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北齐食幹制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北齐食幹制的研究日趋深入,但仍有争议或不甚明瞭之处。本文拟以幹禄是不是代役钱为中心,就食幹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再探讨,希望能有助于这项研究的进一步开展。一要进一步探讨北齐食幹制的内容,就首先要弄清它和封爵制之间的区别。在东魏到北齐的整个历史时期,封爵制和食幹制始终同时并存,而且受爵和食幹往往体现在同一个人身上  相似文献   

2.
唐代法律严惩官吏职守有阙、违制违纪以及贪赃枉法等罪行,对各级官吏形成了严密而有效的法律约束.<文苑英华>所载唐代判文便有数篇关于官吏经济犯罪和司法犯罪的作品,可以看出唐代严于治吏,法网严密,有效制约各级官吏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唐代初期的吏治比较清明,与此有着密切关系,正是这些因素保障了整个唐王朝国家机器的顺利运转.  相似文献   

3.
自从程应镠先生首先提起"干"这一特殊人群的研究之后,相关的讨论一直不断。三十多年来关于魏晋南北朝"干"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然而由于史料的局限,关于"干"的身份,统治者对"干"的剥削方式,以及北齐食干制的内容和性质等问题,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4.
唐代法律严惩官吏职守有阙、违制违纪以及贪赃枉法等罪行,对各级官吏形成了严密而有效的法律约束。《文苑英华》所载唐代判文便有数篇关于官吏经济犯罪和司法犯罪的作品,可以看出唐代严于治吏,法网严密,有效制约了各级官吏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唐代初期的吏治比较清明,与此有着密切关系,正是这些因素保障了整个唐王朝国家机器的顺利运转。  相似文献   

5.
秦朝与元朝,尽管相隔年代久远,却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比如说对于武力的崇尚与迷信,对于儒家所代表的文治的轻鄙。这两个朝代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对于吏员制度的重视。元朝在中国官僚制度史上首先实行了由吏入官的"吏员出职"制度,秦朝则倡导"以吏为师",元人许廉更是认为吏员出职制度是对"周汉之制"的继承,而秦制正是上承周制,下启汉制。本文试从比较秦朝与元朝吏制的异同点入手,分析这两个朝代重视吏制的原因和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幽冥小说中出现的冥间官吏形象是一个较为冷僻、但又有特殊研究价值的研究对象。冥间官吏的产生与演变是在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原本土文化的共同作用下而发轫的。文章旨在通过对六朝小说中"沙门"形象,以及职业冥吏逐步成型的研究,探究冥间官吏的产生与演变,以及从它身上所折射出的西域宗教与中土民间文化的碰撞之下地狱观对中土文化的改造及当时的深层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宋朝吏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尚未众面展开。一方面,从中央到路、州、县、乡里的吏制,为宋朝职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涉及职役制度及其性质的讨论;另一方面,宋朝的吏户,特别是富有的吏户,作为形势户的一部分,亦属地主阶级当权派,这对研究宋朝阶级结构,也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衙前作为州役的一种,属公人系统。日本学者早已发表了重要研究成果,例如宫崎市定的《宋代州县制度的由来及其特色——特别是有关衙前的变迁》,周藤吉之的《五代  相似文献   

8.
明代的文官制度主要包括官制和克制.只有把官制与吏制结合起来进行比较研究,才能加深对明代整个官僚机制的运转及运转效果的了解和认识.(一)明代官制与吏制的区别起码有以下几个方面.1.职掌的不同官吏的区别,最根本、最主要的特征,应是职掌的不同.已故明史专家吴晗曾指出:在明代官衙内,“官主行政,吏主事务”.吴晗的论断是大体正确的.“官主行政”,就是指所有的官都主管着政府中某一部门或某一地区全面的或局部的工作,都可以行使大小不同程度的行政决策权.  相似文献   

9.
张信通 《安顺学院学报》2010,12(4):58-61,93
秦汉时期的户籍分类已经相当细密,编户齐民籍是秦汉户籍中最大的一类。编户齐民籍的内容包括民宅园户籍、年细籍、田比地籍、田命籍、田租籍五部分。秦汉政府十分重视编户齐民籍的管理,各项具体管理工作主要由乡官里吏完成。户籍制度的确立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秦汉帝国建立的编户齐民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政治发展过程中,人们不仅注意到了制度的重要性,而且也在关注道德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一代军阀阎锡山就非常重视道德尤其是官吏道德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作用。他教育官吏们要有责任心、用“心”办事以及有良好的人品。从阎锡山的这些治吏思想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对今天吏制有借鉴意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两晋时期,官员俸禄具有不稳定性,统治者通过调整官员俸禄,赏赐官员谷物与钱帛等措施来增加官员收入。这一时期,帝王根据致仕官员的品级和地位给予相应的特权和赏赐;通过赐药和遣使慰问来优恤患病官吏;赏赐钱物来救恤贫穷官吏,同时允许家境贫困的官员改任俸禄较高的官职。官员死后,朝廷会根据其品级、功劳和生前受重用的程度,赠予相应的助葬物品和钱帛等,并对官员家属及其后代进行优恤。  相似文献   

12.
俞启定 《教育学报》2005,1(5):68-74,81
古代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必然与选拔官员的选士制度紧密联系。经历了汉代太学为选士的一个途径,唐代官学为科举的一个来源,宋代学校取士替代科举取士的尝试,到明清学校与科举的一体化,学校与选士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受选士的支配也越来越强化,乃至成为科举的预备场所,归根结蒂是服从于封建政治发展的需要,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要求仅在其次。近代政治形势和教育体制发生根本变化后,科举的废除就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3.
在唐代官方视野中,会食是指官员在一起共进"工作餐",同时可以商议政事。唐代官员会食有固定场所与礼节,而且有一定量的食本作为公厨运营的经费,以供官员会食所需。唐代公厨并不能直接等同于食堂,两者是发挥不同作用的独立空间。另外,唐代官员会食也带有较强的目的性。官员会食制度也可以算作盛唐政治制度的外延。  相似文献   

14.
东晋时期的尚书郎多出身于高门和中低等士族,以品级较低的清流官起家,以后在清流官体系里迁转,所任最高官职一般超过寒门庶族任职的极限"五品"。因此,东晋尚书郎与西晋相比,只是官资略减而已,仍是高门和中低等士族乐意接受的官职。究其性质,无疑属于清流官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
清代科举考试,形成了完整、严密的考选制度。清代进士从入仕到迁转的整个经历,说明了仕历的优越性。一般说来,进士初仕,与其会试覆试、殿试和朝考的等第有密切关系,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专向性,但其后迁转的迟速却取决于其他因素,主要受满汉复职制和异途捐纳等外部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上公"位于汉代帝国官僚系统的顶端,是地位和声誉最高的官。"上公"一词在汉代有三个含义,分别为高于三公的官、类于三公位的官和爵位。"上公"的外延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宋公、卫公、"四辅"以及被特别赐予"位三公上"的大将军和骠骑将军。通过对各个"上公"职官的详细考察,纠正了"上公"职官乃政治花瓶的传统错误观点,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有些"上公"职官并非橡皮图章,反而具有很大的实权,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17.
汉代的"门下"主要指门庭之下、食客和冠以官名用于特指主官自辟的低级掾属。掾、督、督盗贼、功曹、祭酒、书佐、孝子、偱行、议生、游徼、贼曹、史和五吏都是汉代的"门下"官。"门下"官上承先秦,至汉代有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大致来说,其过程是地位逐渐升高,期间虽一度沉寂,但最终至东汉末年与主官的亲密关系达到了顶峰。  相似文献   

18.
宋朝吏治腐败十分严重,几达触目惊心的地步.造成胥吏腐败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是胥吏自身素质不高导致,也与宋朝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多元化冲击以及法律不健全、官僚体制弊端有关.胥吏腐败危害极大,不仅破坏经济发展,扰乱社会秩序,而且加剧了宋朝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对此,本文试图在以前学者论述的基础上,从体制、法律、文化等角度对宋朝治吏之弊作初浅梳理.  相似文献   

19.
皇木采办是明代社会的重要内容。皇木采办的方式有三:官办采木、商办采木和土司进献。前两种是主要途径,实质上,它们都属于封建徭役。土司进献的大木数量很少。这三种采木形式都有一定的弊病,这使皇木采办对当时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都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盐铁论》包含有大夫与贤良文学关于为官哲学的辩论,反映了西汉中期政治中兴利活动导致的官本位哲学,以及西汉士人以儒学为基础的廉政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