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北京市初中学生和父母问卷调查资料,重点分析了初中学生毕业后教育分流意向的形成过程。实证分析中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初中学生教育分流意向是虚拟现实的;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间的差异使初中学生的教育分流意向偏向于重点高中;初中学生的教育分流意向主要受父母对子女的学历期待和学习成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国企改制分流是国有企业为谋求发展,合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重大举措。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改制分流还刚刚起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涉及许多新的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如几十年国企员工身份转换问题;如何兼顾国家、企业和员工的利益问题;员工持股问题以及如何确保改制企业生存问题等等,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是确保改制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内容包括绪论共分六章,主要叙述了改制分流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关系和必要性,分析了改制分流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针对当前国有企业改制分流出现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步描述了天津石化公司从减员分流到改制分流的整个过程,以及开展改制分流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探讨了天津石化公司及国有企业改制分流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搞好国有企业改制分流工作应注意的事项以及采取的措施、对策,并以天津石油化工公司近三年改制分流的经验和做法为案例,利用实证分析,阐明了天津石化公司改制分流工作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和建议,以指导和推进改制分流的进行,进而为国有企业顺利改革提借鉴。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分流问题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合理的高等教育分流 ,具有分流取向的兼顾性、分流依据的科学性、分流时机的适宜性、分流形式的多样性、分流结构的协调性 ,以及分流机构定位的合理性等特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分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分流取向偏颇、分流依据不足、分流形式不活、分流结构失衡与分流机构定位不当等 ,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这一背景下,对初中阶段的普职分流给予全面审视和评估显得极为重要。本文结合我国农村教育的实践,从分流取向、分流目标、分流意向、分流时间和分流标准等不同的分析维度对农村初中阶段教育分流存在的问题与悖论现象进行考察,提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制度构想。  相似文献   

5.
普职分流是教育本身的应有之义,文章以新加坡、德国、美国三种较具典型的普职分流模式为考察对象,并对比我国普职分流的特点和问题对普职分流问题给予现实思考,提出构建结构均衡、布局合理的教育体系,制度化分流与个体主动选择相结合的分流机制,以及分流补偿制度和回流机制等。  相似文献   

6.
在博士生教育改革政策推动与高校积极响应之下,我国博士生分流历经遴选分流、分流淘汰、分流退出等形态的更迭,不断朝着制度化、常态化方向发展,成为高校改善高层次人才培养制度、优化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强化培养质量保障的重要举措。然而,现行以竞争与淘汰逻辑为主的单一式分流实践遮蔽了“分类培养与多元成才”的博士生分流的本质内涵与价值追求,致使分流成效不佳,亟待从分流目标、分流主体、分流方式、分流结果及分流保障等方面加以系统优化,构建以分流目标的人本性、分流主体的交互性、分流方式的多样性、分流过程的嵌套性、分流结果的发展性为本质特征的立体式分流模式,充分发挥教育分流在博士生教育改革中的功效。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分流是个体和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变化产生的必然结果,同样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合理的高等教育分流包括对高等教育分流取向的整合、对高等教育分流依据的确定、对高等教育分流时机的把握、对高等教育分流形式的选择、对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以及对高等教育分流机构的定位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现状下,施行并完善教育分流制度,实现人尽其能,以此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中阶段教育是学校教育制度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各类教育衔接和沟通的重要联结点,亦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流的重要阶段。分流是现代学校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分流进行得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规格,影响到劳动就业、经济发展和政治安定。因此,教育分流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本文中的教育分流主要是指初中后的分流,也就是初中毕业生是进入普通高中,还是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这样一种分流,这种教育分流形成了高中阶段教育的普职结构。  相似文献   

10.
学生在受完一定阶段(小学、初中、高中)的普通教育后,再继续学习,会存在一个继续接受普通教育,还是接受职业教育的问题,这通常被称为教育分流。教育分流的适时、适度、适量,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人才结构合理配比等都有重要影响。正因如此,当前不少发达国家都重视教育分流的研究,我国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要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逐步建立起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共同发展,互相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体系。”通过1996年5月对我市九所中学的初、高中学生及部分教师、家长的抽样调查,近二千份的问卷可以使我们窥见到影响初中学生毕业分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有对影响学生分流的多种主客观因素加以分析,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我市的初中后学生分流更合理、畅通,促进学生积极实现个体社会化。  相似文献   

11.
大型网络开放式课程(MOOC)理念进入航空公司培训体系之后,对培训模式和兼职教员都带来了明显的冲击。从分析M00C形势下航空公司兼职教员受到的挑战,探索和研究应对这些挑战时兼职教员需要做出的积极变革及自身需要做的准备等方面内容,得到研究结果表明:MOOC促进教学方式从“传授范式”向“学习范式”转变;MOOC背景下兼职教员受到教学方式、教师角色和教学能力的挑战;兼职教员需要完成角色的转变、超越和重塑;兼职教员需从多方面做好应对变更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研究了通过打通高校与孵化中心、孵化中心与企业、高校与高校之间创新创业的壁垒,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科技、孵化、融资、入市等指导。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校企联动机制,基于众创空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建设,以项目需求为导引,科技创新为内涵,有效孵化为手段,打通创新创业壁垒,解决现有创新创业孵化机制不健全、市场需求不明确等关键问题,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3.
如今科学教育中,针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存在着学校教育缺少实践与教学资源、科技馆教育师资与展品效用不足的教育现状。立足馆校结合,以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主体,从理念、师资、课程与资源四个方面探讨了在馆校结合中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与途径。  相似文献   

14.
物流行业协会参与物流职业教育,不仅可以帮助本行业吸纳更多的专业人才,还可以避免校企直接合作的诸多矛盾,物流行业协会参与搭建的人才培养平台更适合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分析物流行业协会的职能,提出物流行业协会是校企合作的沟通者、指导者、服务者和监督者,能够指导物流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促进师资队伍校企交流,并为高职物流教育在开展实践技能培训、拓展学生就业渠道方面提供服务,并为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职能提出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5.
德富苏峰一生多次周游中国,发表过很多关于中国的言论。他对我国东北地区也非常重视,其东北认识在其中国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漫游记》体现了德富苏峰具体、直接、真实的东北认识:视东北为实现其“大日本膨胀”梦想的重要之地、日本享有特殊权益之地、日本统治成绩卓著之地。归纳总结德富苏峰的东北认识,即他认为日本侵略我国东北是必要、必然,而且是正当合理的。研究德富苏峰的东北认识不仅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其中国观,而且有利于我们深入挖掘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6.
使用Excel函数和特征描述数据分析方法,并借助SPSS Statistics软件,分析学生成绩的离散程度、区分度、难易程度、总体水平特征分布与频率分布,以便评价教师命题的科学性,帮助教师准确了解与掌握学生的成绩分布及对某一门课程的掌握与理解程度,分析结果也能辅助教师科学命题,提高试题的编制质量与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矿产资源管理的学科特点,提出了矿产资源管理的翻转课堂设计,指出了矿产资源管理翻转课堂的优势与障碍,为翻转课堂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借鉴和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文章基于2011—2015年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生物学一级学科的毕业研究生信息与就业情况数据,分析中科院研究生就业情况与变化趋势,并针对存在的就业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工程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目标,针对工科数学建模课程与实验体系,强化课程案例问题的"工程性"与"专业性",突出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性"和"创新性",结合数学建模竞赛等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我院构建形成了以"数学建模课程"为基础,"数学建模实验"为训练手段,"数学建模竞赛"为实践平台的三级数学建模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增强数学建模在工程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管理的对象。加强农业高等院校农业自然资源科学的教学与研究,是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满足农业高校开课需要,编著了《农业自然资源导论》。本文介绍了教材编写的背景和目的,阐述了教材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讨论了教材特点,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