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历史人物故事作为具体、生动的历史史实,将历史人物随着时间推移的不同发展命运作为一条线索,即以人物故事为“点”,以人物发展线索串“线”,探索运用,增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与“能”。  相似文献   

2.
三国人物易怒,“怒”是书中人物最主要的情绪表现之一。三国人物发怒,因人而异,且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诱因、表现及后果。对“怒”的描写,是三国人物塑造艺术与情节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怒”的反复出现,植根于中国古典文学对“怒’’的叙写与阐释。体现了三国人物的血性与豪气,渲染出小说尊崇英雄、慷慨阳刚的审美氛围。  相似文献   

3.
人物对话中,常常带有喜怒哀乐的各种感情,这些感情,除选用不同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不同的句式表达外,“呀”、“哇”、“啦”、“哩”等语气词,也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不可小觑.鲁迅先生看出我的窘态,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你真个姓唐吗?”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以其理性启蒙思想塑造了经典的人物形象阿Q。当代作家曹乃谦笔下仍旧有一个麻木冷漠、盲目自大、欺弱怕强、健忘中庸的人物“不可难闻”。事隔半个多世纪,我们仍能发现阿Q和“不可难闻”他们身上一脉相承的精神和言行。本文将从作家不同的叙事视角,人物自身的“精神胜利法”和人物对革命之态度来分析阿Q和“不可难闻”。  相似文献   

5.
历史教学离不开人物的讲授,而人物的讲授必然要讲其“形”与“神”。“形”就是历史人物的外貌特征、生平事迹等;“神”就是历史人物的形象魅力、性格特征、精神气质等。只有讲好历史人物的形与神,才能使书本上的人物活生生地站立在学生面前。  相似文献   

6.
<正>为什么有些文章中的人物让读者记忆深刻?因为作者抓住了人物身上独有的特点。人物不同,展现的形象也不同。抓住人物个性,突出性格特征,就能告别“纸片人”,让笔下的人物精彩起来。名篇赏析大圣听闻天神前来收降,却不慌不忙,只管饮酒作乐,洒脱无畏的样子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7.
[话题由来] 写人的文章,都必须通过具体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如果没有具体典型的事例,人物的特点就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而人物的典型事例,往往与人物的心理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叙事的过程中,可以先写“想”,后写“事”;也可以先写“事”,后写“想”;还可以“事”和“想”交叉着写,下面就是一个先写“事”,后写“想”的典型片段。  相似文献   

8.
<正>【教材分析】《“诺曼底号”遇难记》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围绕“人物品质”这一人文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黄继光》《“诺曼底号”遇难记》《挑山工》四篇课文,所写内容都是人物,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人的精神追求和高尚品格。四年级上册学习了“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的方法,侧重情感体会。本单元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侧重人物的品质感受。落实“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是教学的重点,要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发现人物言行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并能够受到人物品格的感染。  相似文献   

9.
一个成功的人物是一篇小说成功的基石,一个成功人物的言行刻画往往是解码这个人物的关键.本文尝试从小说人物言行中较常见的“人称”入手,通过“还原法”与“比较法”,对小说中不同的人称使用进行分析,引领学生走进小说人物的精神世界,寻找到一条师生都较为容易掌握的常态化的“小说人物阅读”之路.  相似文献   

10.
作文城“人物活动室”要进行“作文人物模特表演”。将安排最有代表性的作文人物同小作者见面亮相,有不少小作者也被邀请来到这里,与“作文人物模特”见面,学习表达方法。出台亮相的作文人物,是个叫“亮亮”的,性格特点爱打乒乓球。作文老师要求大家看了“作文人物模特”亮相之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文人笔下,写“醉酒”频频出现。现就初中教材古诗文中出现的种种“酒醉”,来品味一下作者(人物)“酒醉”后的不同滋味。  相似文献   

12.
拙作《是“这里”还是“那里”》(《教师之友》1998年12期)认为《少年闰土》的两处“这里”系作者的误用(见下文)。朱宗金老师(《“这里”没用错》,《教师之友》1999年12期)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作者并没有用错,用错的是闰土;并指出这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是闰土的年龄、身份的真实反映”,符合人物个性化的要求,是闰土“奋不择言”的产物,符合人物语言情绪化的要求;换言之,作者是故错,并非笔误。然而,这种说法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名师指津】 一、关于“对话体”所谓“对话体”,就是从“我”(考生自己)与人物关系的角度,同历史人物(也可以是文学形象)展开对话;其变体有“访谈录”“网络发帖”“QQ聊天”等。请看2010年高考湖南卷(考命题作文“早”)一篇佳作的节选:  相似文献   

14.
人物描写中的外貌描写,又称“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体态、表情、服饰等进行描写。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出身、职业、地位、教育、经历、性格等的不同,必然会在人物的外形上留下不同的痕迹,因此肖像与性格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悬念”,是影视中处理情节结构的一种重要技巧.好的“悬念”,能集中观众的注意力,引导观众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关心剧中人物的命运和结局.即使剧中人物命运结局仍然悬而未决,即使情节的发展戛然而止,“悬念”也能推动人的思维力,去补充,去想象,去思考,会议论,去争辩,从而增加观众的观赏兴趣,达到较好的欣赏效果.在影视作品中设置悬而未决的矛盾,往往受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样式的制约,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其作用却大抵相同.  相似文献   

16.
高中历史必修三中,老子、李贽、泰勒斯、牛顿等历史人物的主张或成就均涉及“自然”这个概念,不同人物的主张或成就所涉及的“自然”概念是有差别的。为了在教学中使学生准确理解这些思想家、科学家的主张和成就,有必要对教科书中的“自然”概念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7.
赵兰珍 《学语文》2002,(1):15-15
东晋的大画家顾恺之在为人画像时迟迟不画眼珠,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传神写照,正在这个中。宋朝的赵希鹄也有类似的见解,他说:“人物鬼神生动之物,全在点睛,睛活则有生意。”鲁迅先生赞成这样的见解,他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的逼真,也毫无意思。”上述见解非常精辟,它告诉我们“画眼睛”不失为描写人物外貌的一种佳法。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一扇扇“窗户”,我们就可以窥见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生活经历,窥见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窥见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爱憎。鲁迅先生不仅是“画眼睛”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画眼睛”的行家高手,他在短篇小说《药》中、《伤逝》、《祝福》中,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艺术范例。  相似文献   

18.
这篇文章用调侃、活泼的文字描写了人物的一个突出而典型的特点——会说好话、不仅要“说”好话,还要“会”说好话,这个“会”字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啊。要对不同的人不同对待,投其所好.说不同的好话。这篇文章中的好话大王便善于揣摩他人的心思.说别人喜欢听的好话,、文章举了好话大王对老师、对同学说好话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好话大王”名符其实。  相似文献   

19.
许乃廷 《考试周刊》2012,(73):27-28
“类型化”作为一种艺术处理手段.在艺术创作上的运用出现了不同的人物表现类型。艺术家大多在写实的基础上通过适度的夸张变形来创造“类型化”人物。并运用于传达观念,体现风格。  相似文献   

20.
《“懒”爸爸》、《“丑”同桌》、《我的老师记性“坏”》、《“唠叨”爸爸》等文章,想必小朋友们并不陌生。小作者们独具匠心,并非从正面入手,而是以反面落笔,通过人物的“短”处,凸显人物的精神风貌。写人物“外貌”之短。范例:“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在仙台》)。片断中,鲁迅先生描写了主人翁“藤野先生”的外貌之短——不修边幅,不注意穿戴,彰其长处——一心致力于教学,对工作如痴如醉。写人物的“语言”之短。范例:“每天早上天不亮,爸爸就开始‘广播’了,唱起‘唠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