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孔子儒家体育思想是儒家文化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体育思想及现代人文体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在继承孔子儒家体育思想的方法上,只有深入理解其体育思想的核心内含,并将之融入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之中,才能使现代人文体育观更具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除了文学创作外,也是一位严谨的学术研究者。他在古典文学研究、语文教育研究和新文学创作法研究等方面都有不俗的成就。本文试从他的《古诗歌笺释三种》一书入手,分析他的诗学解释对儒家诗学解释学从形式、内容到解释方法等的继承与发扬。朱自清诗学解释是"析义为诗学之道",即努力在儒家诗学解释学的基础上,合理地借鉴西方解释学中的理论与方法,使得他的诗学解释至今仍具有较高的学习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勰的《文心雕龙》与布瓦洛的《诗的艺术》是中西古典诗学中两部代表性强、影响力深远的诗学论著。两本论著的共同点之一是均辟出专门章节讨论了作家修养论问题。梳理与比较两部诗论的作家修养论,将有助于从创作主体的角度阐明中西古典诗学在艺术思想价值论与艺术审美价值论层面的异同,从而为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作出初步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儒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儒家美学思想更是对中国诗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古代诗歌自《诗经》起至今都对中国的社会有着一定的教化作用,而儒家"以善为美"的美学思想对诗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以善为美"的美学观落到诗学上,"善"成为评价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首要标准,文艺作品的成功与否在于其所发挥的作用是否积极;而对文艺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形式以"美"来评价,而内容方面则以"善"为评价标准,并主张"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与此同时,伴随着"以善为美"对诗学的新要求,诗自然开始重视社会的功利价值,诗学的发展与社会的价值观导向又产生了不可忽略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文心雕龙》置于时代哲学思潮发展的动态背景上加以探讨,认为刘勰用以评判“有无之辨”的思想武器是般若学中观方法,佛教是刘勰哲学观的重要根源之一。《文心雕龙》中的“道”不是儒家、道家或佛家的一家之道,而是建立在三家自然观契点上的宇宙原理。《原道》中表现出强烈的宇宙意识,对文学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意境与理义     
意境是我国传统诗歌理论和书画理论中的概念,因艺术各门类的相通与渗透而得到广泛应用,并被纳入中国古代美学与文艺理论的重要建构之中。按通常说法,意境包含主观的意和客观的景、象两个方面,是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高度融合之后的一种艺术审美境界。意与境浑、心与物共是意境的基本特征,含蓄、静泊、深邃、悠远是其重要特色。意境发轫于先秦,雏形于南北朝时期。《礼记·乐记》云:“风音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刘勰认为由感物抒情,必然会导致物情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中"敬业"的凝练有其深刻的必要性,它是对儒家敬业观和西方天职观批判借鉴基础上的现代性的扬弃和超越,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是其重要的哲学基础。敬业内蕴着爱业、勤业、精业和乐业。培育和弘扬敬业精神,应当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才能使它真正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  相似文献   

8.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中说: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各照隅隙,鲜观衢路。……并未能振叶以寻根, 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 亦云极矣。在这里,刘勰首先概括地总结了其前人的论文之作,认为那些论文之作的总的倾向是:一片面,二狭隘。并且,特别指出,那些论文之作有两个严重的缺点:一是不能在论文之时,深入探究文学的本源;二是不能在论文之中,阐述先哲的教诲。因此,不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论语》和《诗学》为分析对象,从比较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观的角度,分析了其各自诗学的特点及发生的背景,从而得出了不同的社会背景是产生不同诗学观的基础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从六朝文论看古典诗文的形式美理论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诗文虽然也讲“形象性”,但更以追求情意美和形式美为主要特征。曹丕的“本同末异”说表达了各体文章的共同审美属性与具体风格的内在关系,是对文学审美价值的根本肯定。陆机、葛洪、沈约、刘勰、萧统等对文学的形式美理论多有发展,其中刘勰标举的“形美,声美,情美”是对形式美内涵的高度概括。六朝时盛行的“文笔”之分,其实质亦在推崇文学的审美功能。健康的形式美审美标准主张情采相胜,丽而不淫,由人工而达“自然”之境。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实践感性观及其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对象化和人的全面解放思想的美学特质,建基于其实践、能动和历史性的实践感性观之上。这使他不仅完成了从感性认识论美学向人类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感性学美学转换,超越了他以前的旧哲学美学,而且以其对感性本质的深刻把握宜人审美现代性问题性之中,对理解他以后的中西美学发展和当代审美文化建设也具有巨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关于陶渊明的文艺思想、美学思想,论者向以“平淡”、“自然”、“真率”作评,把“自娱”说视作其创作理想,从无异词。陶渊明对社会与政治并未忘怀,“平淡”不过是外在表层的“淡化”手段,而非追求的目的。其审美趋向的实质是外淡而内奇,这不仅体现在使用率极高的“奇”字上,而且也体现在他的田园、咏史、咏怀诸作中。这和他儒道兼综的思想、外和内刚的性格,以及“平淡”萎靡的玄言时代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3.
对于“玩好”字形词义的溯源、分析显示,这是一个以对象、感官与感性判断为内在结构的“物—审美”概念。先秦至两汉时期,“玩好”是社会上层的享乐之资与陪葬之物,早先受到《周礼》“式贡”分配制度的管束,随后在礼制崩溃与生产力进步的背景下,迎来蓬勃发展的机遇。面对“玩好”的风靡,先秦诸子指出对其过度生产和沉溺将会扰乱资源分配、有碍道德修养,因此要求国家予以监管,个体控制物欲。此外,儒、道两家的“游”观念,则为人与“玩好”走向良性互动埋下了文化伏笔。  相似文献   

14.
美学是一门渗透力很强的学科,当前,伴随着人们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美学研究越来越趋向于专门化、多样化.新闻美学、体育美学就是20世纪末逐渐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体育新闻近些年来逐渐崛起,是否应该构建自身的美学品格?体育新闻、体育报道又呈现出怎样的审美形态?结合美学、体育学、新闻传播学知识,对体育新闻报道美学形态的分野进行了探讨,并从体育事实的美质、传者的审美感知、符号的美学风格以及受众的审美认同四个方面阐述了构成体育新闻美学形态的要素.  相似文献   

15.
鲍姆加登提出了美学是“感性学”的学科,但真正赋予其学科品格的应是在康德的“审美判断力”这里。康德将美学与需借助概念的逻辑理性认识严格地区分开来,然而,“审美判断力”在面对艺术问题时,也不得不纳入理性的内容。但这正是“美学”的需要,也正是它对后世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审美时间性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论域。时间问题贯穿康德批判哲学的始终,是理解康德思想的一条重要线索;在此基础上,康德《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就显现出审美独特的时间性内涵;对康德美学时间性内涵的分析进一步凸显出当代美学与康德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理解当代美学及审美时间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柯勒律治是19世纪初英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湖畔派诗人,他的两首代表作品《忽必烈汗》和《古舟子咏》的文学、诗学和美学价值已经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认可并且曾被我国多位译者译介。韦努蒂作为异化理论的主要支持者和理论贡献者,指出“异化”是一种译者不干扰作者,而尽量使读者靠近作者的翻译方法。本文通过分析柯勒律治诗歌中神秘因素的主要来源,剖析异化理论在翻译实践中保留诗歌诗意价值和诗学关感的重要意义,指出,异化理论既能拓宽读者视野,又能充分表述诗人独特风格,最大限度保留诗歌关感。  相似文献   

18.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渗入美学教育,不但给学生以美学熏陶,培养其审美能力和审美观;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机械制图的兴趣。就如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进行了阐述,通过美学的渗透,使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创造美,掌握绘图的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现代叙事诗艺术发展以至叙事文学的学术研究,是建立在对于中国古典叙事诗艺术传统及理论遗产的考察发现及价值重估之上的。中国古典叙事诗作品有三种基本叙事结构模式。中国古典叙事诗艺术所体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与纪事或感事型的叙事模式,质实的叙事诗论及美学原则,是中国古典叙事诗艺术及叙事美学与西方叙事诗学及创作的最根本差异。作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叙事诗对20世纪中国叙事诗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创造性转移,提供了必需的内在发展动因和基本的嬗变途径。  相似文献   

20.
席勒是西方重要的美学家,对游戏与审美的关系作了专门研究。他认为真正的自由只有在“审美游戏”那里才有,并将美育视为完善人性,拯救民族,实现自由的文化手段与途径。虽然他将美育视为沟通现实与理想的桥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乌托邦”色彩,但对当今人类而言,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