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许多小说的文化特性是以质疑与颠覆中国封建文化常规性的内涵作为起点的,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品格。作为一种内在的文化精神底蕴的选择与反省,鲁迅首先是对“吃人文化”的生动概括与尖锐批判,形成了他小说对于现实存在的不幸人生境况及其客观环境和民族生存危机以及已然封闭、停滞的文化现实进行描写和评价的核心内蕴。其次是鲁迅以“不撄人心”“不相干”来概括与指责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救获现世民众又不能自我拯救的巨大困境和悲剧性。鲁迅以此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爱与拯救的力量,他要创造出一个具有真正的人的灵魂的与自我实际生存密切相关更切实、更直观的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常在主题意象中蕴含或喻示其判断与理念,“辫子”意象暗示和表现了多重意义,其中主要否定“铁屋子”里昏睡的国民的浓重的奴性意识,即否定国民的缺乏独立意识、不把人当人看及性格中的卑怯和巧滑。“辫子”意象的象征意义的呈现当然源自鲁迅一生与辫子所有的文化、心理和情感上特殊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培育出堂吉诃德和狂人两种不同的人格类型和行为方式。“在风车中看见巨人”,堂吉诃德的夸大妄想与信仰的彻底性,是植根于宗教传统和骑士精神的西班牙民族气质的极端表现。“在巨人中看见风车”,狂人对五千年历史的冷峻否定,体现的则是怀疑的彻底性原则。鲁迅精神结构中的怀疑与否定精神,是从中国传统文化源流中汲取的养分。他深刻剖析中国文化传统,认为在中国的土壤中难以产生真正的堂吉诃德精神,而创造了人格极度萎缩的内倾型艺术典型。堂吉诃德的狂妄信仰与狂人怀疑否定的情感窒息,是两种文化赖以旋动的中轴的两极,由此而衍生出的思想与意志的分裂,体现了人类生活悲剧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全集》第三卷,第379-380页)文化革命先驱鲁迅,早在四十多年前说的这些话,至今,对于我们正确地评论曹操仍有指导意义。曹操在《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笔下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罗贯中从儒家“正统”思想出发,把曹操刻画成为“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败坏朝纲”、“欺君罔上”的典型奸臣。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并不是象罗贯中所描绘的那个样子。曹操是东汉末年继秦皇、汉武之后,执行法家路线的一位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是三国时代一大批法家人物中的一个重要代表。  相似文献   

5.
引言“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同志这句话的概括性很大,是对鲁迅战斗的一生最正确、最深刻、最全面的评价。“五四”以来,有很多人评论过鲁迅的作品和思想,但从来没有人象这样全面、这样深刻地用三个“伟大”、三个“家”来概括他的一生。过去六十年,攻击、诬蔑鲁迅的人就不用说了,就是进步的文化界,向来也只是把他单纯作为一个文学家来评论。当然,从文学家的角度来评论鲁迅并不算错,因为鲁迅主要是以文学创  相似文献   

6.
李叔同与鲁迅在20世纪中国百年文化进程中双双成为“泰斗”和“楷模”,但二人业绩同辉而人生选择殊异。尽管他们生命旅程同出一隅而分野南北,但都在以心、以血、以身、以命关怀着这个世界,用自己丰富充盈的一生为中国现代文化做出了贡献。两位文化巨人可谓心有灵犀,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7.
使沉睡中的古国站起来,从而走向现代化,是鲁迅一生所追求的。但是,怎样才能使背着沉重的文明古国包袱的中国实现现代化呢?是彻底否定传统,将传统看成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绊脚石而予以扫荡”Z还是辩证地对待传统,将传统的生力因素融汇到现代中来呢?细考鲁迅的一生,虽然目的都在实现现代化以使中华民族振兴,然而对待传统的态度却是在不断变化的。许多人看不到鲁迅的这种变化,以“全盘反传统主义”等概念去概括鲁迅一生的文化选择,都不免失之偏颇。留日时期,鲁迅即发表了偏于反传统的牌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又发表了肯定、…  相似文献   

8.
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是五四运动的一名主将,是中国早期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家和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光辉战斗的一生。他的著作,不仅“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鲁迅:《守常文集序言》),而且是历史科学的宝库。他是中国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研究历史的第一人。从一九一八年起,他就开始把中国历史的研究,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紧密地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服务。他认为,所谓历史就是“社会的变革”,历史科学就是“研究社会的变革的学问”(《史学要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世界一切现象,无  相似文献   

9.
一 不克厥敌 战则不已鲁迅是我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旗手.他一生都在为国家民族的独立自主,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为建设一个新的“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呐喊·故乡》)理想社会而斗争,因此,鲁迅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有它深广的革命内容.鲁迅不但是一位爱国主义思想家,而且是一位为远大的理想的实现,“不克厥敌,战则不已”(《坟·摩罗诗力说》)的革命家.鲁迅一生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有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又有不同的特殊内容.让我们从更宽广的视野,来认识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的战斗精神,发挥他的战斗力量,为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10.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择取”是与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顽固以及民众的愚昧、麻木相关联的。他的“择取”往往是矫枉过正,而非“全方位”否定。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鲁迅毕生都致力于:彻底批判传统文化;“改造国民性”和从外国“拿来”进步文化。这实际上是鲁迅“择取”的具体表现。面对80年代海内外出现的新儒学、文化热和现实中国的一些社会现象,鲁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批判精神,尤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以保持清醒的头脑。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文学史发展和寻绎鲁迅的思想文化个性来说,鲁迅是真正的小说家,或者说是现代文学在近代萌芽以来真正相信文学的纯粹性的小说家,而且是以相当的勇气选择了这样的学术理路和人生追求,并且贯注了他历史文化批判的人文精神和现代思想。鲁迅梦想着“摩罗诗力”的反抗权威和专制,“以战斗精神的新文艺”达到改造国民性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2.
“立人”思想是鲁迅早期为拯救中国危亡而提出的观点,它成为鲁迅思想的一个中心,其基点在于中国传统的“立心”思想和西方尼采等人以个体为本位的现代主义思想。重点在于个体内心的建设和人格精神的构建,即通过“立人”达到“立国”这一目的。鲁迅的“立人”思想,根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立足于当时中国现状,借鉴于西方新兴思潮,具有特定的内涵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鲁迅《阿Q正传》仅仅发表一个月以后,周作人就在1922午3月19日的《晨报》副刊上发表意见:“阿Q这人是中国的一切的谱——新名词称作‘传统’——的结晶……是一幅中国人品性的‘混合照像’。青年评论家茅盾也同意尚铖“阿Q是‘乏’的中国人的结晶”的看法, 应该说早期的评论者虽然还没有肘阿Q形象所包含的丰富性格特征、心理内涵做全面的挖掘,但都较敏锐地抓住了阿Q性格形象丰富性、综合性的特点。不管是“一切的谱”,“混合照像”,还是“‘乏’的中国人结晶”,都是对阿Q丰富性、综合性的揭示,均把阿Q当作中国人品性的“结晶”看待。这就给后来者系统地、多层次地研究阿Q性格指导了方向。本文意图从道教文化角度,谈谈阿Q身上的道教文化色彩。 鲁迅作为五四时期的思想家与他的前辈的重要区别,在于他始终坚定不移把“立人”作为一生的启蒙方向。在《阿Q正传》等小说发表前十余年,鲁迅就对“立人”——“国民性”问题进行了持久深入的思考,为了“刨祖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鲁迅对中国历史、文化、宗教都有涉及和研究。其中对道教思想的体认,则帮助他探索国民性格的底蕴并使之塑型。  相似文献   

14.
《故事新编》以鲜明的反文化、反传统、反理性的激进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提出深刻质疑。本文通过消解神话、直面生存、解构中心、反抗权威、反叛传统五个方面的内容分析,解构了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压抑人性、灭绝人伦的消极面,对封建文化奴化人性、“吃人”的合理合法性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和批判,实现了对历史深度模式的颠覆。《故事新编》的取材范围由神话、传说而历史典籍,鲁迅用自己的文学创作实现了对神话的一种创造性转换,体现了思想家鲁迅对传统文化有意识地进行深度解读的高超技艺。《故事新编》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批判和颠覆,恰恰反映出鲁迅作为先觉者的超前意识和对任何事物都抱有可贵的质疑精神。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体现了鲁迅对人类生存意识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意义在现实和读者的不断阅读和解释中被创造出来。鲁迅思想及其传述思想情感的语言符号已成为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独特性与丰富性的证明。阅读鲁迅不仅需要对其进行语言的和历史的意义还原,更需要有精神灵魂的撞击和生存意义的拷问,并在“撞击”与“拷问”中实现思想的去蔽和生命的自觉,在尽可能真实理解鲁迅的前提下,能大胆而真诚地直面自我的现实和人生,在“鲁迅与自我”的双面审视里实现阅读的意义循环,读鲁迅即读自我和现实,在阅读人生和现实中阅读鲁迅,又在阅读鲁迅中理解自我和现实。接近鲁迅思想和文学的最便捷而恰当的方…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经历过中国革命的两个历史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他的思想发展由进化论到阶级论,从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进而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毛主席对鲁迅战斗的一生作了高度的评价,并且号召:“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相似文献   

17.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然而,几年来,少数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却肆意散布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各种论调,企图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资本主义制度。他们把这些论调乔装打扮成马克思主义,欺骗和迷惑了一部分不懂中国历史和阅历不深的青年。使某些人以为这才是反映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新理论”。究竟中国历史发展的真正规律是什么?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对此,我们有必要用唯物辩证的历史观,重新对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作一番考察,以正是听。  相似文献   

18.
以自己的理解阐释李何林先生一生的追求和学术道路。李何林先生一生所走的不是学院派教授和学者的治学道路 ,而是坚守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坚守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立场的“人”的道路。鲁迅是他的灵魂 ,他的思想 ,他的毕生追求。在此基础上 ,他选择了鲁迅及其作品 ,并且不论在任何艰难的条件下 ,都坚守并维护着鲁迅及其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从而成为一个特殊意义上的鲁迅研究专家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做为一位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走完了自己的一生道路人们往往从他的文字业绩评述其光辉成就,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殊不知,即使怎样荣耀的历史人物,在他的潜意识里都始终充满着激烈的矛盾斗争,鲁迅也毫无例外.毛泽东指出:“一切事物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矛盾论》)一人是客观世界的存在物,任何人都在自身的矛盾运动中走完一生道路.“周树人”之所以成为“鲁迅”、成为毛泽东称颂的伟大文学、思想家和革命家,就是因为他在自身的人生道路上勇于和善于去克服矛盾,用他的笔“呼啸着前进”,追随了革命历史车轮的结果.鲁迅存留的文化遗产,也就是这种矛盾运动过程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本的两大情节模式一个是“看与被看”,一个是“离去—归来—再离去”。“看与被看”无非就是“哪个背后不说人,哪个背后人不说”的老中国人的悲哀;而“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更是从农村走出来。走向城市,又要回家,结果最后还是要走出来,不断地往来于城乡之间的知识分子不断地演绎着悲欢离合,而乡土明和都市明的冲突和碰撞在他们心灵的空间决斗着、角逐着,内心里的痛苦、寂寞、孤独是那么的惨烈。作为一个化人、明人,回到乡下。不由自主的就会有一种优越的启蒙心态,我想当年鲁迅也应该是这样的心情。当我又一次阅读鲁迅的小说的时候,就感觉到鲁迅的启蒙情节的强烈、启蒙遭遇的窘迫以及对启蒙反思的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