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众传播以传播者搜集、传递信息开始,以受众接触、接受信息并对信息做出反馈结束。受众是大众传播的信宿,即“目的地”。因此,自从人类出现大众传播现象以后,也就有了受众的存在。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总是把自己的传播意图直接或间接地指向受众,并有意无意地把受众接受传播的状况作为自己传播是否成功的参照。  相似文献   

2.
受众是大众传播的“目的地”,它不仅是传播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大众传播过程得以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在传播过程中,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受众通过反馈能对传播者及传播活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受众逆反心理对传媒的阻抗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播中的受众逆反心理,主要指受众在接触与接受媒体信息过程中,采取与传播者愿望相反的一种态度倾向。传播者通过媒体把选定与制作好的信息内容,连同其或隐或显的立场、倾向与态度等传递给受众,以期受众与其保持一致。在传媒不发达时代,受众由于信息来源少,对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缺乏判断依据,形成逆反或阻抗心理一般不太普遍;信息时代,受众广泛接触大众传播媒介,对信息了解的深度与广度已不同往日。各媒体传播信息在相互之间也不断地被相互印证,对受众来说,虽然没有直接经历具体的信息事件,但用此一媒体的信息为依据,去判断、验证彼一媒…  相似文献   

4.
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主要形式,电视承担着解释、说服、娱乐等多项功能,对现代信息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电视受众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和受传者,受众心理是受众在接受媒介传播的信息时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是媒介传播内容这一客观存在作用于受众大脑而产生的主观反映。受众心理由媒介传播所触发,  相似文献   

5.
受众本位:引领电视娱乐市场渐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播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媒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的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①因此,只有当传播者掌握了受众的需求,并针对这种需求,通过恰当的形式和一定步骤来提高受众接受信息的积极性,才能与受众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传播效果。“受众本位”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不是专业化的传媒组织,但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博物馆的传播类型以大众传播为主,是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等因素相互作用的集合,传播各环节都受到不同的社会力量和心理因素的制约,传播者和受众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着互动的、双向(乃至多向)的信息传播,传播效果也作为这些要素和环节相互影响的结果而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都是一定的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但是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其区别并不在于组织与传播者的关系,而在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1.传播范围:有界与无界组织传播,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和组织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活动,毫无疑问,组织内部传播范围只限于组织的内部各部门,组织外传播虽然可以说是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部门产生交流和联系,但是相比较大众传播而言,其传播范围就小得多。组织传播进行的也多是即时的传播,人们不可能去横亘千古。而大众传播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没有边界的,全世界数亿观众可以  相似文献   

8.
姚林 《传媒》2006,(9):20-21
我们正处在传媒环境变化的时代 十多年以前,充当大众传播载体的主要是报纸、电视、广播、期刊等传统媒体,大众传播的特征主要是:传播是针对较大数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信息是公开传播的,传播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传播者一般是通过专门的传播机构,由职业传播者运作.  相似文献   

9.
传播效果历来为传播学者们所关注并不断成为研究的重点。在如何使受众有效接受信息方面,大众传播无疑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但实际研究也不断证明大众传播的影响值得商榷。本文在肯定大众传播作用的基础上,试图从社会流行现象入手,分析受众接受信息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群体传播影响,从而指出大众传播和群体影响是有效传播的双重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一、电视新闻的编排需要不断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一)受众心理需求需要对传播活动有一定的影响性作用.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接受者所要接受的信息必须从传播者哪里获取,从这个角度来说,受众是被动式的接受信息,而传播者是主动式的进行信息的处理和传播.但是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并不是一味的接受,而是有选择性的接受.  相似文献   

11.
韩云  王佳 《新闻世界》2009,(8):137-138
信息的全球化和全球化大众媒介的发展,成为“全球化”的核心推动力。但是全球化信息被受众所接受并不是畅通无阻的。不论全球化信息的传播者秉承着何种目的进行传播,但是当信息最终到达受众,能够取得多大的现实效果却是传播者难以预料的。在传播过程中,国家、媒体和受众是最重要的过滤器。同时,全球化信息的传播效果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通过过滤之后的全球化信息在日积月累之中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也深刻地影响着受众。  相似文献   

12.
申冬云 《中国广播》2008,(12):51-53
互动是传播者尊重受众自主选择、接受的心理习惯,将受众对媒介及其传播信息的关注加以表现与传播的方式。而网络作为一种崭新的传播方式,一方面对业已形成的大众传播格局产生强大冲击;另一方面,它又为人们进行传播手段的更新、增强信息传播的实施能力提供了必要条件。网络时代,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方式,开始借网络平台进行一种新型的传受互动。  相似文献   

13.
有线电视网络的建立和普及,卫星频道的大量增加,是电视媒介迅猛发展的两大标志。印刷、广播媒介也呈现出一种相对过剩状态,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竞争局面。为了应付竞争,各媒体愈来愈重视受众调查和受众研究,西方受众研究的某些理论和方法已经借鉴到我们的研究工作中来。   国外对受众的研究,集中在对大众传播效果的研究上,不同的学派都力图揭示受众接受大众传播的规律,认识受众接受信息的过程。不同的地方在于,有的研究以媒介为本位,认为传播者在传播中明显地居于主导地位;有的研究以受众为中心,认为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大…  相似文献   

14.
大众传播消费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个问题,当前亟须弄清楚3个问题,即:大众传播消费的范围是什么?谁是大众传播消费者?开展大众传播消费研究应明确哪些主要理论问题?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大众传播消费方面的许多理论问题也就明确了。一、大众传播消费的范围目前,人们对大众传播一般定义为:传播者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信息的过程。大众传播的定义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说明大众传播包含四项内容,即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工具、受众;第二层含义说明大众传播是一个动态过…  相似文献   

15.
如何加强农业科技节目的宣传,不断提高节目质量,让它真正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一个好“帮手”呢?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要为受众着想。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传者和受者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没有受众的传播活动是没有意义的,不为受众所接受的传播也是无效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出去的信息只有为社会大众所接触、所接受,大众传播才能真正得以实现。过去有些对农节目,只是单向灌输式的传播,使农民不愿看:一是节目冗长,有效信息量少;二是节目形式呆板,声画两张皮,说教过多;三是编播时间不科学,没有紧跟农事。农…  相似文献   

16.
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指受众由于受某种原有立场、思维定势的影响,而产生与传播者的传播意图相反的一种心理倾向.受众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传播内容或传播者的不满、怀疑、反感、抵触乃至否定、排斥,是一种对媒介信息做简单的感情的逆向思维和反向理解的心理意识,因而能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筑起一道抵御信息的心理防线,使媒介信息的含义扭曲、变形,使信息传播的力度减弱、转向,致使传播受阻甚至产生负效应.受众的逆反心理广泛而长久、渐进而深刻地影响着大众传播的效果.它可使受众对传播信息的接受值为零或负值,即产生零效果和负效果.对此,本文试从传播学、心理学角度予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面对着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大量的、连续的、有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传播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技术先进等特点,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传播让人觉得无处不在,它所传递的道德化信息能够广泛、迅速、连续地影响着受众,但另一方面受众对大众传播渠道的无法避免又难以抗拒,使得大众传播的道德信息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可能为受众根据需要所选择并接受,从而引发道德教育活动。面对这样的现实,如何利用大众传播做好育人工作无疑是研究来自社会的道德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汤庆 《新闻知识》2003,(7):46-46
大众传播学认为,信息传播是双向的而不是一厢情愿的输送。受众群体接受我们的新闻报道也是有选择地去接受,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理想的传播效果是传播者和接受者对事物能够达到共识,产生共鸣。受众只接受那些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真实的、表达准确的、以平等交流方试进行报道的新闻。因此,电视新闻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播是新闻媒体履行的一种大众传播职责。旨在向受众提供各类新闻信息,使受众能及时了解并正确认识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进而使受众按照传播者的意图进行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及自身的修养娱乐,以引导社会生活循着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所以,失去了受众,离开了受众的接受,新闻传播就毫无价值可言。  相似文献   

20.
新闻客观性原则要求传播者以客观、冷静的专业姿态投入新闻报道,避免个人情感介入,从而干扰新闻的公正、客观。但新闻传播归根到底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情感与理性一样,都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上,人的任何活动都难以摆脱情感的影响,这当然包括新闻传播活动。且与受众相比,传播者位于信息“一线”,接触着更原生态、更大量的事实信息,其所受到的情感冲击势必更直接、更剧烈。所以,拒绝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者的情感介入既不现实,也是违背人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