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企业科研人员的创新工作对于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如何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绩效已经成为当前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对20家高科技企业的356名科研人员及其直接主管的配对数据进行相关、回归分析,检验包容性领导、责任心以及主管信任对科研人员创新绩效影响的一个有中介的调节作用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包容性领导对科研人员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责任心显著调节包容性领导与科研人员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而且,责任心对包容性领导与科研人员创新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以主管信任为中介。研究结论丰富了领导风格与员工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并对企业提高员工创新绩效具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包容性创新是企业面向金字塔底层(BOP)市场进行多元价值创造的全新创新形态,在创造经济财富的同时也通过为穷人提供平等参与市场的机会而缓解与降低贫困,体现了创新促进商业与社会相容性发展的最新理念。本文对该领域进行初步的理论探索,首先对包容性创新进行概念界定与说明并描述其基本特征,进而归纳出包容性创新的关键成功因素,最后用一个具体案例予以说明,为后续研究奠定比较与验证的基础,也为企业在BOP市场的包容性创新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大众协作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企业为中心基于互联网平台和创新演进趋势提出了大众协作创新的概念。在Web2.0阶段,互联网成为社会平台,大众成为参与主体,这一背景推动了大众协作创新,后者也是创新模式长期沿着开放协作方向演进的最新表现。大众协作创新的基本特征在于参与主体的非特定化和灵活协作,具有扩大创新源泉、评价创新信息、融合不同专业和组织灵活多样等优势,主要包括员工、用户和社会大众三种基本形式,本文通过案例剖析对每种形式的特点及三种形式的关系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互联网视为一种传播工具,利用世界银行企业调查数据库中的2700家中国企业的数据,实证分析了互联网知识溢出对包容性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互联网知识溢出能促进包容性创新,对于非出口企业、单厂企业、小规模企业和处于非经济聚集区的企业,互联网带来的益处更大。通过分位数回归发现在不同劳动生产率下面,企业对互联网知识溢出的吸收能力不同,进而创新绩效也有所不同。研究结论对于中国实施"互联网+"战略促进包容性创新,实现社会均衡发展具有一定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包容性创新的全球实践与研究热度不断提升。本文认为,包容性创新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是高成本、高消耗社会运行的替代性方案,也是市场进一步细分的必然产物,同时,教育及技能水平提升激发了全员创新的可能性和潜力。包容性创新的实践面临着一些共性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使包容性创新进入创新的主流价值、建立具有可持续性的包容性创新模式、构建完整的包容性创新政策链等。围绕这些问题,世界各国主要从加强政府政策引导、鼓励基于市场机制的包容性创新探索、为草根群体提供资源支持以及促进创新成果商品化四个方面进行政策布局。  相似文献   

6.
区别于传统创新,包容性创新是通过多元创新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弱势群体本身的权利的贫困和所面临的社会排斥,是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稳定的必然选择。这一概念与中国现阶段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密切相关。国际上一些国家开展包容性创新的探索和实践并积累了经验,引起了广泛关注。归纳和总结世界各国包容性创新的经验,汲取其中的教训,为我国包容性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对20家高科技企业的356名科研人员及其直接主管的配对数据分析,对心理契约破裂、包容性领导和信任影响员工创新绩效的被中介调节作用模型进行检验。研究结果发现,科研人员心理契约破裂对其创新绩效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包容性领导对科研人员心理契约破裂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起明显的调节作用,而且包容性领导对科研人员心理契约破裂和创新绩效之间的调节效应以信任为部分中介。  相似文献   

8.
包容性创新是企业面向低收入市场的专门创新形态,强调在获得经济回报的同时也能以缓解甚至消除贫困的方式创造出社会价值,促进包容性增长的实现。由于低收入市场与中高端市场在参与主体、制度环境与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包容性创新在思维、模式与特征上也与传统创新有很大不同。基于包容性创新的对象与环境特质,本文从营销、战略、制度与组织四个理论视角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与归纳,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未来研究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如何从创新包容性中获益已成为学者和企业家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创新扩散理论和制度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营销资源对创新包容性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以及市场环境对营销资源作用的影响。238家中国企业的实证结果表明,创新包容性能促进企业绩效。企业的顾客教育能力增强了创新包容性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而品牌价值却削弱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重要的是,研究发现恶性竞争和市场异质性这两种市场环境对品牌价值和顾客教育能力的作用起着不同的影响,从而揭示了市场环境对创新包容性与绩效关系的高阶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包容性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成果惠及社会大多数人的引擎,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包容性创新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及创新驱动发展一脉相承,因此,如何驱动包容性创新已成为创新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对包容性创新概念、内涵与特征进行界定,并归纳其与精英创新的不同;然后从商业模式、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管理、影响因素、影响作用等5个视角对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系统的评介;最后,在指出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2011—201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将其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地级市城市特征数据匹配,并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工具变量法基于金融错配视角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地促进企业创新,且此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地,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缓解企业金融错配程度,进而对企业创新产生显著的促进效应,且金融错配在数字普惠金融三个子维度影响企业创新的过程中也均起到中介作用。最后,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国有企业以及中西部地区企业,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金融错配来推动企业创新的效应更为显著。总体而言,本文结论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利于缓解金融资源错配问题,对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为广大处于金字塔底层的低收入群体提供机会来平等参与市场并获取收益的新的思路、模式与方法,包容性创新需要在国家层面制定明确的政策与执行计划。为此,首先阐述包容性创新的内涵及其制约因素,进而归纳了中国、印度与巴西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包容性创新政策现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更为系统完整的包容性创新政策体系,旨在既能激励企业与科研院所等外部主体针对低收入群体进行创新,又能支持低收入群体自身参与创新和享受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3.
Reducing inequality and social exclusion is a challenging task that will require a joint effort by all societal stakeholders, including not-for-profit and for-profit organizations. In order to develop and evaluate policy actions in this area, monitoring the contribution of these for-profit and not-for-profit organizations to a more inclusive society becomes crucial. This research note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cognitive pretesting, and large-scale empirical testing of a module that can be included in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surveys. The module measures whether not-for-profits’ and for-profits’ innovation activities improve vulnerable groups’ access to basic provisions. It also provides insights in the main drivers for improving beneficiaries’ access to basic provisions through innovation and in the types and numbers of beneficiaries reached. The module was test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mmunity Innovation Survey in Flanders, Belgium.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8—2017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以及企业所在城市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分析,考察普惠化制度安排和选择性直接支持对企业研发绩效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创新治理效应。研究发现:(1)与选择性直接支持相比,普惠化制度安排能够更精准地促进企业高质量研发产出,且其创新促进作用更持久;(2)政府参与创新的两种方式对企业高质量研发产出存在协同促进作用;(3)普惠化制度安排能够缓解不完善的市场化环境对企业研发活动的负面影响,而选择性直接支持的创新促进作用在较高的市场化水平下才能充分实现;(4)普惠化制度安排对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研发绩效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而选择性直接支持的政策效果在成长期企业中更显著。政府应在进一步优化现有选择性、差异化直接支持政策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功能性、普惠化的制度安排推动国家创新治理体系完善和优化。  相似文献   

15.
The concept of ‘inclusive innovation’ for develop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both academic and policy discourses, raising important questions as to how this is being framed. Results from case studies conducted in India suggest inclusive innovation to be interpretively flexible and contested. One case presents a grassroots framing emphasising social and political empowerment, rooted in community self-sufficiency, autonomy and traditional belief systems. In contrast, the other cases co-opt the language of inclusion to present a predominantly market-based framing, heavily emphasising market readiness and participation. This framing is transforming rural social practices (including the organisation of space and time, the meaning of production and the role of women), introducing the potential for market dependency.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创新驱动发展背景,提出把包容理念融合到人才开发模式中,系统构建驱动员工创新的包容型人才开发模式,并引入心理资本作为中介变量,实证研究包容型人才开发模式对高校教师创新行为的影响机理。实证研究发现:(1)包容型人才开发模式从员工能力、机会和动机提升三个方面涵盖五个因素:多元化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员工的优势;员工与组织双赢;理性包容员工的创新思想与失败;公平对待员工;(2)包容型人才开发模式对教师创新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其中发挥员工的优势、多元化人才队伍建设对创新意识具有显著影响,发挥员工的优势、员工与组织双赢、公平对待员工对创新成果具有显著影响;(3)包容型人才开发模式与心理资本正向相关,其中发挥员工的优势、多元化人才队伍建设对心理资本有显著影响;(4)心理资本是包容型人才开发模式中"发挥员工的优势"作用于教师创新行为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7.
There is sufficient evidence, drawn from surveys of innovation in the public sector and cognitive testing interviews with public sector managers, to develop a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public sector innovation. Although many questions that are covered in the Oslo Manual guidelines for measuring innovation in the private sector can be applied with some modifications to the public sector, public sector innovation surveys need to meet policy needs that require collecting additional types of data. Policy to support public sector innovation requires data on how public sector organizations innovate and how a strategic management approach to innovation can influence the types of innovations that are developed. Both issues require innovations surveys to delve deeply into the innovation processes and strategies that are used by public sector managers.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asurement framework proposed in this paper would open up opportunities for a new, policy-relevant research program on public sector innov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