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政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应注重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意识;敢于质疑,培养学生创新个性;在实践中锻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创造性思维并非科学家的专利。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更应注意培养其创新意识,鼓励他们敢于“于众不同”、敢于“各抒己见”、敢于“质疑问难”。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离不开教师正确的诱导和创造性地教学。  相似文献   

3.
刘慧珍 《成才之路》2010,(17):34-34
21世纪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源泉。因此,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学校应担负起培养具有创新品质的创新型学生的责任。学生创新思维主要体现在: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敢于推陈出新的问题意识和不迷信权威的勇气;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具有直觉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归纳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有进行科学创新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即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能经受挫折,为创新而寻根问底,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创造性思维并非科学家的专利。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也应注意培养其创新意识。敢于“与众不同”,敢于“各抒已见”,敢于“质疑解难”就有了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创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在数学教学中有许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索的问题。数学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体现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敢于探索、敢于创造、敢于怀疑、敢于追求,能产生非凡的推导力,倡导学生主动动手、乐于动手、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处理和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变革“教师照本讲解——学生记诵练习”的教学模式,要敢于突破范文作者的思维限制,敢于审视范文的逻辑合理性,敢于分解范文、重构作品,要营造安全、坦诚的探究氛围.  相似文献   

7.
浅谈物理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提出新问题、新见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崇尚科学,大胆创造的创新精神.其次,创新思维的训练应选择非逻辑思雏的培养为突破口.如想象力的培养,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培养,灵感的捕捉等.  相似文献   

8.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最根本特征,表现在敢于探索、敢于创造、敢于怀疑、敢于追求。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9.
陈青 《中学文科》2009,(11):29-29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学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最根本特征表现在敢于探索、敢于创造、敢于怀疑、敢于追求;能产生非凡的思维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中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且忍俊不禁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就是应该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  相似文献   

11.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陈文锦在《兵团远程教育》2005年第3期发表文章认为,创新思维有五个显著特点:新颖独特的知识结构,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和活跃的灵感。因此教育创新就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所谓批判思维是指思维活动善于严格分析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打破陈规,敢于向传统思想挑战。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基于这个基础而产生的。逆向思维就是让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朝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以发现事物的另一面。发散性思…  相似文献   

12.
梁其畅 《考试周刊》2008,(10):202-203
教学中教师要倡导求异式的教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敢于思想,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锐意进取、敢于怀疑、敢于向书本和权威挑战,不墨守成规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3.
英国学者德波诺曾提出:"思维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思想活动。""思维是为了某一目的对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探究。"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他们创造性思维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表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是创新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的学习不是浅尝辄止而是登堂入室,要使学生具有挑战权威、叩问经典的勇气,就应从小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1)启迪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教师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2)创设民主氛围,激励创新.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3)鼓励质疑探究,敢于创新.创新意识来自质疑,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方思考,敢于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4)开启发散思维,促进创新.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语文教学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求异中创新.(5)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让学生学会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5.
教学改革一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主旋律。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必须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多向思维、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6.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十分重要。物理创新教育就是通过物理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表明,许多课堂教学中的行为都可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从以下四方面来进行简单说明。一、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课本,敢于质疑权威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迷信书本、资料,要引导他们各抒己见,敢于质疑、不畏权威。因为只有敢于质疑,才能有所创新。物理学史上有很多物理学家和学者都是因敢于质疑、不畏权威才最终成功的。近代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中就敢于质疑,大胆提出并创…  相似文献   

17.
正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当前家长、老师责无旁待的责任,那么作为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就应善于抓住时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让他们成为富有创新精神,充满自信的一代。中国的教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时代,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其重要的一环。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展开创新思维的翅膀是家长、老师责无旁待的责任,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那么作为一位老师如何在课堂上点燃孩子们创新思维的火花,让他们成为敢于质疑,富有创新精神,充满自信的一  相似文献   

18.
历史课堂教学通过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引导学生对书本的知识敢于怀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重视发散求异 ,突出创新灵魂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开始 ,作文教学应注意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特别是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不设框 ,不落套 ,不师云亦云 ,不邯郸学步 ,应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 ,拓展思路 ,写出有创意的美文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我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诱导学生多用逆向思维。如过去人们一直把“管宁割席”作为不慕虚荣、不贪金钱的高贵品质来大加赞颂 ,而有个学生则运用求异法写了一篇《从“管宁割席”说开去》 ,从另一个角度指出管宁应对有缺点和错误的朋…  相似文献   

20.
在以发展创新型思维素质为核心的教学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其它学科教师一样,肩负着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任。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能够展开丰富的想象、幻想,则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质疑精神所谓质疑精神,就是学习者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敢于独立思考、设疑问难,爱追根究底、勇于探索并开拓未知领域的精神。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敢于提问质疑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是创造活动的萌芽。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作为我们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