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教育专家把不研究教育对象——“人”(受教育者)的教育称为“无人”的教育。在讲究人性管理的大背景下,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想着“人”,才能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也才能获得教育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超级市场是现代城市人喜爱的购物场所,它提供了充足的货物,让顾客可以充分地选择。教育作为服务贸易的一部分,其追求的境界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让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充分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换言之,即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权力,提供各层次的、高质量的和有足够数量的教育以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并且要提供一个更加人文化的环境,让受教育者身在其中,去听、去看、去试、去体验、去发掘自身生命的潜能。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现今的教育也应建立一个学生和学校相互选择的“教育超市”,实行开放式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家长和儿童是消…  相似文献   

3.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现代教育是而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一个有差异的群体.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应得到关注。新课程改革也把“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而在现实当中,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往往只关注学生中的优秀群体和中间群体.对“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笔者认为:关爱他们.真情自有回报。  相似文献   

4.
王柏玲 《教师博览》2004,(12):12-13
新学期新鲜事还真不少。上海市初中语教材引入“爱情单元”,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学生编写《少年心事》,这两则新闻都因其“大胆出格”而备受关注。其异曲同工之妙正在于“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学生真正被当作一个“人”来看待,而不是教育流水线上的“产品”。虽然这只是教材改革中的一小步,却是教育观念更新上的一大步,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的教学视野中,往往只有“学生”,很少提及“儿童”,这看似细枝末节,但在理念上有着天壤之别:学生是学习对象,而儿童是文化指向,是一段被时间诗化、被想象虚化的岁月。将“学生”看成“儿童”的教学,是更人文、更人性的教学。因为,儿童是人,具有与成人一样的权益和人格,应尊重并满足儿童的需要;儿童是发展中的人,不仅仅是为成人期准备,还要为当下而活着,应该享有童年的快乐与幸福;儿童是极具发展潜能的人,教育应最大限度发展儿童的潜能。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的技术统治时代,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各个领域。人们对作为教育手段的技术表现出一种乐观和积极的态度。然而,技术具有两重性,它虽然可以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但也会对儿童形成全面的束缚和控制。不过,人之为人的技术本质又决定了如果我们由此走向盲目抵抗的另一极,仍然是不对的。这就需要我们超越对技术的工具论、计算主义或享用论的狭隘认识,借鉴海德格尔等人的技术哲学,通过一种现象学的还原、建构和解构,走向对技术的“沉思之思”。这本质上是让我们对技术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态度,使我们既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为何需要技术、应该如何发展与运用技术,又不会被技术奴役和控制。幼儿园教育可以通过丰富儿童对自然物的经验、支持儿童动手劳作、开展儿童哲学对话等方式,培植儿童对于“沉思之思”的心理意识萌芽。小学、中学和大学可以继续这种思维方式的培育,直至个体具备成熟的“沉思之思”,以此重建人类与技术出自本然需要的本质关系。  相似文献   

7.
“负教育”是指教育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产生的使受教育者的智力与身心向教育者所期望的相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事与愿违的教育活动称为“负教育”。   1.“负教育”具有逆反性   比如教《周总理,你在哪里》,如果一上课就让学生听录音朗读,由于时代的隔阂,对总理,学生没有什么感性认识,对总理的爱戴、怀念之情很难一触即发,听录音时,当朗读者读到声泪俱下时,下面学生反而窃窃失笑,这样一来,完全破坏了这堂课应该有的气氛。这种情境下,老师再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学生已难以融入诗歌所表达的那种感情氛围中,这堂课的教学效果也…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产品是服务。享受这个服务的是学生,购买这个服务的则是家长和国家(义务教育),所以,家长是“上帝”(国家也是“上帝”),而学生不是“上帝”!学校提供教育服务,服务的直接对象是学生,服务的间接对象是家长、国家。家长和国家为教育服务“买单”,我们视家长为“上帝”、视国家为“上帝”是应该的。至于学生,虽然是服务的对象,但这是一个特殊的对象。我认为视学生为“上帝”不合适。家长被当做“上帝”了吗?现在,家长请教师吃饭,家长给教师送礼,家长给教师办事,这不仅是普遍的,而且也被人们认为是应该的。顾客是“上帝”,有顾客请营业员…  相似文献   

9.
整个小学教育是建立在对儿童的理解基础上的。在传统教育中,儿童并不是很重要的,以至于一直影响至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开始关注儿童,并且提出了“小学语文应该是儿童语文”“儿童是完整而又具有丰富可能性的人”等观点。一批一线教师开始实践、探索以儿童为本的教学,或称之为“儿童语文”,或说“服务型课堂”.或言“走向儿童需要的教学”..因此我们先后组织了“儿童语文课程”“服务型课堂”“怎样了解儿童的需要”等多个沙龙,以深入探讨走向儿童为本的教学与课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小班化教育以它追求“精致教育”和“对学生个体的关注”以及“教育民主化”的特征被称为“教学领域的一场革命”,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在我们这样一个教育欠发达地区开展小班化教育改革实验,必将推动小学尤其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1.
儿童文学又被人称为快乐文学。的确,它是教化儿童的一座宝库,极大地丰富了少年儿童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没有儿童文学,就没有真正完美的小学语文教育。它的导思、染情、益智、激趣功能,开启了孩子们幼小心灵中智慧灵性的大门,点化了做人的道理。今天,我们在播种童心,耕耘童趣,和学生一起鉴赏儿童文学作品,默默地寻觅阅读儿童文学的“四度空间”——语言的亮度、内容的宽度、手法的温度、寓意的深度。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除了我们熟知的动词义之外.“控”出现了一系列的“××控”用法.这一用法源于日语“コ ソ”,取英文单词complex(情结)的第一个音节,用以指称对某人或事物痴迷的人。喜欢的人或事物要置于“控”字之前。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控”,使这个字有了更为丰盈的意义空间和更为斑斓的语言景观。如果我们梳理一下“控”的“前世今生”。可以发现一条曲折的脉络——先是日语借自英语.后又被汉语引入.在网络的助推下以风起云涌之势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育的高耗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对儿童的无知,对儿童语文学习历程的无知。当我们手中所握的有效策略捉襟见肘时,就很容易回到“简单”“野蛮…‘强制”的老路上去。其实,做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是很不容易的。朱自强教授就认为,研究儿童文学的人要先于研究儿童文学来研究儿童;语文教师要先于研究教材教法去研究儿童。看来,研究儿童,明晰他究竟拥有怎样的一个内心世界,他的思维方式究竟是什么样的状态,他的喜好、他的能力,这才是语文研究的第一步。从语文和儿童的视野出发去研究儿童的能力是我们教科研的第一能力。  相似文献   

14.
吴思 《考试周刊》2009,(49):171-172
现代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中学生物教学中将成“人”教育放在首位,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这正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5.
毫无疑问,民主教育当然不能仅仅由语文来承担.而应该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任务;但语文作为“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叶圣陶语),在民主教育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原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给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语  相似文献   

16.
“学生”考     
汉代以前受教育者称“弟子”,东汉末年出现“太学生”的称谓,魏晋时期“学生”成为指称在官学领域受教育者的通用词语,到宋朝,“学生”所指扩展到官学之外的受教育者。  相似文献   

17.
曾勋宏 《学语文》2011,(2):9-10
新的课程教育理念提出一个全新的教育规律:学会学习.即实现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语文教育以其学科的特殊性在引领学生学会学习方面应该是魅力独具.而“活动式语文教学”创立十年来.更是在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方面成了领跑者。  相似文献   

18.
2004年5、6月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一份报告中提出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一体化的动议,并将这一动议称为“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虽然这一计划目前还处于酝酿和讨论阶段,但日本文部科学省已决定从2005年开始试行、2006年正式实行“幼小衔接推动班”制度,为未来推行“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作准备。日本文部科学省设想,幼儿园和小学应该是追求相同教育目的的共同体,“幼小一贯教育学校”的主要任务应定位于具有共同目的的共同体携手做一件共同的事情——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要在特定的幼儿园和小学…  相似文献   

19.
双轨制教育:德国的大学,向来有“精英机构”的美誉.德国的教育从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直至高等教育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什,把全体受教育对象向两个方向分流,称为双轨制教育(dualen Bildungssystem):一轨是学术性道路,小学——定向阶段——文理中学——大学;另一轨是非学术性道路,即技术实践道路,即小学——定向阶段——普通中学或实科中学——徒工培训或职业学校——职业学院或进修.德国对6至18岁的成员实行12年义务教育.小学4年毕业,5、6年级这两年称为定向阶段,包含在中学阶段,7年级学生就向两轨分流了.一部分人进入文理中学(Gymnasium,有人译作完全中学)上完13年级,取得高中毕业证,就取得了上大学的资格.文理中学11、12、13年级是高中,也就是大学预科.德国没有大学考试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2005年年末.我区又一批示范性高中评建完毕。标志着我区高中教育的整体推进。示范性高中的“示范性”究竟是什么?“示范性高中”是市场所需.还是窘迫的财政负担,让我们以“他山之石”来借鉴。 ——成成[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