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了“伊妹儿”后,不仅节省了邮票,而且鼠标一点,稿件立马就到了编辑手上,非常地快捷。但很多编辑使用的是一些商业网站提供的免费信箱,问题不少。一是收发速度慢。稿件发出后,对方有时几个小时都收不到。二是安全性不够强,稿件丢失严重。在“网络就是新生活”的当今社会,作为一家有使命感的现代媒体,如果连自己的编辑使用的信箱都还只是别人提供的并不十分保险的免费邮箱,这在读者的心中,难免要大打折扣。 建立自己的“伊妹儿”系统的好处在于,它的使用空间比普通免费“伊妹儿”信箱要大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作者发送“伊妹儿”…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江浙地区农村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但是相对于不错的经济基础来说,浙江农村的文化发展却相对弱势。本文通过对浙江的一个小镇的调查走访,发现其阅读环境缺、乱、乏,进而分析“农家书屋”在江浙地区推广所产生的文化功能创新。在此基础上提出编辑在“农家书屋”文化担当中需要把握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吴海 《声屏世界》2003,(5):33-33
农村题材文艺创作本是我国文艺领域的一个强项,但近几年随着城市的崛起,火爆的都市生活大举闯进了文艺家的视野,而农村生活却受到了冷落。现在,“三农”问题已引起全社会关注,江西电视台推出8集电视连续剧《乡村伊妹儿》正适逢其时,这无疑是会受到广大观众欢迎的。  相似文献   

4.
赵克强  陈真 《新闻前哨》2002,(11):33-33
栏目是报纸各个版面的骨架,没有栏目,报纸的版面就有如一团乱麻,主次难以分明;栏目更是报纸的品牌,没有好栏目,报纸就难以创立名牌。在狠抓队伍素质、稿件质量的同时,咸宁日报长期不懈地把抓好报纸版面的栏目设置作为一件重要工作来做,想方设法力求让“亮点”更亮。设置“支撑点”本着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咸宁日报努力发掘地方特色,力求既凸现党报特色,又提高宣传水平,给报纸设置了几个“支撑点”——各种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栏目。一、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设置栏目。咸宁地处山区,农村科技相对滞后,在80年…  相似文献   

5.
当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编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艳春 《记者摇篮》2006,(10):57-58
如果把电视新闻比作是奉献给广大观众的“精神大餐”的话,那么电视新闻编辑就是这道“精神大餐”的“厨师”。要做好这道“精神大餐”,其中有些地方和其它媒体编辑有共同的地方,但对于以形、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电视新闻,又具有它的独特性。因此,电视新闻编辑起码要具备以下能力:一、组织协调能力要把握主旋律,必须对一个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和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拟定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方向。然后围绕主旋律组织报道,我们编辑部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其…  相似文献   

6.
屈凤丽 《新闻世界》2004,(10):58-58,55
有人说,我们现在处在“速食”时代。麦当劳、肯德基、数码相机、“伊妹儿”……一切都在围绕越来越快的现代生活节奏而转。包括新闻。一种时髦的观点说.新闻也在进入速食时代。  相似文献   

7.
新闻浮世绘     
买我的寻呼机考试肯定难不倒。太棒了.可以收美眉的伊妹儿。谁把总统的桌子卖了'告诉你“亿万富姐”是个天大的“玩笑”。新闻浮世绘@郭竟雄  相似文献   

8.
看完新闻,提笔就写,一两个小时完稿,“伊妹儿”发出去,文章第二天就见报了,如此“急就”,哪有时间深思熟虑、谋篇布局?这样写出来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编辑改稿即编辑工作者对其操作客体——待传播“稿件”的编辑加工。它是编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曾被称为编辑“六艺”之一,然而自编辑学科在我国创立以来,林林总总的相关论著几乎无一不涉及“改稿”却无一论及其规律。凌虚、松秀两位先生在《中国编辑》2003年第3期撰  相似文献   

10.
在编辑工作中,对待“改”还是“不改”,唯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该改的地方改得正确。喜欢改,习惯改,或改得多,并不表明就是一个称职的编辑;相反地,“慎改”、“不滥改”,才是一个成熟编辑应有的工作态度。  相似文献   

11.
看到日历上“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诗句,立即联想到我们的编辑工作:编辑上班三件事,约稿编稿画版面。 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为理发店题过一幅妙联:“虽云毫末技艺,却有顶上功夫。”编辑的日常工作也为“毫末技艺”,“约稿编稿画版面”可谓“雕虫小技”也,但此中更有“顶上功夫”。这“顶上功夫”体现在杜甫的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里,也体现在编辑的“辑”字里。 我觉得编辑编辑,“编”和“辑”是一  相似文献   

12.
媒体执编一忌“唯心歪”,主观武断“想当然”,无中生有乱改写,添秀不成闹笑话。如有位作者写了一篇题为《离休老干部×××当年登上总统府》的报道,原文中没有插上红旗一词,编辑却唯心主观地、想当然地加上“降下了国民党青天白日旗,插上了五星红旗”这一句,殊不知,那时还没有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怎能有五星红旗插上总统府的事呢? 还有一位作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是一个普通市民,七旬老人”,其实他是69岁,为了用词与普通市民四字时称,故写为“七旬老人”,编辑者又是想当然地把“七旬老人”改为“70多岁”,使作者一下子…  相似文献   

13.
报纸是“新闻纸”,历来以发布新闻为主要职能。为什么近年来报纸总量骤增,这一职能却相对衰减了呢?细究起来,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决策人”的注意力走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报纸走向市场的呼声甚高。面对经费紧张、竞争激烈的现实,一些报社领导人把注意力重点转向了经营,或转向颇具市场竞争力的周末版及专刊的开发。一时间,扩版成风,广告大战,“周末”蜂起,专刊林立,在这繁荣的声浪中,报纸的知识性、趣味性确实明显增强,但是“报纸杂志化”的趋势却开始露头,新闻性相对减弱。在一些地方,“消  相似文献   

14.
《中华读书报》上有一份关于读者买书的调查统计表 ,题目是“哪些因素在决定读者买书” ,影响程度分别是“最”“很”“比较”“有点”“一般”“不太”“很不”。这份调查的结果契合很多买书人的心意 ,从中可以看出 ,读书市场、读者心理的逐渐成熟正在呼唤着编辑意识的进一步成熟与更新。作为一名读者 ,我在买书时主要受两个因素的支配 :一是专业的需要。由于长期不断地关注这方面的书 ,对有关研究的新动向和出版的新书相对比较了解 ,对作者的情况也比较熟悉 ,所以易于把握 ;二是一般性阅读的需要。购买这一类书通常比较谨慎 ,我会从很多渠…  相似文献   

15.
潮流新品     
奔波了一天之后,你可能希望穿着睡衣靠在床上悠闲地上上网;或者在某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坐在阳台上一边晒太阳一边写伊妹儿。但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台式机却不得不把你固定  相似文献   

16.
谈编辑学的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子畏 《编辑之友》1993,(4):3-4,10
昔日“编辑无学”的议论,已经被近十多年来编辑学研究的众多成果所淹没了。但在成绩面前却出现了另一种带倾向性的问题,譬如有些同仁却觉得:“要写的论文已  相似文献   

17.
编辑工作的重要性虽然渐为人知,但编辑工作的隐匿性却注定了编辑生涯的冷淡和寂寞。历代编辑为知识积累和学术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翻遍学术史,却“人间原未有斯人”。少数几位让人记住了名字的编辑,不是因为编书,而是  相似文献   

18.
小议“眼力”牛素琴“眼力”,可以说是一种鉴识力,一种识别是非好坏,赏鉴价值及其艺术水准的能力。干什么工作都需要有“眼力”,否则优劣难辨,高下不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眼力”是一种专业素质的体现。有的人能一目了然,有的人却百看不解;有的人能洞察秋毫,一...  相似文献   

19.
刘畅 《记者摇篮》2006,(5):37-37
编辑只有深入社会,才能了解客观事物真象,避免“想当然”的失误。记得10年前,我们编辑部收到一篇通讯员来稿,写的是“没有实行经营承包那时,农民吃粮一年不到头”。虽然稿子写得精巧,但是,有的编辑把这篇稿子甩到一边,不信解放这么多年了,农民吃饭问题还没解决。我们中一位经常下乡的编辑老洪却编发了这篇稿子,并在省、市获奖。多亏这位经常深入下去的老同志,否则凭着我们“想当然”,就会留下“有眼无珠”遗憾。可见“深入”的重要性。“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所谓的“知”也是一知半解,我们的编辑是宣传群众的,肩负着舆论导向的重任,关…  相似文献   

20.
一名优秀的编辑必须具有较强的“原创意识”。所谓“原创意识”,是借用音乐界“原创音乐”一说,套用到编辑工作上来,意指编辑必须具有原创性,或者创造性,而不仅仅是在别人的劳动成果上修修补补,毫无主动性、独创性可言。因此,作为文娱新闻编辑,在立足“三个把握”(抓住读者心理,把握阅读需求;突出地方文化,把握点面结合;寓教育于娱乐,把握雅俗关系)的基础上,必须在更新观念、追求创新、营造特色上下功夫,亦即在内容的精编、标题的制作、版面的设计与策划上寻求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