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跃华 《视听》2016,(7):11-12
虚拟现实视频(VR视频)的目标是为观看视频的用户带来具有临场感的可交互的沉浸式体验。从形式上可以划分为VR全景视频、非全景3D视频、全景3D视频、局部全景3D视频和全景3D交互视频五大类;从交互程度上可划分为强交互和弱交互两大类。虚拟现实视频目前在国内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VR影视作品、VR综艺节目和VR直播等。VR视频内容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目前也面临着硬件设备和内容创作方面的瓶颈。  相似文献   

2.
杜欣 《青年记者》2017,(2):110-111
VR(虚拟现实)是计算机模拟的一种环境,使用者借助设备进入虚拟空间,与虚拟环境进行实时交互,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①VR技术强烈的再现感成为未来内容输出的新入口.一个健全的城市品牌是创建与传播的有机结合,在城市品牌的创建与传播中使用VR技术,将城市品牌沉入到受众的感知当中,为的是达到城市与受众的共鸣.  相似文献   

3.
知识服务背景下古籍VR阅读推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古籍阅读推广中文献不易获取、阅读理解困难等困境,指出古籍数字化的缺陷,提出古籍VR阅读的设想,并从建立虚拟古籍阅览室、构建古籍VR阅读系统、构建古籍VR阅读资源库等方面探讨古籍VR阅读推广实施路径,以帮助读者阅读古籍,理解文本内容,弘扬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宋祉若  田宏明 《视听》2023,(10):142-146
中国新闻奖树立了行业标杆,发挥了内容导向作用。VR新闻革新时空,颠覆受众认知,以技术与文化碰撞引发受众共情,设置互动符号形成多层化效果。中国新闻奖中的VR新闻获奖作品值得借鉴,但仍存在平台页面不兼容、报道对象泛化、交互功能单一等问题,需要多加挖掘与改进。  相似文献   

5.
张磊  潘辉 《图书馆论坛》2023,(8):100-108
以VR为代表的高沉浸度交互模式最可能成为元宇宙虚拟世界的入口,研究元宇宙赋能下VR阅读用户交互行为是元宇宙赋能图书馆服务创新的突破口。以元宇宙赋能为背景,文章分析VR阅读用户交互行为过程机理并构建系统模型,探讨VR阅读用户交互行为特征;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法,结合元宇宙应用场景,分析VR阅读用户交互行为影响因素,验证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基于过程机理系统模型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提出元宇宙赋能下VR阅读用户交互效果评价方法,通过实证检验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从阅读模式与服务创新、阅读用户信息能力提升两个方面提出元宇宙赋能下VR阅读用户交互的创新服务策略。  相似文献   

6.
近日,字节跳动旗下品牌PICO发布最新版VR穿戴设备“PICO 4”,不少人高呼这是VR行业的“iPhone 4”。VR技术近年来在各领域持续升温,而直播成为VR头部公司聚焦的领域之一,那么VR技术让直播变得更好了吗?能否打造更好的用户体验?研究采取深度访谈的方式展开,邀请参与者现场体验VR直播并进行深度访谈,进而提取出“技术特性体验”“内容价值体验”“技术适应程度”“硬件技术支持”“软件技术支持”以及“使用环境状况”6个核心范畴,构建VR直播用户使用体验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技术-内容-交互”视角对用户使用体验进行总结分析。研究发现,现阶段用户对VR直播的体验更偏向于技术本身,VR直播的内容仍需深耕,其发展还需内容生产者和VR技术人员共同探索。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的交互艺术得到长足发展。以交互设计为创作主体的交互艺术,在外部交互设备不断更新的情况下其艺术形式、创作方式等都在不断改变。而穿戴式传感器的使用突破了交互艺术原本表演与装置感应空间之间的限制以取得更好的艺术表现。本文以穿戴式感应设备Myo腕带为案例,根据现场交互艺术的交互系统模式与交互行为特征,从交互信号规则与交互行为模式两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8.
彭文祥  张丁祺 《现代传播》2023,(12):101-109
作为民族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作为新兴艺术形式,VR艺术依凭技术赋能而具有沉浸、交互的鲜明特征。在当代中国的VR艺术创作中,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VR艺术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另一方面,伴随现代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面目得以转换与表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VR艺术的相互成就中,借助沉浸、交互所蕴含的可供性和能产性,VR艺术创作在“审美转换”与“审美表征”两个层面呈现出审美表意实践的新特点和新风貌。VR艺术创作的探索、创新所寓含的审美现代性意义可为VR艺术发展乃至当代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邸敬存  白贵 《出版广角》2023,(19):59-64
短视频是媒介文化的新样态,当下其分类方法已不足以支撑短视频研究和指导短视频生产实践。基于文本功能和文本样态,将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作为核心参照,尝试提出新的分类逻辑。同时,在新分类逻辑的基础上,对短视频的文本伦理给予重要关切,将短视频分为新闻资讯类、观点评论类、知识说明类、微纪录类、微影视类、社交展示类等六大基本类别。未来的学理研究还将着眼于基本类别之下的子类别区分、风格变迁、流派演变等重要问题,以助力建构更加系统、细致的分类逻辑。  相似文献   

10.
数字出版技术场域的变迁与新兴科技的发展紧密关联,当下,AI、VR、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正不断推动数字出版的创新与发展。持续涌现的数字出版新技术使得儿童绘本的交互形式实现了从线性式、多媒体化向立体式、沉浸式与多模态化的转变。未来,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进一步更新与迭代,儿童绘本的交互性将全面升级——在VR、AI、数字孪生、数据挖掘、云存储等数智科技构建的数字出版新技术场域中,儿童绘本或将实现从图文、声画交互到多模态交互,从线性叙事弱交互到非线性叙事强交互,从图形用户界面交互到三维用户界面交互,从实物中介触发交互到自然交互,从被动交互到前馈自适应主动交互,进而全面优化儿童绘本的叙事逻辑和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1.
媒介技术发展到赛博时代,催生了赛博空间与赛博人的概念.赛博空间被定义为一种人、计算机、信息合为一体的非现实空间.海勒认为赛博人的现实表征体现为"表现的身体以血肉之躯出现在电脑屏幕的一侧,再现的身体则通过语言与符号学的标记在电子环境中产生".在赛博时代,赛博人作为媒介,自由往来现实空间与赛博空间,颠覆了传统传播中的时空观,这为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传播带来启发.城市中的历史文化空间要适合当下赛博人的接触习惯,改变过去静止、单一、扁平化的传播方式,通过变文本接触为场景接触、变参与者旁观为参与者沉浸、变再现文本为体验文本三大路径进行历史文化空间的传播,创造新型城市传播实践.  相似文献   

12.
VR即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是一种"互动式的计算机模拟环境,能感知用户的状态和行为,替换或者加强对一种或多种感知系统的感官反馈信息,从而使用户获得一种沉浸在模拟环境(虚拟环境)中的感觉".VR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出一个虚拟的世界,使用者能与这个虚拟世界进行自然的交互,从而获得"我在现场"的感觉.VR技术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用户的目光,被誉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入口",2016年也被称为"VR元年".  相似文献   

13.
王嘉琪  陈嬿  杭璐 《图书情报工作》2021,65(17):117-130
[目的/意义] 通过分析交互方式与性别差异对游客使用移动增强现实旅游产品的情绪体验和可用性影响,为旅游增强现实应用设计优化提供依据。[方法/过程] 具体结合户外实验研究与质性访谈方法,邀请游客使用触摸交互、空中手势交互和基于设备交互三种增强现实常见的交互方式完成对象选择任务,考察男女参与者对不同交互方式的可用性评价和PAD三维情绪体验。[结果/结论] 在移动增强现实设备中,交互方式对可用性和情绪体验存在显著影响,其中触摸交互的可用性体验最好,诱发愉悦度和支配度最强;空中手势交互激活度水平最高;接触式交互更符合游客的可用性和情绪体验需求;使用者性别对可用性和情绪水平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数据新闻实践面临文本和技术创新,突出的表现是交互可视化的使用。交互可视化对数据新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加速新闻阅读方式变革、倒逼新闻生产流程改进、推进新闻生产技术转向。未来交互可视化需要改善交互操作与沉浸体验、实现高级交互,鼓励众包生产以及通过VR数据新闻赋予用户"临场"感。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各类学术期刊在交流和讨论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凝结成以学术论文为文本载体,作者、编辑和读者三位一体的空间联盟。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学术期刊是语言符号、视觉活动、空间实践与文化维度相互作用的产物,而学术共同体则是以文本为媒介,并利用符号资源进行的空间话语建构。语言学家认为“话语”是语言与语言使用者的融合,从这个逻辑出发,本文将运用空间理论和社会语言学理论,从文本话语与文本的创作、加工和解读者的维度讨论学术期刊及学术共同体的空间话语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16.
5G时代的AI、大数据、云计算、AR/VR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正持续动态地解构和重构着全媒体传播体系.全媒体传播是数智化赋能下媒体深度融合后"万物皆媒""价值互联"的传播体系,是技术逻辑驱动下从初始的简单"叠加"升级演化为深层次的智能"互嵌".本文系统梳理不同视角下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构,从内容、媒介融合、参与者和信息链接...  相似文献   

17.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的提出,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数字文化服务方面的发展方向。近年来,虚拟现实(VR)技术及VR文化产业均在快速发展。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机构VR内容供给的必要性和供给现状,结合VR技术沉浸性、交互性、想象性的特征优势,提出了增加VR内容供给、创新应用开发和评估、推荐VR文化应用、降低VR体验门槛四项建议和策略,以提升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力。  相似文献   

18.
一、网络传播的特点及优势中国现代媒体委员将网络传播定义为: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传播具有以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发展在总体上顺应时代需求,契合社会热点,勾画出反映社会变迁和纪录片自身发展的整体图景.文化导向、技术逻辑与类型拓展构成中国纪录片发展的三个面向:文化导向既是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影像力量,也是承载文化记忆和推动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文本;VR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促成了新纪录片美学的生成,促进了纪录片产业的升级;动画...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简要总结并分析社会性媒介内容传播过程(生产与使用)的基本特征。社会性媒介内容生产与使用过程整合为内容产用过程,内容生产者与使用者都成为内容参与者,即内容产用者。其内容传播管理过程体现为由集体看门人参与的集体看门过程。社会性媒介内容传播过程的四项基本特征分别是:内容参与的开放式、协作参与式;参与者自发、平等地参与,但角色不同;互动式的内容评估过程导致内容的持续未完成状态;内容公有,恰当体现个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