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王丽英 《大观周刊》2012,(52):261-261
长期以来.本位性的高考一直束缚着高中语文教学的手脚,限制着教师的想象,规范着学生的思维,使师生的认识都陷入了单行性误区,而高中语文也成了真正的高考工具。传统的语文观认为语文是一切学科之母,故而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这种观点没错,特别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更是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学生母语思维的成熟,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在补充不足和巩固基础的同时,突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审美性与哲理性。具体地讲,就是高中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自我发展。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帮助学生解决认知、思维与审美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杨伟平 《大观周刊》2012,(19):192-192
高中语文设置选修课,是为了进一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不同学生有侧重地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以适应及满足其兴趣和潜能、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但新课改实施以来,在老师们的实践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误区,措施的不利,教育资源的不足等等原因,给语文选修课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如何正确合理地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上好高中语文选修课,冷静而理智地应对选修课教学,就成了当务之急。本文就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实施策略与方法,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张焕 《大观周刊》2012,(28):211-211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需要教授语文知识,还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思雏能力的培养。但是,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这些现象都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开发。本文将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进行浅谈.  相似文献   

4.
蒋玉月 《大观周刊》2012,(48):255-255
为了增强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激发并恒久保持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同时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苦心孤诣的追求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范秋云 《大观周刊》2011,(23):198-198
本文从高中语文审美能力的重要性谈起,强调语文教学成为发现、审视、鉴赏、品味、升华、创造美的过程,我们教师才能真正担当起为了学生的一生负责这一责任,而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6.
杨小青 《大观周刊》2012,(44):306-306
在整个高中的教学中,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不仅要注意遵循语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规律,运用恰当的方法,也要符合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语文美育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仅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谈一谈语文美育的一般过程。  相似文献   

7.
吴应华 《大观周刊》2012,(31):236-236
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是该项学科的教学重点。由于语文阅读的方式有多种,因此,根据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情况,选择合理的阅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抓住学生的情感,将情景教学融入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阅读学习。本文通过了解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情景教学存在的价值,提出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情景教学的方式,并创建高中语文阅读情景教学。  相似文献   

8.
张帅 《大观周刊》2012,(29):208-208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作文课上的花样越来越多,作为语文教师,美育是高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始终贯穿作文教学,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高中语文教育要求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作文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体味美,鉴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9.
王浩 《大观周刊》2012,(33):210-210
高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高中语文教学与学习效果的提高。笔者在长期~线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从学生主体性意识的涵义和特征出发.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和实践.总结了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0.
陶广顺 《大观周刊》2012,(16):185-185
我们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些语文教师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引领,囿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漠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及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具备听、说、读、写等能力外,还应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培根说过:“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骆书泽 《大观周刊》2012,(23):151-151
语文教学应努力使学生会学习,善思考,能表达,懂创造。让学生学会创新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给学生广阔的天地,引导他们的创新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谢建芳 《大观周刊》2012,(4):202-202
摘要:语文教学模式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播知识,而且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育者应灵活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个性。高中语文教育要以人为本,把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学生鲜明个性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作为首要任务和目标。  相似文献   

13.
李红光 《大观周刊》2012,(44):194-194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人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下面,本人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4.
热点新闻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 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而且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这也逐渐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更加注重把新闻热点作为一种语文课程资源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以近几年的高考原文试卷中大都是以新闻热点为作文命题的情况, 不难看出教育工作者对于新闻热点在语文课程中融入的重视程度, 因此, 高中语文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采取各种手段, 巧用热点新闻, 丰富语文教学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语文教学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黄秀果 《大观周刊》2012,(15):167-167
在我们所教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人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下面,本人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6.
范晓辉 《大观周刊》2012,(47):310-310
语文教学必须贯穿着美育。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实现人格的完美和心灵的和谐,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让语文静态的文字展示美质,就会使学生真正的喜爱语文,逐步形成钟情于美的心理品质。语文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有位名人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如何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得到审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总结了很多语文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郑建婷 《大观周刊》2012,(28):238-23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利用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美育渗透呢?本文就加强教师自身审美素质;发掘教材中美学因素;课堂中采取多种手段进行美育渗透,特别是低年级识字中的美育渗透这几方面进行论述。强调教育教学中影响审美教育的因素,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付凤然 《大观周刊》2013,(4):139-140
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9.
郑光辉 《大观周刊》2012,(23):153-153
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20.
李军 《大观周刊》2012,(25):194-194
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日新月异,我们要突破语文教学简单化、文本化之藩篱,而将语文教学延伸到美学敦育、文化教育,并以开放的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学可兴趣;让他们自觉地感知美、热爱美、鉴赏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和要求。所以在开放、互动的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激发其审美想象;挖掘文本背后所蕴涵的手国传统文化内涵;鼓励学生进行有价值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