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出了高三阶段实验探究试题在评价内容与方式上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与“科学探究”素养相融合的观点,在对FeCl3与Na2SO3反应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以“配合物的存在与变化”为命题方向编制实验探究试题,阐述了试题中“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与“科学探究”素养相融合的能力表现指标,论述了两种素养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配位键和配合物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内容,根据教材和课标要求要突出实验教学,但按图索骥的探究实验教学模式不符合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整体要求。为改变现状,将配合物相关核心概念作为后置“知识”融入系列化的探究实验中,以问题驱动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质疑和解惑,在“设计—实践—交流—优化”的探究实验过程中体会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形成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3.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浙江新高考改革,对化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创设真实问题情境“用CO2与H2制CH3OH”。以“用CO2与H2制甲醇可以实现吗?→用CO2与H2制甲醇反应能进行到什么程度?→用CO2与H2制甲醇反应快吗?”为教学主线,构建化学反应原理的认知模型,为高三化学反应原理复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利用手持技术创新改进盐酸滴定氨水的实验,通过pH-体积图构建解决水溶液中平衡图像问题的一般思维模型,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修正优化思维模型,将模型应用于多曲线交叉图、对数直线图、c(H+)或c(OH-)—体积图,破解高考中的重难点“水溶液中的平衡图像问题”,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微粒观、平衡观和守恒观。  相似文献   

5.
以FeCl2溶液的配制为教学素材,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视角设计提升关键能力发展的情境活动,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模型,锻炼并发挥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效促进“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定量认识物质的组成与变化”复习课中,以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学科素养为目标,以维生素C泡腾片为境脉,通过三大策略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设计开放问题,在建立认知模型的过程中培养学科观念;开启探究实践,在组织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科思维;开展定量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7.
以葡萄酒中SO2的作用为真实情境,在真实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SO2的性质、制备和含量的测定等基本知识。在学习SO2性质的过程中,建构模型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度学习。在“教—学—评”一体化的学习过程中强化对高中化学知识的融合与应用,同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温室效应是社会关注热点的问题,工业CO2的吸收对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有机胺吸收法是目前工业中常用的吸收CO2方法,本文基于有机胺吸收法及酰胺载体在CO2吸收中的应用进行教学设计,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功能,功能决定应用”大概念统领下,从结构认识胺和酰胺的性质。阐述工业应用中有机胺吸收法的优势及酰胺载体的改良研究应用,从科学、工业技术应用和社会需求三个视角建立气体吸收的认知模型,发展学生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可迁移的问题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一、问题的提出“模型认知”指依据“模型”认识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的一种认知方法,“模型认知”素养是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的思想和方法,进而发展并形成学科关键能力[1]。  相似文献   

10.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化学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1]。其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核心[2]。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双水解反应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对双水解反应实验进行改进,设计了传统改进型、直接滴加型和两滴相遇型三种实验方案。将其应用于观察Al2(SO4)3溶液与Na2CO3溶液的双水解反应中,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并建立了相关的反应模型。有助于培养学生控制变量的研究思想以及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通过探讨可视化外部表征工具三维思维图(3DTG)的内涵,介绍该工具在支持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基于3DTG的构成要素,构建科学探究过程模型,开发基于该模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以“科学使用含氯消毒剂”为主题的探究教学案例,对基于3DTG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付诸实践并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3.
以问题展开实验探究,通过设计、评价与实施方案,揭秘配位键的成键本质和配合物之间的转化。借助高考题素材揭秘配离子的空间构型和复杂配合物,在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中达成教与考的内在一致性。在实验方案的评价、挑战性问题的解决和真实情境迁移中培养高阶思维,发展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4.
以DIS温度、压强及气中氧传感器探究“比较H2O2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结果表明:H2O2在分解的过程中伴随着反应体系温度的变化,不满足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使用条件;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不能表示H2O2分解速率;单独使用DIS压强传感器开展本探究实践活动,科学性有所欠缺。为使探究活动更具备“定量”属性,使用DIS温度、压强以及气中氧传感器对本探究活动展开实验。结合实验结果,提出“从学科融合角度、定性与定量实验整合角度、规范角度出发使用DIS系统”的活动建议,以更丰富的实验证据帮助学生建构相关概念,同时助力学生体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落实从情境中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素养。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以往“燃烧与灭火”教学中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的现状。介绍“燃烧与灭火”一节教学中围绕取火有“术”、驭火有“方”、防火有“法”三大板块展开的五大实验探究活动。阐释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教学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16.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1]3指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化学课程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根据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认知过程分为:理解、记忆、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水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除了要求在宏观上对物质的变化进行观察描述,对猜想假设证实证伪,还要从微观上运用模型来自主解决问题,属于目标中的高阶思维水平。因此,在课例教学研究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成为一线教师的共识。  相似文献   

17.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核心”。以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化学课堂对于学生思维的科学性、严谨性、逻辑性、系统性的提升有不容小觑的影响。但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因此,以“乙醇”教学为例,通过“证据→猜想→结论→模型”的过程探索了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培养的螺旋上升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以铁的吸氧腐蚀的原理探究为项目,通过“分析暖宝宝的成分”“设计实验探究暖宝宝发热的原因”“设计实验验证原电池的电极产物”以及“改进实验验证氧气是否参与反应”四个任务,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构实验探究模型以及深化对铁的吸氧腐蚀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围绕核心概念组织科学实践可以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本质。配合物是《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配位键是对化学键概念的延伸。在突出素养为本的配合物教学案例的基础上,尝试打通学科核心素养和科学实践的边界,设计证据视域下进行高中化学配合物概念的建构,借助科学史实和活动设计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实践中的模型开发和证据论证。  相似文献   

20.
李俊红 《化学教学》2022,(8):60-65+69
从生活问题“每袋含钙500 mg是真的吗”出发,确立“测定碳酸钙D3颗粒中的钙含量”为项目式学习主题,通过“实验探究:测出碳酸钙D3颗粒和足量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或体积”“数据处理:计算碳酸钙D3颗粒中的钙含量”“模型建构:图示实验法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等三个学习任务,融化学知识复习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探究实践,有效提升了复习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