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这次战争报道来看,中国媒体已经把保护老百姓的知情权、媒体责任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2003年3月,被世人称作第二次海湾战争的伊拉克战争爆发。中国媒体在报道这次战争中,不仅大量引进了外国媒体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由于中国人民的奋勇抗战,战局并未按照军国主义者的预想发展,为了应对预料之外的困局,日本政府只能通过所控制的媒体欺骗民众。随着战局的变化,日本媒体对战争的报道策略不断调整,谋求用虚假的报道维持国内士气,然而虚假的内容往往漏洞百出,为此日本军方专门成立了总辖全国新闻媒体的"报道部",并用该机构公布的"大本营发表"来统一媒体战争报道口径,这是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军国主义者操控大众媒体的重要标志,以此为线索,为全面认识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罪行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正式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使得日本本国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由此,这场战争从一开始便遭到了日本人民和团体的强烈反对,鹿地亘和他所领导的“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4.
张博 《青年记者》2016,(5):104-105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同时也是甲午战争结束120周年.两场战争的爆发虽然相隔近40年,但其内在逻辑一脉相承.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的许多行为模式都是通过其在近代最早发动的侵略战争——甲午战争中建立起来的. 近代日本大众媒体沦为战争工具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大众媒体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与战争相关的报道中,煽动了民众对战争的狂热,反过来刺激了大众媒体进一步做出煽动性的宣传报道.这样的结果就是:近代日本大众媒体罔顾事实,营造甲午战争的种种“大义名分”,最后却连自己也沉醉其中而信以为真.  相似文献   

5.
在1937年开始的侵华战争中,日本新闻界的所作所为也是一个殊为特别、令人深思的现象,此间,随侵华日军在各战场活动的日本记者数以千计,产生了许多以歌颂和炫耀本国军队攻城掠地、屠杀中国  相似文献   

6.
张博 《新闻传播》2015,(3):22-23
近代以来日本逐渐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为了将全体国民改造为战争机器的零件,日本政府不断通过新闻传媒给大众"洗脑"。日本政府甚至发动女性作家,以利用她们温婉的文字来掩饰战争的残酷。在日本政府的威胁利诱之下,日本媒体最终堕落为军国主义的宣传机器。在一定意义上,战时的日本媒体也背负着战争责任。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媒体的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中国加入 WTO 之后,这种竞争已不仅限于本地、本国媒体之间,更要面对强大的外国媒体、跨国集团。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媒体从业务到管理都做了大量的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变化。业界格局的更新近年,我国媒体发展速度迅猛异常,这种发展  相似文献   

8.
《读卖新闻》是日本五大全国性报纸之一,同时也是目前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在其上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过许多争议。本文将时间定格在太平洋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将《读卖新闻》置于宏观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主要从其所处的办报背景、报道立场与方式等方面,研究以《读卖新闻》为代表的日本媒体在战争期间的报道表现,从而考察媒体在战争中的宣传作用与战争责任,反思战争中的"新闻失守"现象。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探索在华外国人对中国媒体的接触状况及对中国媒介公信力的评价。研究通过对在京890名外国人的调查后发现,中国媒体是在华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在长期在华外国人中,超越了人际传播渠道和本国媒体渠道;在华外国人同中国本土民众接触最多的媒体有较大重合,CCTV1是中国民众接触最多的媒体,也是在华外国人接触最多的中国媒体。因此,我们亟需重视对内传播的对外传播效应。此外,在华外国人对中国媒介绝对公信力的评价总体上呈中性偏积极;相对公信力评测中,在华外国人选择最多的是本国人在华出版的母语报刊。我们尝试建立了在华外国人对中国媒介绝对公信力评价的回归模型,模型中显示对中国政治模式的评价和对中国媒体发展水平、记者业务素质的评价两方面的变量对中国媒介公信力起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的专利机构“有意”拖延外国专利的申请期限,实际上体现的是对本国经济利益的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11.
于淼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1):51-59,109,110
本文以日本在十五年战争期间的"总体战"体制为背景,探讨"舆论动员"活动的相关问题。通过对日本战时社会历史的考察发现,日本军部以德国的总体战体制为蓝本,将媒体宣传和意识形态引导作为舆论动员机制的核心指导方针,以相关传媒法令为法律依据,通过对各类媒体机构的整合,将媒体资源纳入战争的轨道。封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专制语境形成了舆论动员机制的政治基础,军国主义的国民精神结构是舆论动员的思想动力,在媒体将政治意图转化为媒介议题的过程中,媒体精英和意见领袖也发挥了引导作用。多种机理共同运作之下,舆论动员机制实现了对战时国民精神的强效果控制。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伊拉克战争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拉克战争是21世纪初爆发的一场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新媒体战。全世界亿万观众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在第一时间目击战争,感受战争,认识战争,给人一种触目惊心和耳目一新的现场感。 战争,使新媒体成为军事打击和心理战的重要载体,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作战工具。媒体战已衍生为一种重要的作战方式和战斗力。传统战争  相似文献   

13.
双方在日本裕仁天皇的葬礼上的接触,被日本媒体津津乐道为"葬礼外交"。中印复交的帷幕就此拉开1989年1月7日,日本裕仁天皇病逝,国葬定于2月24日举行。2月,中国收到日方邀请,并获悉,包括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哈托在内的不少外国政要都将出席葬礼。对此,中方着实费了一番思量。裕仁天皇当年发动侵华战争,该不该去参加他的葬礼、由谁去,国际国内都在注视着。中共中央最后决定,派外长钱其琛以国家  相似文献   

14.
足球与战争     
世界杯风云再起,五大洲三十二路诸侯会猎南非。一时间,荧屏狼烟四起,地动山摇,足球战争席卷全球。 是的,这就是一场战争。英德大战前夕,美国媒体就以战争为这场大赛命名。而小组赛后的局势,欧洲媒体也把它与二战时相比:法国投降,意大利出局,韩国被列强宰割,日本野心勃勃,只有英国举国抵抗德国……  相似文献   

15.
凌云 《出版经济》2003,(10):22-24
从隋唐时期起,海上交通有了较大的发展,我国的图书开始向日本、高丽、百济、新罗等国出口。出口的途径有三,一是外国使臣来华,专程或就便购买图书;二是各国派留学生、学问僧来华求学,购买经籍带回本国;三是中国的商船驶抵日本等国的口岸,出售书籍和其他商品。  相似文献   

16.
国际速览     
日本政府为了保护本国农民利益,避免受到外来农产品的冲击,4月10日宣布对来自中国的大葱、鲜香菇、灯芯草实施紧急进口限制。 这是日本首次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条例对外国实施进口限制。日本农林水产大臣谷津义男说,日本在通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由4月23日到11月8日的200天内,  相似文献   

17.
日本居留民是随着 1871年的《中日修好条规》及《中日通商章程》的缔结而进入上海的。甲午战争后 ,获得治外法权的日本居留民成为上海租界的参与者 ,在上海建立安定的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给上海日本居留民社会飞跃发展的契机。利用战争的机会 ,以纺织业为中心的日本资本进入上海 ,大大小小的日本商社和银行支店纷纷开设 ,上海迅速成为中日贸易的据点。与此相适应 ,日本居留民日益增多 ,从 1915年起就超过英国人 ,列于上海外国居留民人数的首位。上海的日本居留民与其他在上海的外国居留民一样 ,曾进行各种文化活动。东亚同文书院和…  相似文献   

18.
《出版参考》2005,(7S):23-23
1939年5月,发生在中蒙边境的诺门罕战争,是二战初期一场对二战战局有重要影响的战争。交战双方,一方是苏联和蒙古军队,一方是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国军队。战争持续了5个月,以日本关东军惨败而告终,被日本陆军省称作“日本陆军成军以来首次惨败”。著者松本草平作为一名参战战地医官,较真实地记录了这次战争的惨烈及经过,  相似文献   

19.
在把外国影视剧介绍给本国观众这个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见仁见智的做法,就是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推出的《电影艺术词典》上所列“翻译片”的条目中所指称的“译配字幕”和“译配解说”。世界各国的媒体在引进国外影视剧时都会根据自己国家的受众状况、文化背景和传统习惯设计出一种为本国观众喜闻乐见的引进片加工方式。比如在欧洲进口影视份额较大的荷兰、比利时等国,他们一般都要采取配字幕的方式;而在进口影视剧所占比例较低的法国,则是采用配音的方法。美国在引进外国影视剧这个问题上一向采取保守的态度,在极少量的引进片…  相似文献   

20.
伊拉克战争的战幕正在关闭,国际社会对战争的影响尚在研究、思考和评估当中。此次伊拉克战争报道,是对媒体应对能力的实际锻炼,也是媒体综合素质的重要检验。《新安晚报》是安徽省发行量和影响力领先的都市报,通过伊拉克战争报道,使反应能力、判断能力、策划能力、协调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为今后处理突发性报道积累了新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