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诗教学“六字诀”○于秀兰沈益亮(江苏滨海县八滩镇中心小学)古诗教学六个字的基本教法应该是:浓缩语句要“扩”;古今差异要“说”;成分省略要“补”;语序倒置要“挪”;引用典故要“考”;诗眼佳句要“嚼”。“扩”:就是要把诗人本来高度浓缩了的语句加以扩展,...  相似文献   

2.
汉字教起来要认真做到“咬文嚼字”。怎么“咬”呢,这里提出几点做法,供教师们参考。 (一) 咬文嚼字,细磨细琢现代汉语和文言词语,在字义、词义、语序、语法规范、句子结构等方面,差异很大。如果不加阐释,学生很容易囫囵吞枣,生吞活剥。而不同的字词,教起来要根据不同的实际,做到咬文嚼字,细磨细琢。以古诗教学为例:①浓缩的语句要“扩”。古诗中许多语句,是经过高度浓缩的。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其中的风景诗内容迥别、风格各异、千姿百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因古诗语句凝练、含义深奥,尤其是其中一些抽象的词句学生难以理解。在风景诗教学中,如果教师“硬灌”、学生“硬记”,诗的韵味就会荡然无存,学生不可能体会到诗中的情与境,也就难以形成意向。如果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功能、再现诗中描述的情境,就会帮助学生领会诗的意境、探求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目标 以“交朋友”为线索,比较学习王之涣的两首写景诗;通过看图、想象等多种方式,感悟古诗句,理解古诗意,体会古诗情,了解写景诗的特点;初步受到古诗哲理、情感的熏陶,激发热爱古诗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位俊岩 《成才之路》2010,(22):52-52
品味古诗意境是古诗教学的较高层次,也是提高古诗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所谓意境,“意”即情感,就是诗人倾注于诗中的思想感情:“境”即境界,就是诗所表现的艺术深度。品味诗的意境,就是要充分领会诗中所表现的情景交融的艺术。  相似文献   

6.
古诗教学“六步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读诗题 ,明题意。古诗题目 ,高度浓缩 ,是全诗的“眼睛” ,有的概括了全诗的内容 ,有的抒发诗人的情感。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应从题目入手 ,让学生理解诗题 ,这样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内容及诗人的情感。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生首先理解诗题的意思 :在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 ,诗人思念家乡山东的兄弟 ,这就能从整体上感知这是一首反映思念亲人的古诗。二、知作者 ,晓背景。由于古诗所反映的情况距今久远 ,加之小学生社会阅历浅 ,知识面窄 ,因此古诗教学要让学生了解诗人及当时的背景 ,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更好地领…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50余首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古诗或寄情于花草树木,或寓理于山光水色,或托意于苍穹万物,或讴歌人生,或催人奋进,或洞窥事理,或发人深省,语言优美、内蕴丰富。诗贵于读,教学古诗要注重指导学生富有感染力地朗读,这有助于学生感悟古诗的内涵,领会诗的主旨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明代李东阳强调“求声于诗”。这说明诗中的意境是通过有声的朗读来再现的。朗读时,教师要教会学生用两条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准确接受诗文的书面信号;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能“看”到…  相似文献   

8.
一扩补诗意法把高度浓缩的诗句加以扩展 ,使诗句的意思通俗化、具体化。例如《锄禾》一诗仅二十个字 ,诗句相当精炼 ,而学生在理解时却有一定的困难。如果补为“农民在田里锄禾一直到正午了 ,汗水一滴一滴地掉在脚下的泥土里。谁都知道盘中的饭 ,一粒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换来的。”意思就浅显明白多了。很显然 ,这首诗是告诉人们粮食是辛苦得来的 ,要爱惜粮食。二、扩补成分法“成分省略”是古诗中常见的现象 ,但给学生在理解诗句时造成障碍。例如 ,“松下问童子” ,“谁”问呢?应该指导学生补上“我” ,即作者 ,“言师采药去”。“谁”言呢…  相似文献   

9.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它们大多内容丰富,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感情真挚。诗人根据表达情感的需要,语言高度浓缩、概括,情境跨度较大,具有很强的跳跃性,这就使诗的字里行间存在许多“空白”之处,为学生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长期的古诗教学中,我积极尝试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相似文献   

10.
高考语文古诗阅读鉴赏,“读懂”是关键,“读懂”其实就是会解诗。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并没有太强的古诗创作论意识,他们带领学生解诗的路向多基于文体共性,缺少对古诗文体特殊性的审视,学生由此很难获得真正的解诗能力。“诗向会人吟”,“会人”必须是能从创作论角度进行解读的人。文章立足古诗创作法度,从句法、章法、写法三个基本方面入手,借“诗法”解“诗义”,探讨、总结读懂古诗的有效路径,并给出相关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金梅 《辅导员》2009,(9):32-32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它们大多内容丰富,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感情真挚。诗人根据表达的需要,语言高度浓缩、概括,情节跨度较大,具有很强的跳跃性。这就使诗中存在许多“空白”处,为学生留下了想像的余地。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时,除了指导学生理解诗的词句,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感知、想像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领会感情,即引导他们抓住诗中的“空白”之处,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地想像,把跨度的情节衔接上,把跳跃过的情节补出来,把浓缩、概括的语言具体化,  相似文献   

12.
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它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们喜爱。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因此,要引导学生将诗人高度概括或省略了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以及诗句的言外之意,加以补充,领悟其情,这就需要想象和联想。 以诗的形象唤起学生的激情。诗用凝练的语句创造意境,勾画形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循着诗所创造的意境和它勾勒的形象去思考。如孟浩然的《春晓》,首句破题,二句即景,写悦耳的鸟声;第三句回忆昨夜的阵阵春风春雨;最后又回到眼前,…  相似文献   

13.
小学古诗审美教学管见○闻柯(江苏省全湖县教育督导室)古诗的艺术魅力,从审美角度而言,“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因此,古诗的审美教学,应紧紧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引发学生着重领会蕴含诗中的...  相似文献   

14.
冯丽媛 《教师》2013,(30):54-55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教材编写者独创的课型,这类课文的显著特征就是:将一首小学生较难理解的古诗包含在一篇浅显易懂的短文中。“文包诗”课文的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它需要借助短文研读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同时还需要“诗”“文”互照,寻找诗与文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的来龙去脉,感悟古诗的丰富内涵,以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并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单元由五首古诗组成,属于阅读性课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赏析,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操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最后达到熟能成诵的目的。古诗五首一、悯农教学建议:1.这首诗浅显易解。教师可布置学生预习,鼓励学生自学。2.课堂上教师讲解要抓重点词句,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讨论:为什么“农夫犹饿死”?3.在讲读前教师可简介时代背景,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4.课后作业第二、三题可在预习中解决。第四题可在学完第一课后填写。二、蚕妇教学建议:1.这一首诗,语句浅显,学生不…  相似文献   

16.
正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浓缩了中华语言文化中的精华。在组织开展古诗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古诗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设计科学的教学计划,明确古诗教学目标,使得古诗的背景能够有效渗透。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古诗内涵,了解古诗意象,把握古诗语言,保障教学效果。结合目前状况来看,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了"就诗解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刘华 《广西教育》2011,(31):46-46
“诗眼”指古诗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词,是古诗中的点睛之笔,隐含着古诗的主旨和内涵。教学时,教师从挖掘“诗眼”入手,引领学生品味古诗的含义,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古诗的诗情,并充分挖掘其中的美学因素,可有效提高古诗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赵巧玉 《山东教育》2004,(25):31-32
一、明确教学目标本组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有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和《少年闰土》,有略读课文《一件运动衫》,还有一个“积累·运用”。教学要求是: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对课文中优美的、含义深刻的语句,要多朗读、多体会,有的还可以背下来。本组的课文各具特色,如何把带有共性特点的教学任务落实到各篇课文的教学中去,结合各自的特点,化为带有个性特点的教学目标呢?《古诗三首》诗句比较难懂,三首诗都具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因此,根据古诗教学的特点,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想象诗人描绘…  相似文献   

19.
古诗教学的几点体会一、注意古今诗义的对照理解。古诗中有些字义、词义在古代是一种意义,在现代又是一种意义,在于时间久远;意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像“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走”字在古代是“跑”的意思,而不是现代的“走”;“游园不值”中的“不值”是“没有遇到...  相似文献   

20.
体味古诗意境是古诗教学的较高层次,也是提高古诗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所谓意境,“意”即情感,就是诗人倾注于诗中的思想感情;“境”即境界,就是诗所表现的艺术深度。体味诗的意境,就是要充分领会诗中所表现地情景交融的艺术。 介绍背景 明了立意 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中有感而发,故体味意境首先要了解作者当时有关情况,根据诗的内容做一定的取舍,有不同的侧重。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首先应介绍一下当时李白被判处长期流放而在途中忽遇朝廷大赦的情况,这样可以使学生初步体验一下诗人创作时的感情:在饱经抛妻别子的痛苦和流放路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