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人类世代繁衍,绵绵瓜瓞,而“冠婚丧祭,礼之大者”。它集中地反映了各族不同的文化习俗。我国北方沿海,曾经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历史上民族文化交融的地区,因此,表现“事死之礼”的墓葬文化,比其他地区更容易看出它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一 屈赋焕发着珣丽的浪漫色彩,这在学术界是已成为定论,许多学者对屈赋神话传说的讨论也以此为当然出发点。但如果认为屈赋仅仅就是所谓南方“巫文化”的代表,甚至得出屈原是南方土著,是苗族作家的结论,却又未免引申归谬。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屈赋的浓郁色彩是多方面因素构成的,应当多层次、多角度地加以探讨。既要看到其中的南方地域特色,更加需要注意其中北方华夏民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屈赋篇制宏伟,风格独特,它所含的丰富内蕴成了历代诗人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由于屈原生于楚国,屈赋产于南方,因而屈赋是来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还是在必然具有南方部分特色的同时又对中原文化作了充分吸收?这成了探讨屈赋成因及特色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屈赋研究史看,自汉代至清末一直延续着屈赋是否继承了经书传统,是否具有儒家思想的争论①。清末民初,刘  相似文献   

4.
屈赋,自从它出现在中图文坛之后,2000年来,一直是我国文学史研究中的热门课题,要在屈赋研究中,提高效率,继续深化,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离不开对屈原所生活的楚国,整个大文化背景的研究,以及对文学内在发展原律的认识。那么,与屈赋相关的楚国文化习俗有哪些呢?其主要包括这样三个方面。 第一,重淫祀,用巫术来“抚国家,定百姓”。 楚国社会直接从原始社会脱胎而来,楚人的精神生活仍然散发出浓烈的神秘气息。对于他们生活的世界,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既亲近又疏远。天地之间,神鬼人之间,山川与人之间,乃至草木与人之间,都有某种奇特的联系。在生存的斗争中,他们是近乎全知的导师,这就是巫。 巫师要有不同于常人的秉赋与教养,这就是楚大夫对楚昭王说的:“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楚国的王孙圉出使晋国,赵简子问他:楚国把一块叫做“白珩”的玉佩当作国宝,有多少世代了?王孙圉说楚国从来不把白珩当做国宝。楚国的国宝第一是观射父,第二是左史倚相,第三是一片叫做“云连徒洲”的广野。观射父这位大夫是当时楚国至高无上的大巫。他被奉为国宝,可见巫在楚国的地们是何等之高了。昭王不明白的事都要  相似文献   

5.
作为《九歌》中的第一篇,《东皇太一》所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应为楚国神祀系统中的元始天神,高于其他一切神祗。结合先秦传世文献和近年来出土文献的记载,“太一”其实是一个被神化的概念,他超越于天地,居于北方,能生水并藏于水,是至高无上的天神。而“东皇”之名与楚国祭祀的方位、氏族发展源流及择日有关。再联系楚国历史与屈赋文本,东皇太一实则应指楚之始祖天帝颛顼高阳氏。  相似文献   

6.
“风骚”并称萌芽干西汉,定型干南朝。“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屈原的《离骚》,代表《楚辞》。“风骚”并称,代表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特征的两个最早源头,影响后世深且远矣。在“风骚”精神的沾溉下,在地理环境的孕育下,南北文化中的文学、绘画、书法、舞蹈等文艺形式之风貌迥异;北方文化粗犷刚健、率真务实,呈质实之美;南方文化细腻柔婉、含蕴尚虚,显空灵之丽。南北文化之交融,自然产生新活力、新气象,从而推动文学之发展。  相似文献   

7.
屈原的自沉与其所处的地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当时的楚国文化是在土著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原地区儒、道文化的精髓,结合当地的巫文化而演变和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既鲜明地反映了楚地的基本风貌,又集中地体现了楚人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文献学角度,用“内证法”证明,《楚辞》和“北方文化”具有一致性然而又迥然不同,“北方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楚辞》。再从考古学角度,揭示“南楚文化”是《楚辞》赖以成长的文化背景。最后,从《楚辞》与现实生活中的“楚歌楚声”关系论证,“楚歌楚声”是《楚辞》文化的根。最后得出结论:《楚辞》家者流,主要是出自民间,并受到南北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北方文化”影响《楚辞》,《楚辞》直接接受“南楚文化”,“楚歌楚声”是《楚辞》直接的来源。确切地说:《楚辞》是多种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化交融,是历史的必然,中华各民族的文化交融由来已久,当然,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的文化交融亦在同步进行。而最广泛的交融体现在广大人民的生产劳动、衣食住行及巫术、宗教和民俗活动诸方面。  相似文献   

10.
赤峰市敖汉旗是全国文物大旗(县),境内有不可移动的古代遗址4200多处,居全国县级之首,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小河西文化”(约1万年)、“兴隆洼文化”(约8000年)、“赵宝沟文化”(约7000年)、“小河沿文化”(约4500--5000年)的发现命名地,这些遗址的发现和命名,不但添补了中国北方考古编年的空白,并且将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历史向前推进3000年,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历史文化研究中一心。  相似文献   

11.
楚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底蕴和奇巧瑰丽的外观,为文化界人士所瞩目.其中,最为令人叹为观止就是造型独树一帜、色彩艳丽和充满感性想象的楚艺术.楚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先秦楚人的审美意识不无关系,大量的文献及考古资料表明先秦楚人认知中充满着母性意识和生命意识,其与同时期北方中原艺术相比较,从审美意象、审美形式和审美意蕴方面都呈现极具个性的审美特征,即阴柔美.  相似文献   

12.
自三代至宋,我国南方长江流域中下游吴楚地区的文化发展大多落后于北方中原地区。然至两宋时期,吴楚地区的文化出现了跨越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学校快速发展,教育兴旺发达,其总体水平明显地高于其他地区,且在全国范围内有明显的示范作用;有品味的学术文化水平高,学者如林,人才众多,大家辈出,名家不胜枚举,许多学人德高望重,为世所范;这里人口的综合素质明显地高于其他地区;代表儒学正统与中心地位以及反映其思想学术文化的发展方向的众多学派也多分布于此;科举中吴楚一带高中进士的数量占据了当时全国录取名额的绝大部分;从与精神文化密切相关的物质文化方面看,这里的发展水平也占有明显的优势;在素质较高的人才分布比例上,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北方一带是由多变少,以吴楚地区为中心的南方地区则是由少变多,且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宋代吴楚地区文化的这种跨越性发展,使得这里成为当时我国的文明昌盛之地,文化发达之区,教育兴旺之所,人才荟萃之乡,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重心在两宋之际已转移至以吴楚文化区为代表的南方地区。但在吴楚地区间,不同区域的文化发展不大平衡。宋代推动这一地区文化跨越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与人口南迁等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3.
位于洞庭湖平原北部边缘的鄂南桃花山地区,素有"荆楚桃花源"、"荆楚第一竹乡"和"鄂南茶乡"之称。其历史悠久而异彩纷呈的"桃文化"、"竹文化"和"茶文化",构筑了当地特有的人文风情。笔者从乡土文化视角,对此类地域文化现象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汉文化是我国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它照耀着整个华夏民族,并吸引着各国学者纷至沓来,而浪漫旎丽的楚文化无疑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精华,使得这朵奇葩愈发璀璨。尤其在西汉初期,无论从治国纲领,艺术成就,还是民俗文化等,无不受到楚文化的深刻浸润。  相似文献   

15.
周代是我国历史上礼乐文化最鼎盛的时期。在周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成为礼乐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祭祀活动在长期反复的举行过程中,逐渐程式化、秩序化,并形成为一种象征。周代的礼乐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泉征文化。贯穿于其中的文化精神是一种象征性文化精神,受这种象征性文化精神的影响,周代礼乐文化中的艺术上就体现出一种泉征性艺术精神,这一点尤为明显地体现在周代的乐舞艺术上。周代的“六大舞“、“六小舞“等都充满着强烈的象征意味,体现出象征性艺术精神;周代的乐舞的队列,乐器的配制,乐舞的选用等,也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性。  相似文献   

16.
屈原处在“中间物”的历史文化地位上,面对着战国时期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激烈冲突与交流,对两种文化进行了双重的整合与扬弃。处在“中间物”的位置上的屈原.对自我及其人生过程进行的思考.透露出强烈的现实态度和理性意识,显示出反抗精神和自醒意识。它是我们认识屈原心理、精神结构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7.
两周时期的吴文化在西渐过程中,与楚及江淮等区域文化发生了融合,促进了早期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楚骚文化是建立在楚地文化风俗基础上的一种独特文化,蕴含着意蕴沉厚的美学思想,并积淀于汉代艺术的文化精神的深层,对汉代儒家情性关学的发展及演进具有极大的影响。文章通过研究楚骚文化对汉代儒家“情性”思想影响的发展轨迹,进一步审视汉代个体抒发其情性的文化美学现象。  相似文献   

19.
自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孔子第48代裔孙,时任大理寺评事的孔端躬定居桂川至今,婺州南宗已有880多年的历史,它与著名的孔氏南宗圣地衢州同时存在。婺州南宗的建立,推动了儒家文化在浙中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儒家文化在婺州地区的植入以及其与吴越文化的交融碰撞,婺州南宗与曲阜阙里、衢州南宗的联系与区别等方面都折射出婺州南宗的地位及其重要的文化、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是由多民族、多区域文化汇聚而成的一体多元的大文化。黄河流域的周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是构成华夏文化的两大源头。楚文化曾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其精神内核是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湘楚文化是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曾经深刻影响20世纪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要培育和构建新时代民族精神.就必须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倡符合民情、富有特色的人文精神.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的精神成果,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