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把根留住     
在中国,没有人会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从“均田免粮”,到“打土豪,分田地”,再到“联产承包责任制”,无一不是围绕土地来做文章,把农民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从而达到或夺取政权或执政兴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从"天气"中找新闻--气象服务的报道思想及模式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天气”中找新闻,新闻可信手拈来:冬天普降瑞雪,到农村可以听到农民对来年丰收的展望,在城市,则可以找到因路滑而出车祸的新闻;春天的沙尘暴,可以看到农民对将要到来的干旱天气的忧虑,在城市,则可以听到市民对出行难的普遍反映。但在敏感的新闻记者的眼中,他所看到、听到的应该远远不止这些司空见惯的东西。 天气变化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关系越来越密切,气象信息不仅仅是一种信息,有时也是新闻,特别是极端天气现象影响了人们正常生活时还会成为重大新闻,典型的如1998年夏季的那场洪水和去年春天我国北方多次出现的沙尘暴…  相似文献   

3.
说起中国的城市化,人们眼前通常会浮现这样两幅极端的图景:数亿农民困守土地,被城市拒之门外;抑或栖身特大城市,无固定居所和职业——其生存状态的不确定性随时提醒人们贫民窟形成的可能性。 还有另外的选择吗? 近一段时间,中西部县城房价出现上涨趋势。在所谓的推手中,出现了农民工的身影。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现象,引发了如下关注点:这个人群的规模会持续扩大吗?会成为一种潮流吗?其所代表的趋势是否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中国城市化的一种新可能。接下来的问题是,尽管乡村人口在向市镇集中,但现行各种制度安排却并不与人口的这种流动趋势配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市镇被权力制约,无法建立起与市民社会相适应的自治的治理架构,无法用自己的资源建设城市化的基础设施与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如果没有这些制度配套,小城镇发展会不会重蹈大城市发展的覆辙,尚难逆料。[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近读一份颇有影响的法制类报纸,有这样一篇文章《嫁给农村人的烦恼——我就像掉进了万丈深渊》。文章通篇讲的都是“嫁给农村人如何如何烦恼,乡下人有数不清的麻烦事”等等。这只不过是篇小散文,而另一家报纸上还有一篇报道农民买电脑的新闻,出现了这样的话:“农民就是农民,明明一台上好的电脑,因为设置了密码打不开,就认为是坏了。”读了这样的文字,我实在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农民怎么了?你们凭什么看不起农民?”农村人、城里人,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完全平等的,不应该出现谁歧视谁的行为。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不…  相似文献   

5.
三代人的土地契约情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私有制的旧社会,土地对于农民来说,那是身家性命,是一家人赖以生存、子孙得以发展的命根子。农民离不开土地,犹如鱼儿离不开水。就是租种别人土地的佃农,日思夜梦也在盼着自己拥有一块土地的那一日。有不喜爱土地、不想拥有自己一份土地的农民吗?没有。这就叫土地情结。能证明自己拥有土地的,是土地契约。割舍不下土地契约的,那叫土地契约情结。我的父辈、祖辈、曾祖辈三代人,就有过这种情结。[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杨彬 《新闻传播》2006,(7):61-61
文章认为,首先是从生产视角到生活视角转换。为体现新农村建设,全面反映农民生活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传媒报道的重点,新农村报道也就不可避免地采用生活视角。其主要体现在:一是报道农民的衣食住行;二是展现农民的喜怒哀乐;三是探索农民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7.
渐远的声响     
杨光 《湖北档案》2004,(7):38-38
我完全没有料到有一种声响,会这样长久地敲击着我的心,那是记忆底层既模糊又清晰的印象。每当月光朗朗的映亮半个墙壁的时候,它就会执拗的在脑海中回旋、震荡,长久不去……  相似文献   

8.
100年以前,中国大地还是一片古意,从大清帝国的官员到农民,对洋人的鄙视惊人地相似:“非我族类,其人必异099大学士倭仁为了避免在可能和洋人接触的总理衙门上班,故意从马上摔下来而请长假,当朝廷免除了他的职务后,就“豁然痊愈”。大学士徐桐也是一个极端厌恶洋人的高官,他的家在洋人居住的东交民巷旁边,于是他每天上朝宁可从后门出去绕远路,也不愿意从洋人的使馆门前经过。后来他干脆把院门用砖头堵上,并在门上贴了一幅对联:“望洋兴叹,以鬼为邻”。  相似文献   

9.
张虎林 《新闻世界》2006,(12):37-38
居住在钢筋水泥“盒子”里的都市人,谁不渴望坐在家里就能过上美丽浪漫的田园生活:吃自己亲手种植的花草茶,在姹紫嫣红中享受一种幽雅情调。就 连美国总统布什,都热衷种菜养花呢!然而,绒里人哪有土地呀?如今好了,一位叫马琳的女孩巧妙解决了这个问题,她设计的时尚“迷你菜圈”一问世就风风靡京城,还出口到了日、韩和新加坡等她。这一绝妙创意,为女孩赢得了200多万元惊人财富!且看她有什么成功秘诀:[编按]  相似文献   

10.
邢梦华 《大观周刊》2011,(49):15-15
农民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早在1936年,毛泽东在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就指出:“谁赢的了农民,舍就会赢得中国;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而作为旧中国农业最为发达的苏南地区.其土地问题一向就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和长盛不衰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陈桂婕 《视听纵横》2003,(3):107-108
在电视领域里,化节目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从中央到地方,各类化节目层出不穷。作为地方台的一名编导,在做了七八年的化节目之后,我有一种感觉:化节目经常会走入一种误区。具体表现为:不贴近观众,孤芳自赏,喜欢表现发思古之幽情的人式情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土地改革 临界点——酝酿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最严重的经济、社会、乃至政治问题,均直接、间接地同土地制度相关。中国现行土地制度逐渐逼近必须进行根本性变革的临界点。形成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与土地有关的几乎所有主体,从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到城市郊农民,市民,以及普通乡村的农民,似乎都存在违犯现行的土地法律、法规、政策的冲动。一项制度如果到了如此程度,就说明制度本身出现了问题,解决的办法惟有“变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吴平 《新闻界》2001,(4):55-55,54
荣获2000年度四川省广播电视节目电视社教类长片一等奖的纪录片《再当一回农民》创作历时近一年,真实地记录了一位老人用真情演绎的又一段人生经历。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和思想感染力,本文拟就此片的创作进行简要的回顾和分析。选题:从党员电教节目到生活纪实。《再当一回农民》中的主人公叫何宗辉,退休前,他曾担任泸州市政协副主席,负责联系农业和农村工作。1997年从市政协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放弃了城里的优越生活,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古蔺县庄园村。在那里,他把自己几十年抓农业工作积累的农业技术用在了自家田地里,搞起了…  相似文献   

14.
噱头的标题     
去年底,有一条消息在全国大大小小的报纸上火了一把。这条消息的标题是——《打工妹买下县机关大院》,消息说的是四川省三台县沿用了50个春秋的县委机关大院连同周围的40亩土地经营权,被作价6000万元卖给了外出归来的打工妹李晓芳。这条消息的新闻点有两个:一是沿用了50年的县委大院要出售;二是来买大院的是一名打工妹。显然,后者的新闻性要比前者强得多。试想一下,一名打工妹有能力买下价值6000万元的土地经营权,该具有怎样的资金实力?这难道不是一条好新闻吗? 然而,当你仔细阅读这条消息时,会生出疑团来——原来李晓芳曾是一…  相似文献   

15.
我们知道,中国革命成功的起点是土改,让广大农民获得土地,从而天下归心,中国改革成功的起点则是分田到户,对人民公社运动拔乱反正,把土地的部分产权归还给农民,而现在,我们显然是已经到了启第三次土地革命“现代土地产权制度”的时候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徐韵 《新闻世界》2005,(10):50-50
从记事起,所有关于法国的信息就告诉人们.这是一片灯红酒绿的奢华之地其实.当你踏上这片土地并试图融入到这个环境中的时候,你会看到幽静的夜晚和悠闲的白天在这里.清贫开始流行,这是一种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对物质享受的懈怠的清贫与清贫相伴的是悠闲。天气晴朗的时候.所有的咖啡馆都爆满;在阳光下.法国人可以从正午聊到黄昏:一到周日或法定节假日,大家都到乡下度假.  相似文献   

17.
陈晓庆 《声屏世界》2013,(10):49-52
作为一个农资人,中国梦就是农资梦,就是我的梦。要深深的知道,土地、作物、农民和我们是一体的,我们的农资魂就是爱土地、爱作物、爱农民。一片土壤也有生命,才孕育了种子和果实;一滴水也有梦想,才汇集成了江海湖泊。做为一个有生命的企业,施可丰从创始之初就有了自己的梦想,强大不仅是每个人的梦想,也是一个企业的梦想,一个国家的梦想。大国崛起,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企业的梦,更是每一个百姓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一个有"魂"的中华民族便是一个有中国精神的民族。什么是"魂"?魂是纲领,是心要去的地方;魂是一种凝聚力,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对于农资行业来说,做有魂的农资人是一种良心,更是一种对土地、对作物、对农民的热爱。——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解永军  相似文献   

18.
传媒小语     
《新闻与写作》2008,(12):39-39
编辑工作要富有创造性。把自己限制在一定框框之内.版面会变得十分呆板,没有生气。有时.把美与丑搭配在一起.如同将美女与野兽搭配在一起.反而会产生惊人的协调.那是不协调的协调。编辑要具有一种灵感.要善于通过归纳、搭配,使之产生这种协调.造成一种妙趣。——[日]武市英雄  相似文献   

19.
沿着淮河走一走,从河南到安徽,从山东到江苏,凡有杞柳生长的地方,就有从事柳编的人。而把柳编做成了大产业,成了闻名遐迩的“柳编王”,却是出生在沿淮老灾窝——霍邱县姜家湖乡的一位贫苦农民,他就是共产党员、全国劳模、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姜一勇。  相似文献   

20.
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频频出现的中央集权的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之一.土地兼并现象发展到高潮往往出现在一个朝代的后期,当土地兼并严重时,会促发两个矛盾:一是地主与农民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和地主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