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广东洪拳的早期形成和发展嬗变的过程进行分析与研究.发现广东洪拳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宗族械斗是洪拳发展的基石,广州作为连接南方水运商贸的中心为洪拳的形成提供了场所,洪拳发展的依托组织天地会为其自由发展提供了支持,凡入洪门皆为洪拳.洪拳早期的发展也影响了洪拳以后的广泛传承.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吴川市580名洪拳练习者的问卷调查:发现练习洪拳的男性多于女性;练习洪拳的年龄多为中壮年、每周练拳2次数较多;练拳目的就是以个人的兴趣爱好,健身健体、防身自卫为主;练习场所多在庙宇和庭院、学习途径是从专业民间拳师那里学习.由此对吴川市农村是否有必要继续传承和发展洪拳的状况等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了吴川市洪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中国农村洪拳发展要有政府部门的支持、建立更多更好的洪拳团体,进行洪拳的比赛和交流,特别是学术上的研究以及制定出一套洪拳练习标准,并进一步符合国家武术段位制的标准建议.  相似文献   

3.
粤西洪拳是粤西人民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的优秀文化遗产,长期以来在简单朴素的粤西农耕社会中起到防身、健身、娱乐、教育和承传文化的作用,同时为当地养出一批批优秀武术人才和时代英雄。但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粤西洪拳与其它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呈现衰落趋势。文章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法对粤西地区洪拳的流源、特点、发展历史、洪拳与舞狮文化的关系及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探讨粤西洪拳的文化特点,并从社会学角度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粤西洪拳文化变迁的原因,提醒人们尤其是相关部门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和醒觉。  相似文献   

4.
洪拳是岭南五大名拳之首,也是岭南武术拳种中历史最悠久、传播最广的拳种,其他岭南拳种大多与洪拳有着密切的联系或受其影响,洪拳与清代洪门天地会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洪拳在传承及其发展演进中,不同的时期其技术风格从早期的追求象形、中期的追求神似,到晚期的形神兼备,刚柔相济,与中国武术体系整体演进几乎同步.通过对三展拳及铁线拳的图谱研究,提炼出传统洪拳的技法特征.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走访调查等方法,对广东地区蔡家拳拳派的源流演变进行探析.认为,一贯、至善、至悟禅师传授蔡家拳一说并不成立,但三人对蔡家拳确实产生了重大影响,广东蔡家拳的形成与天地会有一定关系;蔡家拳明崇祯时已经成形,其传承已三四百年,但现能够找到的广东蔡家拳拳派历史连续传承时间仅200多年;林春甫在廉江地区蔡家拳拳派中有重要地位,何恩对中山地区蔡家拳拳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地拳师对蔡家拳都进行了革新改造,或将其创编成其他拳种,或被已有拳种吸收,纯蔡家拳的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相似文献   

6.
序言国家体委(83)体训竞四字072号文件下发的《全国武术挖整工作计划》要求:"北京……等六所直属体育学院,要把挖掘整理武术遗产列为重要的科研项目,……完成一至两项拳械的系统整理工作".据此,我们选定了"查拳"作为系统整理项目.关于查拳的起源,有着几种不同的说法.除了源自无从查考的异人、仙人这类玄不可信的说法外,还有始自西域人查密尓说,源于山东说.要对查拳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仅停留于不分真伪地罗列各种起源说是不够的,毫无依据地奉持一说也,  相似文献   

7.
社火拳是一种流行于我省陇南一带城乡别具风格的地方拳种。每逢春节至元宵节,在闹花灯,扭唱秧歌调的社火节目中它以武术形式出场表演,为节日增喜添色又活跃气氛。这种拳术或器械的武术形式表演统称社火拳。亦称秧歌拳。 社火拳多演于晚上。同其它社火节目配伍。从内容上看,社火拳包括刀、枪、剑、棍,长短软兵,软拳(拳术)等。但其套路结构确与一般武术有较大差异。它的套路动作慢而冗长,有时一个套路可长达十余分钟。动作多以左右对称,也有前后左右的四方对称。当地人称其曰对环子或曰走四门。故套路结构布局多为正方形。社火拳讲究“拳打一叶蓆”,即在一张芦蓆大小的场地上演练。也就是无论刀枪拳棒任何套路,只能在  相似文献   

8.
粤西洪拳是粤西人民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的优秀文化遗产,长期以来在简单朴素的粤西农耕社会中起 到防身、健身、娱乐、教育和承传文化的作用,同时为当地养出一批批优秀武术人才和时代英雄。但随着 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粤西洪拳与其它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呈现衰落趋势。文章运用 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法对粤西地区洪拳的流源、特点、发展历史、洪拳与舞狮文化的关系及发展现状进 行研究,探讨粤西洪拳的文化特点,并从社会学角度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粤西洪拳文化变迁 的原因,提醒人们尤其是相关部门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和醒觉。  相似文献   

9.
"内家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一个常被提及、充满神秘、让人想象的概念。内家拳概念需要进行梳理,由于内家拳概念模糊,特征不明,由此可能滋生传统武术神秘主义以及反对玄学进而忽视传统武术理论研究,而这些都将成为武术健康发展的障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借助牛顿经典力学对内家拳概念的产生及演变、内家拳劲力的意义和作用、内家拳特征展开探讨。长期以来二元对立观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局限了对内家拳的视角,言"内家"必提及"外家",甚至认为内外家是武术一种分类方法。应该说传统武术有内、外家之说,而内、外家的武术分类并不严谨。内家拳的最初概念,指的是王征南一系的浙东内家拳;而其后内家拳概念转移到清朝影响深远的三大拳种,并沿用至今,这是内家拳概念的演变过程。内家拳劲力相对稳定,与内家拳概念的演变相比,劲力是贯穿内家拳体系关键"基因",不受拳种盛衰、流派增减、风格变化的影响。内家拳的特点主要有:哲学式的表达方式;主静处雌内家拳整体风格;后发而先至内家拳技击原则。  相似文献   

10.
试论明清浙东内家拳的拳理技法及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约自16世纪前后的明中期开始,中华武术苑地里已呈现出各具特色的诸家拳艺技法。其中,在技艺上体现为以静制动的浙东内家拳出现,是继主于搏人的少林拳之后中国武术的又一次里程碑式的发展,对后来传统武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然而,尽管历史上留下了诸如黄百家有关内家拳拳理技法的记述,但对这些材料如何读解以及该拳理技法具有什么样的文化价值,长期来少有研究者涉及。文章围绕世传的所谓《内家拳法》、内家拳的拳理技法及其文化价值等问题进行论述,希冀能对有关传统武术理论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1.
梅花拳信仰研究 ——兼论梅花拳的组织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花拳是传统武术中的一个著名拳种,同时也是清代北方地区具有鲜明教门文化色彩的松散型拳会组织.历史上不时给清廷政府带来恐慌不安的民间教门和拳会组织,随着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进步足迹而不断发生巨大蜕变,好多已相继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像梅花拳这样至今在广袤乡镇间依然保存着其特有的组织秩序、文化信仰和活动方式的,可以说实属罕见.作为一个难得的个案,对它的研究不仅是对传统武术文化审视的需要,同时也对了解传统民间信仰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本文在已掌握的材料和现有学术成果基础上,就梅花拳折射出来的浓郁教门化民间信仰及其组织源流分三个方面予以论述,进而对梅花拳在当代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梅花拳是先人在漫长的历史创造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传统拳种,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武术的文化蕴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传统武术保护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初见端倪,采用文献资料法,试从文化空间视角入手对梅花拳的保护与传承提出路径选择:梅花拳的原真性保护,本土文化生态完整性保护,传承主体的保护与开发,"传统"与"现代"传承方式并存。  相似文献   

13.
岭南南拳运动风格及其技理技法形成的文化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北拳派风格迥异,其技理技法也各具特色,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从文化社会学角度加以深入研究,主要结论是:岭南人们生产劳动的条件和方式,促进了南拳技理技法的形成;水上居民的生活方式强化了南拳风格的形成;岭南民间舞蹈寓意深刻,对岭南南拳影响悠久而深远;岭南人们具备的身体、生理和心理特征,更适合从事南拳运动;岭南文化兼收包容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优化了传统岭南武术;岭南人既保守又创新的性格,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传统南拳的精髓,使其不失传统又富有现代发展和创新的气息.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数据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根据第30届伦敦奥运会拳击奖牌分布,结合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成绩,分析伦敦奥运会后拳击项目的竞技实力格局、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拳击运动发展的启示。结果显示:伦敦奥运会后拳击强国有所波动,新起国家进步明显;各级别竞技实力中欧洲在大级别,亚洲在中、小级剐竞技实力较为明显;女子拳击提升空间较大,将是世界各国逐渐重视的突破点。建议:中国拳击应积极加入WSB、APB等高水平赛事;融合中国传统与拳击强国的训练方法与比赛理念;培养兴趣人群,广泛开展大众拳击项目。  相似文献   

15.
传统拳术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中华传统文化的众多成分,新时代的文化创新使传统拳术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课程化有利于传统拳术的发展,传统拳术课程化的实施措施主要为挖掘优秀传统拳术引入课程;邀请民间优秀拳师参与课程建设;在不同地域建立地方院校特色课程。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和探究系统训练会使女子拳击运动员心脏功能方面产生怎样的适应性变化,是否呈现性别特征,对女子拳击运动员进行安静状态下的心电图检测,结果显示女运动员组相对于普通对照组呈现出明显的早期复极综合症和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率,且无性别差异,原因在于拳击专项的运动特点使运动员在经过系统训练后更多地动用了稳态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统计了2010年和2011年全国男子武术散打锦标赛前16强运动员的技术运用情况并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探索实施新规则对散打技术运用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影响。结果显示:新规则下消极搂抱次数、消极搂抱频率、消极搂抱率都非常显著下降,消极搂抱判罚分数显著上升;比赛中对峙、攻防、间歇三种状态特征发生明显优化,攻防的次数、频次、总时间大幅提高,对峙次数、频次增多,但对峙的平均时间、总时间减少,间歇总时间、平均时间、频次平均值都明显减少;散打技术的整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拳法、腿法的得分和贡献率显著增强,尤其是腿法成为主要得分手段,摔法技术得分有显著回落,已不再是主要得分手段;散打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在技术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以主动进攻为主的拳腿组合技术的攻防转换能力强,摔法简洁实用重点发展接腿摔技术。  相似文献   

18.
摘要:拳种是武术的基因和核心,对拳种的认知并透视拳种所具有的价值和诉求与依存的关系,是当下我们重新认知武术、发展武术的基础和前提。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整体与个体”的角度透视武术与拳种的关系,研究认为:拳种以个体的身份存在于武术发展的空间之中;武术与拳种存在着共性与个性、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拳种是整体的武术发展的核心部分,其未来的走向应遵循共存与平衡、创新与发展的双向原则。只有正确认识拳种和武术存在的轨迹,透视其表达及未来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并寻求拳种与武术合理关系的建立,真正实现拳种的存在与价值,才是个体的拳种与整体的武术繁荣发展的共同诉求。拳种的未来要以“非遗保护”为前提,坚持共存与平衡的双向原则;以“非遗保护”为基础,坚持创新与发展的时代路线。不仅有利于拳种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对拳种个体身份的重视与认同。  相似文献   

19.
浅谈太极拳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太极拳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宝贵遗产。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并得到不断的推广。根据教学中出现的情况,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着重研究了太极拳的教学步骤,在实践中采用模仿、分组观察、比赛的练习手段,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使练习方法多样化,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练得活,学得快的目的。另一方面强调意识与呼吸、动作三者紧密的结合,构成了太极拳在练习方法上的整体和内外的统一性,这与我国医学在治疗上的整体观念是一致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四个班进行了阶段教学经验的总结、归纳,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相应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散打运动员训练情况的跟踪调查,研究散打模拟实战训练对运动员在比赛、训练中的作用和影响,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增强距离感;进一步提出了散打模拟实战训练在散打运动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