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在不同性别的学生眼中,与网络有关的道德问题有哪些?网络能具有什么样的道德意义?或者说,性别不同对学生关于“网络”一词的道德价值联想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专门调查所获得的有关SPSS统计数据的描述和分析,试图探查“爱国”“责任”“自律”“诚信”“尊重”“公正”“合作”这些德目在不同性别学生眼中的道德形象,并给出自己...  相似文献   

2.
“独生父母”,又一个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新概念从今天开始,笔者将以“独生父母”来称呼已经生儿育女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正如“独生子女”是一个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特定政策下的新事物一般,“独生父母”的提法,与非“独生父母”相对应,即指那些“独生子女”当父母的人。不管他们今后将生养一个孩子还是两个孩子,将抚养下一代独生子女或多个子女,其首要的特征是,他们来自于特殊的独生子女群体,无兄弟姐妹,其父母只生了他一个,他们身上已被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和“独生子女新国情”的印痕。独生子女是20世纪最后20年中,出现…  相似文献   

3.
金守诚 《职教论坛》2002,(18):57-57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健康信托给医学家,那么我们就要把我们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者,把子女的灵魂,同时也把我们祖国的未来信托给他们。”此言不虚,职业教育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研究职校生特点,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和心理品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进行这方面教育?笔者在此谈点粗浅的认识。一、认清职校生的特点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大部分职校生是因文化课水平较低而被分流出来的,其中一部分学生不仅文化知识薄弱,而且自控能力差,这对职校教育工作者来说显然是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要教育职…  相似文献   

4.
潘鑫媛 《新读写》2011,(12):11-11
都说“独生子女”好,可谁知“独生”也有“独生”的烦恼。我就是一个典型的“90后”,生在“独生”年代的我尝到了“独生”的甜头,却也有着“独生子女”的烦恼。  相似文献   

5.
在传播媒介将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的今天,信息与文化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网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在不同地区的学生眼中,与网络有关的道德问题和道德意义有哪些?地区的不同对于学生对网络媒体道德形象的感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调查获得的有关SPSS统计数据的描述和分析,试图探查网络媒体在不同地区学生眼中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坚持“吃力不讨好”的技术创新还是投机取巧直达主题;恪守传统道德的规范还是追求道德相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快感;守望客观中立的理性还是做江湖好汉式的“网络侠客”等网络伦理困惑高职生。消除高职学生的网络伦理困惑,高职教育应加强技术伦理教育,以健康的网络伦理,培养高职生人文操守。国家应加强网络监管,提倡互联网行业自律。  相似文献   

7.
<正>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网络新世界》设置了“新世界很精彩”“新世界有规则”和“网络游戏的是与非”三个板块,从不同角度解读了网络世界的利与弊,以及正确利用网络的做法。如何让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机结合,让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呢?一、问答激趣,落实第一板块四年级学生对网络并不陌生,甚至有部分学生对网络非常了解,但网络话题进入道德与法治课,学生就在潜意识里认为这是在学习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关联不大,难以提起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职生网络成瘾、生活事件的特征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CIAS)、(ASLEC)问卷对高职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高职生网络成瘾倾向、生活事件各因子不存在显著的独生与否差异;除丧失因子外其他各生活事件各因子与高职生网络成瘾倾向存在显著的差异及相关:高职生学习压力、其他因子对网络成瘾倾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结论:高职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生活事件各因子关系密切,高职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生活事件各因子不存在独生与否差异.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农民离开世代相依的土地而涌入城市,或务工,或经商,被他们遗留在家中的学龄期子女就成为了“留守子女”。“留守子女”的道德发展问题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和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必须由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给这批学生营造一个多维度的优良的育人环境。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走访座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方式,对农村“打工族”留守子女的道德现状进行调查,对其道德成因进行了重点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道德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周震 《贵州教育》2005,(7):19-21
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政府像我们国家那样在学 生品德培养中花费那么多的人力、物力、时间、精力。但 为什么当今学校教育中最为困惑令人不安的却是德育。 教师们往往为德育的实效而烦恼,学生们又往往把思品 课、政治课作为“不喜爱课程”中的“首选”,众多家长还 常常为子女们的道德成长而忧心,社会对青少年的思想 面貌也多有责难。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很多,也很复 杂,但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德育在实施过程中未能有效 地采取合适的策略来促进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方面的发展,未能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不同 的理解内容创设…  相似文献   

11.
卓小波 《湖南教育》2013,(11):50-50
聋哑学生与普通学生一样,也有厌学、生活自理能力欠缺、小偷小摸、自私懒惰等德育问题。聋人学校德育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怎样对聋哑学生进行入脑人心的思想教育?我们学校从2003年开始,开展“新时期聋生德育问题及其教育对策研究”,以丰富残疾学生的道德体验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职学校,特别是农村中职校的现状是家长普遍认为子女是因为学习成绩差,上不了普通高中,特别是优质高中,才到中职校学习,对中职学校持有偏见,认为子女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没有前途,没出息,低人一等。因此,农村中职校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问题生”多。“问题生”在价值观方面表现为自卑心理严重,  相似文献   

13.
1978年,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如今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长大,进入结婚生子的高峰期。早在2003年,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独生子女养育独生子女”的社会现象已在数百万家庭成为现实,约占同龄婴幼儿家庭的12%左右,未来10年,“独生父母”家庭在我国至少会达到上千万个,并将成为社会主流。这一现象将对整个社会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昔日的“小太阳”“小皇帝”们要转变为“独生父母”角色,面临教育子女的责任。在教育领域里,年轻的独生代力量也正在教师队伍中异军突起。独生代教育独生子女的现象日益明显,再度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4.
浅谈“90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丹峰 《考试周刊》2009,(37):57-58
“90后”的学生是现在高职生的主流,这些学生有什么特点呢?我一直在关注网络上有关这方面的调查和报道,在自己平时的教学和与学生交流中也在不断地观察和总结,下面谈谈“90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全民共创和谐社会的时代洪流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教师应时而生的工作主题该是什么呢?对此,笔者思考了许久,最终觉得“为道德而教”是一个比较确切的建设主题。在这里.“道德”一词实指关注并致力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明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452名富裕家庭子女为研究对象,运用《中学生网络使用问卷》和《中文版网络成瘾量表》进行调查。与以往研究相比,富裕家庭子女的网络使用基本情况出现了新的变化;高危人群学生表现出较为严重的网络成瘾倾向;对网络成瘾产生显著效应的因素是“网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平均每次上网时间”、“性别”、“平均每月上网次数”、“上网的主要目的”。富裕家庭子女网络成瘾对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绝世好爸》中开叔有一个比喻:自己是一棵树,为了子女可以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我们“独生父母”的父母们或者说不出像这样有深度的比喻,可是他们为“独生”的儿孙们所做的奉献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多数祖辈家长继续在为“独生父母”和孙辈们活着。为孩子们活,其实孩子们未必领情。祖辈家长们害怕代际沟通中的失败,担心有朝一日被孩子嫌弃,这是个有价值的议题。“懒惰”的收获:从“单脱手”到“双脱手”“好父母要像水一般”,这是从个案访谈对象洪姨那儿听来新鲜话语,洪姨说这不是她的创,是她从某篇文章中“迁移”感悟来的。在社会交往的人际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接触网络。据有关部门统计:年龄在24岁以下的网络用户占全国上网人数的半数,其中中学生又占绝大多数。“你今天上网吗?”“发了几个E—mail?”“交了几个网友?”成为学生见面时的问候语。网络已经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等各方面。对于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宝库,对于扩大学生视野,  相似文献   

19.
文章探讨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下文中简称“基础”课)课程在信息化方面改革的一些具体思路,积极寻求适合高职生思政课的课堂集中讲授、情境教学、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创新实践中,努力提高“基础”课的教学实效,关注学生的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20.
教师的尴尬     
既为父母又为老师的我们,常会碰上这么一种情形。当为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学生讲解时,我们讲得又耐心又仔细,真是到了“诲人不倦”的地步。同样的事,若听讲者换成我们的儿子或女儿的话,我们可就没有这份耐心了,甚至开口第一句话就是:“连这也不懂!你怎么会这么笨?”何以会出现这种情形呢?是我们对子女的爱不及对学生的爱深厚么?恰恰相反,是我们太爱自己的子女了。爱之越深,求之越严,我们往往把自己的子女想象得很聪敏,不允许自己的子女出现“连这也不懂”的问题,一旦出现了,就表现出对子女的失望。而对学生,我们却宽容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