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就要使广大学生深刻领会"三个选择",即"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要讲好讲深讲透"三个选择",需要在三个方面着力,即:历史和人民是怎样进行选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本身是什么;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命题包括三大问题:一是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依据,这个问题涉及"鸦片战争失败激起的新探索"、"辛亥革命失败引发的新思考"、"新文化运动揭示的新主题"等三个方面内容;二是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没有选择其他形形色色的"主义",这个问题涉及"十月革命带来的新视角"、"五四运动唤起的新觉悟"、"中国共产党展现的新局面"等三个方面内容;三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满足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个问题涉及"中国革命产生的新诉求"、"中国文化危机引起的新审视"两个方面内容。以上三大问题既体现了历史发展进程的递进关系,又突出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政治命题,也是一个重要理论命题;既指向结合的"过程",也指向结合的"结果",因而具有鲜明的"二重性".在认识这种"二重性"时,有人形成了所谓的"区分割裂论".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集政治性和学术性于一体的,并且政治和学术之间本来就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二者须臾不可离分;同样,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中国历史文化"两个结合",而不是"一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也不仅仅是理论成果,它还有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是"三个成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大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主要载体,也是学习、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平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要做到"四要",即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四不要",即不要立场不稳、信仰不真,不要史观不正、引导失误,...  相似文献   

5.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党的全部经验中最根本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30余年、新中国60年、中国共产党88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同工人阶级、人民群众的相互关系决定的,是由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的,是由作为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应该深入研究"结合"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规律,把握"结合"的理论原则和实行方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自觉地实践这种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以"民族复兴"和"四个选择"为基本叙事框架,依托三编综述铺陈"民族复兴"主线,引导读者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在内容安排上,通过回答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的,呈现与揭示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和规律。认清教材结构和内容安排的学术逻辑,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路标",展示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历史阶段及其规律性.通过对这一"历史路标"探索,能够更为全面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深刻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国情基础和时代蕴意;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路径与脉络,深刻领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主要特征;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战略思想,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问题和主要理论形态的内在逻辑和基本内涵;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与理论创新的关系,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显著特性和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获得了它的中国形态和中国内容,同时也标示着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实践,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社会面貌和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中国化”,其必然性内在于人类文化价值演进的辩证法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文化发展的逻辑演进的必然性共同呼唤的结果。在中国革命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解决民族与人民生存问题的利器,有效地解决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难题。  相似文献   

9.
研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版)”导论部分,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到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关注中国,从中国人民在各种斗争、各种主义、各种思潮都失败的情况下到扛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从选择后的无比相信、过度依赖到产生隔阂、矛盾和冲突,从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到实现“两个结合”,再到今天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依然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与理论逻辑,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的有机互动。  相似文献   

10.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就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尤其是与中国现代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现代化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偏离的历史主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决定中国现代化的模式选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实现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良性互动,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国情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并使中国现代化在器物、制度、观念以及主体自身层面得到充分体现。要正确把握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进而在实践中自觉推进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杨文秀 《华章》2007,(11):4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本文从社会历史条件、历史地位、理论意义等三个角度,深刻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和本质,并指出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脉,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历史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和思维,也积极吸收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规范、话语,既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又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的重要内容,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持续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术界主要是从"中国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创新,要求"世界历史视角"成为我们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自觉追求,从而确立"中国视角"与"世界历史视角"并行互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格局。  相似文献   

14.
"精髓"论是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冲破种种思想障碍,解除种种思想疑团,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思想路线.三位领导人有关"精髓"的阐述,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把握了这个精髓也就把握了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联系和它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内在关联、发展逻辑和未来走向,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深度结合,以下两个方面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陈兰 《华章》2012,(12)
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主要表现为:确立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曲折探索中误入歧途;新的辉煌,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历史命运得出的最主要启示是要清醒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要深刻地领悟马克思主义的主旨;要真正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当前,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发展的时代要求是重视并科学解决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问题,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相似文献   

17.
批评标准的失落已经给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用兼具科学性和开放性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引领文学批评是关系到中国文学健康繁荣的根本性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此前,发生于1935年的"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论战与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具有内在的、必然的逻辑联系.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互为动力的,在这次关于"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论战中,马克思主义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也促进了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这是加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其次,1930年代也是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形成与这次论战有着密切的联系:论战中,学者们对文化建设的原则、途径、方法及文化的任务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促进人们更加理性和清醒地思考中国文化建设的道路,为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最后,在这次论战中学者们提出的关于文化的中国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表述的雏形,论战同时引发了关于文化建设必须适合中国国情以及如何使之中国化的思考,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恰是对这一问题深入思考后作出的科学回答.  相似文献   

19.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进一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三化"(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教育,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头脑,对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维度,阐述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历史启示、现实意义、实践策略,着力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新方法、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历史阶段,其间跌宕峰回,波澜壮阔。中国共产党90余年的光辉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过程。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根本经验之一。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有过两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四大理论成果。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和宣传,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