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新时期”文坛上,王蒙被评论界视为“复出”作家、“意识流”作家或“现实主义”作家,但我认为,某种意义上他还可以被称作“新时期”的“革命作家”。当他以多义、有趣、感伤、尖刻或故意偏离等多样缠绕的叙述形态“叙述”革命和个人的“关系史”的时候,人们会注意到其创作“自述”与小说在无形中其实呈现为一种缠绕、互疑的关系。是什么刺激了王蒙“自述”的欲望?怎样看待“自述”与小说之间存在的矛盾和不一致的现象?或者说,借助于对这一现象的细读,能否将作家创作世界中某些重要的侧面再度打开?于是,在创作“自述”与中篇小说《布礼》之间的关节点和有意味的纽结,就需要稍微留心了。  相似文献   

2.
几年前,作家冯骥才写过一篇评王蒙的文章,文中说王蒙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给人一种杂色感。“杂色”,这里是丰富、多变、机智的代名词。在中国,像王蒙这样目光犀利、机智聪慧的作家很少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王蒙的“杂色”世界。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文学前27年(前17年加新时期前10年)的发展历程中,王蒙经历了一个由否定自我(“非我”)到重建自我(“还我”)再到反现自我(“省我”)的痛苦过程。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王蒙无限度地夸大信仰,从而丧失了自己的审美个性;新时期伊始,王蒙呼唤人性回归。要求确立作家在作品中的自我人格形象;之后,新时期文学步入反思时代,王蒙大胆地对自我进行反观和审视,从而实现了作家人格形象的自我超越。同时,本文又试图从王蒙个人的“非我”——“还我”——“省我”发展历程中追寻中国当代文学所走过的艰难的生命足迹。  相似文献   

4.
如何看待“作家进大学当院长”现象?著名作家、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院长王蒙近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当作家与从事大学教育不完全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5.
耿长彦 《现代语文》2007,(6):102-102
作家王蒙在一次文学专题座谈会上讲,追求作品中的信息量,是当前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对于这种趋势,王蒙同志是首肯的,他说:“具有丰富信息量的文学,才是肴丰富生命力的文学。”  相似文献   

6.
王蒙是我国新时期一位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在新疆的生活经历,使他实现了人生的一个重大拐点,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他的文艺观,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也帮助他形成健康、成熟、开朗、宽容的人生观,从而影响了新时期以来王蒙文学创作的总貌,为作家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师而奠定了雄厚的思想、艺术和生活基础。但是,王蒙与新疆之间其实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新疆既有大恩于王蒙,王蒙也有力地馈赠回报了新疆。王蒙对新疆文学至少有五个方面的意义,即王蒙对新疆文学界的精神引领意义、王蒙新疆题材文学作品的经典意义、王蒙深入新疆底层生活的表率意义、王蒙吸收融汇多元文化的启示意义以及王蒙传播新疆文化的桥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有的作家讲的“表现自我”,是指文学创作的艺术个性和艺术特点。是说作家的创作是个体的精神劳动,是创作激情与生活燧石的撞击所点燃的灵感火花,是作家“这一个”(黑格尔)对社会生活的观察认识,是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它不能不具有作家个人思维、观念、艺术的独特之点,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不能不带有作家“自我”的色彩和印记。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学与新写实主义文学一个明显的相似之处,是作家平民意识的普遍觉醒.这两个时期的作家,都将创作视线投向了生活在平民阶层的小人物的命运,着力表现他们生存的艰辛和困苦。然而,在相似的内容中,却表出了主题指向的相异性:“五四”新文学作家在表现生活灰暗面的同时,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精神品格。体现出拯救平民的理想主义激情。而新写实主义文学,则对这种拯救乎民的理想主义进行了反叛和消解。新写实主义作家与“五四”新文学作家相比,写作观念发生了一种根本的蜕变。在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价值观的烛照下,“五四”新…  相似文献   

9.
作家王蒙把“布尔什维克式的敬礼”称为“布礼”,照此,“教师式的敬礼”应当称为“师礼”。“师礼”是种什么方式的敬礼?恐怕熟悉的人不多。  相似文献   

10.
刘雪璠 《陕西教育》2008,(10):46-46
“当你拿起笔时,你激动,你感到一种强有力的冲击,这首先是生活的冲击,众多的、你所亲身经历的忘却的日子涌上心头,等着你去编织,去拂掉岁月积下的尘土,去用理想和道义的火炬照亮它们——缤纷的色彩、变织的音响、一幅又一幅的画面、一个又一个的旋律,一齐涌上心头。”细读作家王蒙这一段充满激情的话,我们深刻感受到作文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作文离不开生活。因此,我们小学的作文也应该进行生活化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王玉民是邢台土生土长的作家,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他用心思索着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本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对其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了解析,并从中领略生活的真谛.  相似文献   

12.
和谐既是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也是艺术上的独特表现。汪曾祺小说的和谐美,体现了对生活理想化的追忆和叙述,对人生本质的深刻把握与揭示,与此相适应的是作品内蕴的乐观、文风的平淡及语言的自然。  相似文献   

13.
王建是唐代诗苑中一位才情富赡的诗人。其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而百首宫词联章,更是王建首创,被誉为“宫词之祖”,对五代以后的官词创作影响很大。然而长期以来,不仅王建集的校勘笺释工作一直无人问津,而且由于两《唐书》无传,使得王建的生平仕履存在不少疑点。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王建生平及其作品的整理研究与唐代其他著名诗人相比,明显涩后。而王宗堂先生的力作《王建诗集校注》一书的问世,不仅解决了王建研究的诸多缺憾,而且在许多方面将王建研究推向前沿,开创王建研究的全新里程碑。  相似文献   

14.
王襞一心向学、终生不仕,以"修于野"的人生志向,坚持在民间讲学和进行社会实验。他制定会讲制度,热心讲会活动,建宗会、办义学,以期改造社会,见龙于世。  相似文献   

15.
骆礼刚先生在《王昌龄二题》一文中认为 :王昌龄获当时之诗名非由七绝乃因五古。笔者认为王昌龄引用己诗时多为五古 ,实是其向生徒讲授五古的做法时所致 ,而并非其有意推崇自己的五古。无论从王昌龄对七绝创作所投注的热情和所取得的成就来看 ,还是从当时诗坛五古创作的诗人群落及王昌龄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来看 ,抑或从王昌龄七绝于当时多被诸管弦争相传唱的实际情况来看 ,王昌龄获当时之诗名确因七绝而非由五古  相似文献   

16.
镰仓时代大量宋诗传入日本,当中就有不少苏轼之作.而日本五山时期又是苏轼诗词流行的繁盛期,僧人们纷纷学习起了东坡诗作,受其影响,他们创作的诗文中与苏轼相关的痕迹也随处可见.僧人们或通过提及苏轼之名,或引用其诗词来表达自身的喜爱、敬佩之情,这在一定层面上也反映了苏诗给这个时期的汉诗文所带来的影响.文章着重介绍日本五山文学中与苏轼相关的诗句,分析五山僧对苏诗的受容情况,浅谈苏轼五山文学中的形象及其受欢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老舍和少数民族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贫民的出身对老舍日后的生活、文学创作的倾向和整个人生观都有决定的作用。他早、中期的作品中,许多主人公是“隐蔽的”旗人,被文学史研究者称之为“隐式满族文学”。新中国成立后,老舍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正红旗下》是他首次全面反映满族人在清末时的全景式生活的作品,堪称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上的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硕果。他在作协分管少数民族文学工作期间所做的两次重要报告成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其基本精神和组织措施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8.
南豫见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创作处于高潮。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割舍不了的乡土情结,这不仅仅是游子对故乡情感记忆的摭拾,更是一种价值意向的定性选择。同时,他不再追求故事情节的离奇生动,开始向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深层推进,着力通过命运展示心灵,并能从文化上关注生存,表现生活,实现对民生、对社会的关怀。洋溢在其作品中绚丽凝重的悲剧意蕴,体现了作家对生活积极介入的姿态、坚定的人文主义立场和不向任何异化力量低头、妥协、退让的意志品质。总之,真挚的激情贯注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很强的感染力,而冷峻的批判与审视又使他的小说具有深层的穿透力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冲击力。  相似文献   

19.
悲剧结局是海明威作品的标志。其创作思想首先来自他的英雄幻灭人生体验 ,战争创伤契合他自身感受而形成悲剧意识。表现在艺术结构的审美创造中 ,作者以生命走向死亡的考验 ,让读者领悟生活的艰巨性 ,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情。  相似文献   

20.
王绩一生三仕三隐,无论在朝堂之上还是山林之中,他都结交了很多朋友,这从他的作品、传记和其他同时期作家的作品中均可找到痕迹。在他的一生中,朋友相当重要,甚至可以影响他的文学创作。文章对王绩交游圈中大部分人的身份和行实作了考证,试图将它置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中进行观察,从而理清其人际关系,由此探讨对他的思想和文学创作的影响,期待能为研究者补充认识,使今后对他的研究更立体化,更趋完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