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在新疆的学前双语教育中,教师的汉语能力对维吾尔族学前儿童的汉语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25名教师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在与80名3~6岁维吾尔族儿童互动时的汉语口语资料,以语句长度为指标,分析教师的平均语句长度和最长5句话语的平均长度对儿童汉语语句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教师的平均语句长度能显著预测儿童的平均语句长度,说明教师的汉语能力对儿童的汉语习得有显著影响。教师应充分重视自身汉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同时有意识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汉语能力差异调整自己的语句长度,以促进维吾尔族学前儿童的汉语习得。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从地区语言环境与语言习得理论入手,并根据笔者实际生活中对少数民族学前儿童语言环境的调查,简要阐述了语言环境对少数民族学前儿童双语习得的影响,通过对语言环境的创设,使少数民族幼儿更容易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提升双语习得的能力,并提出了创设双语环境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对提高少数民族幼儿双语习得能力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新疆学前双语幼儿园384名维吾尔族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国际通用儿童语言研究工具和汉语语料库研究方法,探讨新疆学前双语教育情境中民族儿童的汉语发展现状。研究发现了学前民族儿童汉语学习呈现不断递升的发展图景,在汉语理解性语义和表达性语义、叙事语言和学业语言,以及汉语平均语句长度等方面逐渐发展的态势,报告了学前民族儿童汉语入学准备的良好前景;根据学前民族儿童汉语语言学习与发展规律,对新疆学前双语教育提出了整合有序的教育模式的建议;同时针对学前民族儿童与汉语为母语儿童之间的汉语语义发展差距,建议新疆学前双语教育重视引入早期阅读理念和图画书资源,为民族儿童的汉语学习构建高质量的语言输入过程。  相似文献   

4.
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学前儿童汉语学习兴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学前儿童汉语学习兴趣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研究.探索我区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汉语习得的规律及特点,为新疆学前双语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文章旨在分析商务汉语的语用现象,及商务汉语语言交际中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从语用、语体的角度探讨商务汉语教学策略,以提高汉语言习得者的商务汉语的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6.
语用习得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梳理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关于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构成、汉语第二语言语用习得、二语语用能力的测试与评估等三方面重要研究成果,以期为今后的汉语作为二语的语用习得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7.
语用失误属于语言形式正确但是达不到交际效果的语言使用现象。围绕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类语用失误.作者讨论了中国学生英语语用失误的几种常见表现,指出语用失误归根结底与学生的汉语语用知识和能力有关,是母语语用能力向目的语语用能力习得的干扰。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提倡语言与文化并重,比较英汉语言文化行为来减少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成人语言否定结构为参考框架,对1;8—4周岁汉语儿童的否定结构类型和否定标记的误用进行了研究。认为(1)早期儿童已经初步具备了对否定范畴的认知能力,但作为一个范畴来讲,还没有完全的获得,只能掌握其中比较典型的结构类型;(2)早期儿童否定结构的习得存在很多错误,儿童在这个时期对事件的时间性、人对事件的主观反映以及事物在“量”上的性质认识尚不清晰,语用及交际能力相当不完整;(3)否定结构习得的成熟与否是儿童早期语言习得阶段结束的一个标志,也是儿童从早期的语义结构习得策略进入语法结构习得策略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新疆学前双语师资“一缺二低”问题突出,迫切需要相关实证研究提供对策依据。本文就语言输入的概念与理论阐述、语言输入的调整特征以及语言输入的影响等问题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获得研究启示:一是语言输入的重要性表明研究新疆学前“双语”教师的语言输入质量现状及其对维族儿童二语习得的影响等问题非常必要;二是汉语第二语言习得中学前“双...  相似文献   

10.
泰国汉语学习热升温,由于两国的文化差异,学习者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语用失误问题,文章从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和社交-语用方面的两种分类情况来探析招呼语、称赞语等在交际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原因,以期能帮助习得者更快更有效地掌握和运用汉语,提高汉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语言游戏论是维特根斯坦在儿童习得母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基于此理论,结合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汉语习得的特点,阐释了语言游戏论对维吾尔族大学生汉语习得的一些启示,以期为提高维吾尔族大学生汉语习得能力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在"类似习得"的儿童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语言环境,强化使用目的语,弱化母语等措施来促进儿童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让儿童在类似母语的环境中习得英语顺应儿童语言学习规律,有利于儿童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从审视高职公共英语学科困境和教学对象现状切入,以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论为依据,加以理论延展使之弹性化,从而较为全面容纳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所应考量的多种元素.宏观“顺应化”改革实施中外籍教师合作的分层分类教学,优化教学效果;借重教学方法的“陌生化”手段来顺应高职生的语言习得心理诉求,增强其语言习得参与感与专业认同感.微观“顺应化”改革主要关注体现语言结构顺应的课堂语用策略以填补师生交际中的语言空白;探讨教师在课堂交际中通过选择授课语言构建目标课堂身份,减轻学生语言学习焦虑;分析教学内容选取过程中,在潜意识中学生进行交际的语言顺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责任,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学前儿童的国家通用语言词汇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发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词汇发展呈现良好的年龄发展态势,其中表达性词汇发展优于理解性词汇发展;母语为普通话的学前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优;城镇地区学前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显著优于农村地区学前儿童;公办幼儿园的学前儿童及班级中师幼互动质量越高的学前儿童其词汇能力发展越好;父母受教育水平与学前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显著正相关。因此,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重视提升班级师幼互动质量,加强对母亲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与儿童互动的指导,促进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词汇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少数民族学前儿童双语教育中汉语活动的内容、形式做了比较深入细致的探讨,遵循儿童语言教学规律,突出学前教育特点,体现寓教于乐的原则,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前儿童所在地的资源创造语境,让孩子在自然状态中逐步培养汉语交流的兴趣和能力。  相似文献   

16.
杨宏 《文教资料》2013,(33):15-17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者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有着重要作用;由于文化因素习得的不足或缺失,留学生们汉语交际实践中常出现词语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语法和语用的偏误;语言要素教学中不仅应该渗透文化因素的教学,而且应该加强词语文化、语用文化和观念文化的教学,这样才能提高学习者们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不同场合说出正确得体的目的语。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早期儿童语言习得的重要性,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前儿童创设最佳的语言环境,使其在轻松愉快的双语趣味活动中培养外语学习的能力,为今后的双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李琳 《家教世界》2012,(12):90-92
学前儿童语言叙事能力的研究在西方各国的儿童语言研究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都以前期的基础性研究而进入了实用研究的阶段,广泛应用在学前儿童教育,儿童语言障碍诊断和干预,以及学前师范教育等教育层面的各个环节。在我国目前的儿童语言研究中,实证性的调查研究还处在启蒙阶段,还未见历时的实时话语的语料和分析的结果;而且照搬国外的理论和做法是否适合汉语和东方文化的特点还有待考证。本文就是在国外和港台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内陆地区的普通话语境,以收集到的4-6岁的学前儿童叙事语料为研究基础,运用语篇分析理论对学前儿童的语言叙事能力发展的宏观结构做出观察,记录和分析,总结其发展轨迹,展示其发展特点,为儿童语言叙事能力的发展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一、指导思想“双序”实验外语教改方案的指导思想可概括为下列诸点:1、学前阶段是儿童习得语言的关键期;儿童在该阶段失去习得语言的机会,那么,他将永远达不到其应该能够达到的水平。籍此,“双序”实验的外语教学是从学前阶段开始的(4.5岁)。2、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证明,人类习得语言最显著的特征是在情景中对听说和语感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20.
运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两名说汉语儿童从1岁到4岁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研究,根据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把儿童疑问句习得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对各阶段所获数据进行早期儿童疑问句习得的形式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各个阶段儿童的疑问形式凸显不一样,这表明儿童早期的疑问句习得受到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