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回状嵌套法"是用来指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戏中戏"、"剧中剧"、小说套小说的创作手法。在村上春树的小说《1Q84》中,主人公天吾改写的《空气蛹》、天吾在火车上读到的《猫城》和天吾自己创作的长篇小说这三本小说,与《1Q84》的原故事层形成了"回"状的嵌套结构,使小说呈现出三维的、立体的"回"状故事空间。  相似文献   

2.
姜曼 《现代语文》2010,(3):23-25
"变异性"是文学语言的本质属性,而"变异"最终是为了实现"陌生化"。在当代作家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中,就有不少新奇性、生疏性且耐人寻味的"陌生化"的文学语言。本文具体分析了贾平凹小说语言的"陌生化"在激活旧词、自造新词、巧选词语、方言土语文明化、口头语言文字化这五个方面的体现及其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陌生化作为一种表现作品文学性的形式手法,被广泛应用于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说《A&P》的创作中。陌生化在小说《A&P》叙事语言、叙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中的应用,增加了作品的审美难度和价值,最大限度达到了艺术新奇、陌生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4.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代表理论,认为“文学性”在于使熟悉的事物感知和语言表达陌生化。而沈从文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陌生化特色,这一特色集中体现在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代表作——《边城》中。文章以小说《边城》为例,分析其在语言组合和意义表达层面的陌生化,研究《边城》中语言作用于视觉、声音和情感所造成的阅读的难度和时延性,以此探究沈从文“陌生化”写作所带来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5.
施蛰存的历史佛教题材小说《鸠摩罗什》展现了主人公从自我欺骗到自我暴露再到自我掩饰的过程.作者在传统的历史佛教这样的“旧题材”中运用了西方弗洛伊德理论、“内视角”的心理分析、象征手法等创作手法,形成了新颖的感觉模式,创作了“新感觉”派下的“旧题材”中的“新小说”,为历史佛教题材小说的读者提供了新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6.
刘呐鸥作为上海新感觉派的灵魂人物,在小说创作中自觉追求影像叙述方式。他采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突出镜头感和节奏性,并利用"陌生化"的叙述语言在小说中营造出电影般的场景画面,而这种自觉借用更是体现其"都市性"的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7.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个文学概念,在形式主义看来,艺术的过程就是陌生化的过程,是事物以崭新的面目呈现于人们的审美视野的过程。陌生化艺术手法在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又来了,爱情》中的运用,具有独特的审美韵味。  相似文献   

8.
《鹿鼎记》是金庸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在这部小说里,金庸以佛家"无色无相"的手法和勇于自我否定的勇气,彻底颠覆了此前构造的江湖文化和"侠"文化,而这种颠覆性创作反映了他对人性、创作、"侠"文化、以及当时社会的反思,使得《鹿鼎记》达到了中国武侠小说创作的巅峰。  相似文献   

9.
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概念旨在将熟悉的事物新颖化,增加感知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英国"国民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在切瑟尔海滩上》讲述了爱德华和弗洛伦斯因新婚之夜圆房未成而分手的悲剧故事。小说在叙事情节、叙述手法以及叙事视角方面生成的陌生化效果构成了小说新颖的美感和引人入胜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10.
康拉德被认为是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为努力摆脱传统叙事方式的束缚,寻求新的形式来表达意义,他创造性地运用各种陌生化手法。小说《黑暗的心》的复型叙事结构、不可靠叙述、陌生化叙事语言以及“解码延迟”的陌生化手法彰显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村上春树是日本著名小说家,《挪威的森林》是其代表作.小说一经发表便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共鸣,并在国内外畅销.本文拟从叙事学的角度多方面比较《挪威的森林》、《了不起的盖茨比》和《魔山》,探讨村上春树的创作模式,进而论证《了不起的盖茨比》和《魔山》是《挪威的森林》的写作范本.  相似文献   

12.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以虚实相间的手法颠覆了日本传统私小说式的叙事方式,敏锐地捕捉都市发展进程中人们的思想困惑,通过空间的异化设置来反复审视都市内部精神世界的构造与真相。在现实与虚幻、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中,村上春树笔下的都市呈现出多维度的立体感,在都市空间的切换过程中迫近都市人内心的真实镜像。同时,村上春树作为一个都市人,不仅享受都市的多元与繁华,更深切地体认到现代社会精神与物质之间的断裂与偏离。《挪威的森林》中二元空间的彰显,无疑从精神层面关照了都市化进程下人的状态及都市的困惑。而这也是现代社会中人类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男性话语的叙述作品,在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描述中体现了作者的女性观。以往的评论者往往忽视《森林》中男性话语霸权中的女性形象问题,忽略其美好的女性形象代表了男性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而在直子和绿子的选择中所暴露了男性叙述者的男性中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4.
《且听风吟》和《1973年的弹子球》中未出现的暴力,随着村上春树作品的积累,暴力已成为村上春树作品中的核心问题。在村上春树的笔下,日本式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为了追求所谓的利益无视个体作为人的价值这一社会体制所蕴含的暴力性,与残暴战争历史中的军国主义体制的暴力本质不无两样,并且暴力依然留存当下。文章试图以村上春树前期的两部作品《奇鸟行状录》与《舞!舞!舞!》为中心,分析从战时到战后日本式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及现代日本社会中的暴力本质来认知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围绕村上春树的作品《去中国的小船》展开,着重从作品中出现的中国人与事,来探析村上春树作品中的中国元素.进而探究存在于村上内心的“中国”,以及由此显露的游离于虚幻与现实之间的村上自身.  相似文献   

16.
余华和村上春的作品,可以从无常观的角度来解读。中日两个当代作家传承了各自国家的文化传统,它们的代表作所表现的意趣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两者在表现东方式的无常观时,前者多着力在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后者侧重于在个人心灵本真上感悟生命的意义。前者的笔调冷峻有余,后者则更显轻灵。通过其表现无常观的异同,我们能进一步领略中日两位作家的创作艺术与各自传承的文学传统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中,大量出现关于"死亡"的描写,村上通过描写人物的死亡,来表达一种向死而生的存在主义死亡意识,同时他认为死亡是自然而然的可以给生者新的感悟。这在他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陌生化”的目的在于打破人对常规的既定感受,通过对熟悉事物的解构和重构来走出审美疲劳。从“陌生化”理论为停泊点启航,提出“陌生化”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建构的理论预设,并基于问卷调查提炼出高职生在英语学习场域中诸种特征。当高职生所携带的特征内化为高职英语教学对于“陌生化”的诉求,以“陌生化”为潜在动力对高职英语教学进行创新性实践演练必将成为解决目前高职英语教学困境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利器之一。尝试对高职英语教学陈旧范式进行强突破,实现课前、课中及课后的“陌生化”从而为高职英语教学转化为教学相长、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艺术提供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9.
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广为人知,但其《斯普特尼克的恋人》,则关注得人较少,大多人都认为这只是村上春树文体风格转型的实验品,甚至不能算是精彩的突围。本文将从这篇小说的叙事结构、文本内容的矛盾性和小说的主题三个方面来解读,从而发现作品被人忽视的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20.
村上春树因其作品通俗直快、情节浪漫动人而受众多青年热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商品价值。但从文学性来看其作品存在着无固定而明确的主题思想,充斥怪异情节和性描写等问题,在对都市青年的感伤进行言说之余没有升华为艺术美。同时,虽然作者以人文情怀去描写青年人的孤独和苦闷,但大都没有走出“自我”,加上作者也没有从社会角度思考怎样解决矛盾,这就降低了作品的深度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