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在翻译活动中,面对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时,译者无可避免地会面临语言与文化的个性所带来的重重障碍,有些障碍是完全不能排除的.不同语言之间存在基本的、广泛的意义转换条件和手段,我们可以称之为"信息转换通道".正是信息转换通道,提供了语言转换的可译性,而在信息通道不存在或不完全存在时,就产生了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2.
在译界,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长期争论的话题。受世界可知论的哲学观影响, 大部分译者在把可译性作为翻译工作的指导和前提时, 往往不承认不可译性的存在。文章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不可译现象, 认为应该承认不可译性的存在, 同时引入“可译度”的概念, 以提高译者的积极性, 促进翻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可译和不可译的现实存在出发,探讨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理论基础,认为翻译是可行的,但是的确是有局限性的.只要翻译存在,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就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引入翻译界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然后分析了两者各自的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透视了造成可译性限度的各种类型,从而说明了翻译这门艺术中的确存在不可译的现象,然而这种不可译不是绝对的.可译性的三可,即原文可理解、译者可表达、读者可接受,始终是历代翻译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古今中外关于“可译”与“不可译”理论的基础上,客观地指出翻译实践中存在“不可译”的问题,但“可译”在一定限度内是可以实现的,只是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上是有区别的。因此,我们提出了可译性限度是变量,句法、语义和语用是三个自变量的函数关系式,以此来明确后三者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等值效果,即可译性的限度。要做好翻译就必须集中精力研究这三个层面上的最值情况。  相似文献   

6.
在各种语言中,共性是广泛存在的。语言间的共性构成了可译的基础。人类思维内容和思维规律的一致性、语言中语法结构的差异对应性是可译性的理论依据。翻译实践证明了语种之间的可译性。可译性不是绝对的,它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7.
风格的可译性是一个不朽的话题,其原因有二。第一、风格的分析与传译是译者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对的问题;第二、风格的可译性是一个长期争论、却无定论的话题。本文认为相关争论主要源于在"可译性"与"可译度"这两个概念上产生的混淆,并据此首先从宏观上确定了风格的可译性,事实上这也是之所以进行翻译活动的意义之一。其次,论文承认可译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而明确了译者的任务是在实践中提高可译性的幅度。  相似文献   

8.
全球文化趋同环境下,英汉语言中的相似成分不断增多,它们在译语语境中的信息传输越来越充分,其可译性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语言和文化的民族特性又会阻碍英汉语境之间的完全趋同,英汉两种语言在译语语境中的信息传输不会完全等同于它们在源语语境中的信息负载,因此文化趋同环境下语言的可译性在总体上将不断扩大,但其局部的可译性限度也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9.
语言的模糊属性决定了以语言转换为手段的翻译也具有模糊特征。翻译性质的复杂化,其定义的多元化和制约条件的多层次化决定了"可译性"的对立性、相对性和主观性。模糊语言学理论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可译是意义的中心,是确定的;可译性是开放的,既是翻译过程的起点,又是翻译过程的终点。可译性问题的本质不是能否传译的问题,而是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翻译的可译性及其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译性及其限度问题是翻译研究中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应该看到,不同语言间的转换是可能的,但同时由于语言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原文有时又是不完全可译的,甚至是不可译的。本文就这一问题略做探讨,以便对翻译实践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可译与不可译性问题向来为译界所关注。由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诸多差异,语言中确实存在有不可译者,尤其是在原语中某些独特的语言形式中,诸如字谜、双关、歇后语、回文等。但是不可译是可以经过变通而转化为可译的.此时不可译者,彼时或许可译。  相似文献   

12.
意义的阐释与重建——论诗的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诗歌的可译性进行探讨,表明诗歌是可译的,诗歌翻译离不开对原文意义的阐释与重建。译诗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诗歌的可译性。诗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其意义也是可以移译的,虽然完美的译诗不是人的能力所能企及的,但通过对原诗意义的再创造,译诗完全可以成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意义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不是给翻译设置了障碍,而正是给翻译开了绿灯。诗的可译性是以意义的确定性为基础,又是以其不确定性为旨妇的。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6,(70):20-21
近年来,关于风格的讨论已经屡见不鲜,大部分人对风格这个词感到困惑。本文提出即使不对风格进行定义,也不影响风格的翻译。在风格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方面,作者认为风格是可译的,但存在可译度的问题,对影响可译度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提高风格可译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论翻译中的可译性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翻译可使不同民族间相互交流,然而在翻译过程中除可译性外,还存在不可译性或可译性障碍问题,使得目标语很难再现原语的意义、功能、风格等。通过对诸多可译性障碍的分析,以便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武微 《华章》2013,(23)
认识论中所指的同一性和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可视作可译性的理论依据。然而,布隆菲尔德的“意义”理论意味着对任何翻译活动在理论上的正当性或实践上的可行性的一种否定。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确实也存在着不可译因素。本文会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来探讨翻译的可译限度。  相似文献   

16.
在《译者的任务》中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尤为独特,他认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译文不是对原文的传达,而是原文后来的生命,而且还提出了“纯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诸多的翻译思想。文章就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和原作与译作的关系两方面探究本雅明的翻译思想,认为他的翻译现是反传统的,和谐的翻译观,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在全球化语境下探讨英汉文化负载词的可译性趋势。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英汉丈化负载词所依存的英汉语境中的相似成分不断增多,它们在译语语境中的信息传输越来越充分,其可译性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语言和文化的民族特性又会阻碍英汉语境之间的完全趋同,英汉文化负载词在译语语境中的信息传输不会完全等同于它们在源语语境中的信息负载,故全球化语境下英汉文化负载词的可译性在总体上将不断扩大,但某些局部的可译性限度也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8.
《柳州师专学报》2015,(5):52-55
长期以来,文学家和翻译家对诗歌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存在着激烈的讨论。通过对比分析四位译家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第18首的不同翻译,探究了诗歌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并论述了两者之间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9.
英语隐喻的翻译具有可译性,但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翻译产生了可译性限度。就语言的不可译性而言,独特的语言形式是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语音、语义、词汇中的文化差异制约了隐喻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20.
曾彦凝 《教师》2012,(35):110-111
习语是语言的特殊形式,它的特殊性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译界学者提出了可译性与可译性限度的理论构架,研究汉英习语的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问题可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