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杨绛作为一位小说家、评论家和翻译家,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人民出版社近期推出了八卷本的《杨绛文集》。杨绛在《自序》里自谦地说:“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其实众所周知,杨绛先生不论是创作还是翻译都是用“心”在进行的,尤其是散文。她的散文文风恬淡、平和、睿智,似水,又胜酒,淡泊中寓着浓郁,平静中饱含深情,干净明晰的语言在她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2.
杨绛先生是一位有多方面学修养的作家,她的喜剧、散、小说创作都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杨绛的学风格与其温婉的性情、融合中西的学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她擅长运用白描手法,她的语言朴实、自然,又洋溢着幽默的机趣。  相似文献   

3.
杨绛先生是一位有多方面学修养的作家,她的喜剧、散、小说创作都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杨绛的学风格与其温婉的性情、融合中西的学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她擅长运用白描手法,她的语言朴实、自然,又洋溢着幽默的机趣。  相似文献   

4.
将就和讲究     
<正>1935年,杨绛和丈夫钱钟书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钱钟书是我国庚子赔款留学的公费生,而杨绛在牛津却是自费生,不忍心向已患高血压的父亲开口要钱交付牛津昂贵的学费和导师费,就做了一名旁听生,听几门课,到大学图书馆自习。手头的拮据让一向节俭的杨绛更加精打细算起来,钱虽少,但她宽打窄用,从未向钱钟书闹过饥荒,钱钟书对此很是佩服。他们在房东家住,吃的由房东提供,杨绛从未有过挑剔。她笑着说,能吃饱就行。而在穿着上,她更是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5月25日,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在京病逝。先生以105岁高龄悄然告别人世,全国广大读者陷入悲哀。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我们仨",终于团聚了。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们思虑再三精心策划的"读书·致敬人物"选定为杨绛先生,而杨绛先生终其一生,是完全担当得起这个称号的。让我们走进杨绛先生的精神世界,去领略杨绛先生的书香生活。在我们看来,纪念杨绛先生的最好的方式,无疑是读她的作品,接受她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喜剧史上,杨绛是一位后起作家。较早从事喜剧创作、形成独特风格的是幽默喜剧作家丁西林。之后,又有李健吾、陈白尘等人。李健吾擅长性格刻画和心理分析的性格喜剧,陈白尘则以辛辣揭露社会黑暗的讽刺喜剧著称。这些作家在剧坛上露面都比杨绛早,影响也比杨绛大。然而,后起的杨绛却独辟蹊径,在喜剧领域里作出新的开辟与贡献。  相似文献   

7.
杨绛的散文创作跨越了近70年的时空,寓涩苦于清新,置从容于淡雅,个中况味和独特风格颇耐咀嚼而历久弥新。其散文往往是以悲剧情绪透入人生,以幽默情绪超脱人生,寓深刻的悲剧于冷峻的幽默之中,字里行间常常隐现作者含泪淡笑的温婉目光。凸显其为人类祈求光明和幸福的美丽心灵。  相似文献   

8.
杨绛的戏剧创作在文化上融汇东西,以世态喜剧为桥梁,准确地把握社会历史的文化脉搏。杨绛剧作具有高度的人文精神,但理论界并未给予应有的评价。她剧作的独特风格,特别是对于世态的关照和人性的深度探讨,都是中国戏剧史的重大收获。着重探讨人性的剧作家杨绛,应当从戏剧史的边缘地位来到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9.
93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在出版了<我们仨>后,依然深居简出,每天在三里河南沙沟的寓所里看书写字.只是在傍晚时分,才由一个孙女辈的保姆陪着,到外面散散步.2004年是<堂吉诃德>问世400周年,同时,包括<堂吉诃德>中译本在内的<杨绛文集>也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于4月下旬同广大读者见面.我作为责任编辑,在工作中有幸与杨绛先生有所接触.众所周知,钱锺书先生和杨绛先生一贯为人低调,不事张扬.<杨绛文集>即将出版了,我们希望她能出席该书发布会或接受记者采访,但她平静地说:"没有必要嘛,我是一滴水,不是肥皂沫,吹不成气泡的."然而,当我提出要登门拜访,请她谈谈<堂吉诃德>时,她却没有拒绝.  相似文献   

10.
母爱有时表现得既不波澜壮阔,也不轰轰烈烈。杨绛先生的《尖兵的钱瑗》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故事,写的不过寻常小事,却一字一句浸透了母亲的爱意,让我们聆听到母亲的诉说,感受到浓浓的母爱。杨绛先生称钱瑗为她“平生唯一杰作”,简单平淡的语言中透出无尽的自豪与满意。热心教书,关怀学生,为人真诚,治学严谨,孝顺谦和,富有情趣,这些都是作为母亲的杨绛对女儿的赞美与爱怜之词。对英国派来的监管人的“和气”和“十二分的满意”,杨绛写道:“我想她该是一名好的小兵,称得上尖兵。”透过一学生“假如我妈能像钱瑗老师这样,我就服她了”的话语,我…  相似文献   

11.
萧红的小说,作品中的主角大多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不幸女性。在同时代的女性作家中,萧红在刻划女性人物的深刻性和真实性上,可称得上独树一帜。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深切地关注和思考所处时代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萧红在揭示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时,也注重挖掘这些苦难女性心灵深处的闪光点和人格魅力。她笔下的女性充满着独特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2.
自登上文坛之初,迟子建就坚持将目光和笔墨投注在故乡,执著地发现黑土地上生命的"美"与"痛",以怡人的温度、氤氲的温情建构起独具一格的个人风格,并在长达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将自己的文学信仰与理想贯彻始终。虽然迟子建并未确认自己"启蒙精英"的身份,但通过对其作品的细读我们可以发现,她的温暖和温情是有力量的,其意义便在于对人和人性再次启蒙,帮助人们完成对美好和谐生活的寻觅与构建。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新近出土的《雷峰塔》、《易经》延续了其一贯的家庭叙述。而这两部作品所叙述的内容,几乎在她早期的作品中都有所涉猎。她不断重复书写的动机何在?通过对其生平梳理和文本解读,可归纳为以下几点:消解家族在"族谱"意义上的崇高以及在"血缘"意义上的温情;从个人潜在的心理因素上来说,这种书写还是一种"复仇",向曾带给她身心伤害的整个家族的"报复";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来看,又包含了以此来减轻自己童年的痛苦以及找寻自己存在的意义两方面的动机;以及期待打开美国市场,书写旧日"传奇";缓解写作焦虑,寻找写作灵感。  相似文献   

14.
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一生创作了500多首关于自然的诗。自然不仅净化了诗人的心灵,也成了她创作的源泉。她从中感悟人生,写下了大量质朴清新的自然诗篇。她的诗观察敏锐、笔触细腻、意象鲜明,或借景抒情,或寄物咏志。本文探讨诗人自然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就其中几首最著名的自然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情感上的缺憾对张爱玲的创作影响重大。张爱玲童年时代失爱于家庭,青年时代失落于爱情,又和家庭一起失落于时代,所有这些体验,参与了她日后对于新的人生经验和行为方式的构建。张爱玲对爱的缺失的永久性的心理意向,决定了她精神上的悲观气质,并由此生成了对人性自私本性的悲观认识,构成了她思想性格内涵极为重要的方面,对其作品产生了题材上强烈的倾向性引导,无不标示出一种以孤独和荒凉情绪为特征的悲剧蕴含。张爱玲是以自己的心灵世界经营和表现着对现代生命的体验。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的乡村书写贯穿了她漫长的创作历程。早期的她或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控诉乡村,或从道德美感的角度回望乡村,或从传统文化意识的角度批判乡村。20世纪90年代王安忆发现了传统乡村的人情、人性美,找到了传统乡村审美的生活形式。近年来,王安忆将她的目光对准进入城市的乡村打工群体。继续她对当下乡村的间接阐述。王安忆的乡村书写始终关注乡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籍此传达她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忧虑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张曼娟是台湾女作家,她在二十多年的文坛生活中辛勤写作,用唯美清新的文字记录着现代都市的悲喜生活。文字清雅优美,写作模式多样化,善于书写女性生活。作品虽以爱情小说为包装,但也由"少女情怀总是诗"的浪漫与纯雅慢慢变成从写实的观点去看这个时代女性所面临的新困境。文章通过对张曼娟部分作品的导读,从写作模式、写作内容、女性形象塑造,作品所体现出的写实观几个方面来感受张曼娟的作品世界。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一个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奇迹和异数,一生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三十多部中短篇小说,百余篇散文,另有译作及文学评论等,可以说她是一个创作丰富的作家。她的名字经常与"传奇"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显赫的身世,杰出的才情,还有她的冷艳,她的孤傲,一切都凝聚在她离去瞬间的那个背影中。让我们拿出那些没有被岁月遗忘的文字,感受一下张氏文字特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香港女作家亦舒,作为女性的写作和为女性的写作来说,其作品是严肃的,亦舒用通俗的形式表明了鲜明的女性立场:即再现香港现代都会女性的生存境遇,展示她们在摆脱传统束缚、寻找新的人生价值过程中的笑与泪、得与失、挣扎与彷徨,并积极探讨女性更为合理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20.
侨居美国的"女兵"作家谢冰莹(1906-2000),早年以<从军日记>蜚声文坛.1930-1940年,她经历过三次婚恋,对其创作产生一定影响.本文试结合她这一时期若干作品进行探讨,作为理解她创作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