae和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进行了对比分析。  根据木材和胚胎学的资料,并结合外部形态和化学方面的资料,讨论了杜仲科的分类系统位置。  相似文献   

13.
中国芸苔属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芸苔属Brassica Linn.36种(含变种、变型)植物的花粉形态首次作了系统报道。用光 学显微镜进行观察,发现该属花粉有四种沟孔类型。即二、三、四沟;三沟;三、四沟,三、四孔沟。多数种类与以往的报道不完全相同。在扫描电镜下,纹饰为三种类型。拟脑纹-网状;网纹状;穴-网纹状。依据 植物花粉形态和其它特征,对本属植物演变趋势和一些种,变种的分类处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金缕梅科(广义)的叶表皮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次氯酸钠及铬酸-硝酸离析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19属37种(分属六个亚科)共50个样品的成熟叶表皮细胞及气孔器的特征,发现金缕梅科植物叶上下表皮细胞形状(表面观)为多边形和不规则形,垂周壁式样有平直、弓形和有波纹;气孔器仅在下表皮存在,其类型有环列型、冠列型,平列型和无规则型(图1)几种。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19属35种(分属六个亚科)的叶下表皮的角质膜和蜡质纹饰、气孔的形状、气孔外拱盖及拱盖内缘的特征。这些特征在亚科或属级水平上较为稳定,但有的也表现出种间差异,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胚胎发育和解剖结构讨论红豆杉科的系统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豆杉科的原胚发育属标准型,除榧树属兼具裂生多胚外,其他各属均为简单多胚。多数   属的雌配子体经8或9次分裂后形成细胞。本科木材的交叉场纹孔多属柏木型,稀为杉木型;   无射线管胞,树脂道缺如。树皮中除澳洲红豆杉属尚未观察外,其余4属均具含晶韧皮纤维。     根据上述胚胎和解剖学特征,红豆杉科成立为一个自然群是不成问题的。但Florin只根   据“胚珠单个、顶生”而把它们提升到“目”一级的分类单位,与松柏目并列,从胚胎和解剖学资  料看,是不适当的。我们认为红豆杉科的系统位置,应该置于松柏目之下。  相似文献   

16.
领春木的染色体数目及配子体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领春木属的一个国产种Euptelea pleiospermum Hook.f.et Thoms的染色体数目,n=14,2n=28。描述了它的胚珠结构,大小孢子的发育及胚囊的类型。  相似文献   

17.
按本文处理,马铃苣苔属Oreocharis包括27种、5变种,其中有5个新种、4个新变     种。文中分析研究了该属的外部形态和地理分布; 在扫描电镜(SEM)下,对22个种的花粉     外壁和16个种的种皮进行了观察。结果认为花冠有三个类型,花药有两个类型,花粉和种皮     的外壁纹饰也可各分为三个类型。花冠的各种类型是稳定的,它们与花粉粒和种皮的特征明     显相关。其相关性是该属次级划分的主要依据。该属分为四个组。以O.bodinieri建立的 属,Dasydesmus  Craib被并入Oreocharis。  相似文献   

18.
伞形科植物染色体数目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n the present paper, chromosome numbers are reported for 33 species and varieties of Chinese Umbelliferae which belong to 17 genera in the subfamily Api- oideae.  Chromosome number of each species is shown in Table I.  Eighteen countings are newly reported.  Chromatin bridges and fragments were observed at anaphase I in some material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fertility reduction in some species is due to the chromosome aberr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