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拜读陆愚同志大作《从“谢公屐”想到<游园不值>》一稿(载本刊1991年第四期),很受启发,得益不少。据我所知,对“应怜屐齿印苍苔”这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诗句的争论,一般都集中在“屐齿”是印在园门内的苍苔上,还是印在园门外的苍苔上。陆同志的见解颇有新意,首次提出诗人“穿着笨重的齿屐翻山越岭,艰难地在长满青苔又非常滑的崎岖山  相似文献   

2.
读《游园不值》这首诗,我们知道诗人原是想去游园看花的,却没能入园。园子的主人是谁?也许是诗人的朋友,也许跟诗人并不相识,大概也是位高雅之士吧。人数社《教师教学用书》中说是因为“主人不在”,但后面解释诗句时却说“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苍苔,  相似文献   

3.
在古诗剑作中,有这么一种特殊而有趣的现象:一首诗往往脱胎于前人所作,但因超越了前人而成为传世佳作。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便是一例。全诗为:“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最后两句互为因果,互相映衬,极其形象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色,诗意蕴藉,富有哲理,历来被誉为写景名句,为后人所传诵。其实,这首诗的景色早在唐代诗人吴融的《途中见杏花》中出现。请看:“一枝红艳出墙头,墙  相似文献   

4.
《游园不值》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叙述诗人游园不遂,但还感觉到浓浓的春意。根据本诗艺术特点和高年级学生特点,我在学生理解诗意、读通全诗的基础上激疑品词,使他们感受意境。我抓住“苍苔”、“关”、“出”三词而提问:古人写春,多写春雨、柳色、杏花,这首诗写春雨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以引导学生细读全诗,体会到苍苔定是春雨绵绵所致,也许诗人游园那天就下着蒙蒙细雨呢!接着再问“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从哪些词体会出来?从“关”、“出”二词体会出什么?再想象吟诵,体验意境,利用…  相似文献   

5.
贵刊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刊登的《朴实清新春意盎然》一文中把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第一句译为:“多可惜呀,那片苍苔上留下了我的鞋印”。我认为,这样讲不符诗的原意。从全诗看,诗人游园,“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应是主人“怜屐齿”之“印苍苔”,故柴扉“久不开”,而不应是“多可惜呀,那片苍苔上留下了我的鞋印”。从诗的第二句看,第一句的意思应是:主人爱惜花园,怕我在青苔上留下鞋印。  相似文献   

6.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这首诗开头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怜"字值得推敲.怜什么呢?从句法来说,怜的对象是屐齿,但是,屐齿有硬度,大概不用太多怜惜.怜的对象应该是"苍苔".  相似文献   

7.
宋朝的园林艺术在当时可谓登峰造极。可诗人叶绍翁游的这个园子,既非名士故居,又不独蕴天工,那诗人为什么要游?诗中的园阅读相关材料,了解到这一时期园林艺术以原来自然风景为基础,加以人工规划、布置,创造出各种意境的自然风景园。建于城市中的写意山水园林,往往都是以原来的自然风景为基本条件,经人为加工组织而成。在山水秀丽、绿阴丛中,若隐若现着的楼台亭榭、岚影波光,风姿绰约,确实使人有“古今难画亦难诗”的情感共鸣,给人感觉是巧夺天工、别有洞天。然而,叶绍翁游的园只有“苍苔、柴扉、杏花”。苍苔,只要潮湿的空气,再加上雨天就会…  相似文献   

8.
《游园不值》一诗,从表意来看,诗人似乎说他没有进入园里,没见到要访的人,后人也多是这样理解的,但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全对。一、“十扣柴扉”有“一”开此诗原题《游小园不值》,“小扣”一句原为“十扣柴扉九不开”。诗人若真是“不值”,为什么还要留这“一”开?所以,我认为诗人是在暗示:“门”还是开了。二、欲扬先抑巧设悬念这满园春色激发了诗人的创作冲动,然而园中景色众多,一两句诗岂能渲染尽致。于是,诗人跳出俗套,剪去“满园春色”的主体部分,只选“苍苔”、“小扣柴扉”和出墙的“红杏”做创作素材,这也是诗家常  相似文献   

9.
问(北川县片口羌族藏族乡小学杨进国):小学语文第十册《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一句,课本上对“应”的注释是“大概”.依此注释,全句大意为“大概是主人爱惜苍苔,怕我把脚印留在上面”.如果注释为“应该”,诗句大意为“我应该爱惜苍  相似文献   

10.
林老师的大作《“怜”苍苔,还是“怜”屐齿?》(载贵刊1992年第五期,下称《怜》文)认为,《游园不值》一诗中的“怜”字“应该训释作‘担心’最为妥贴”,翻译起来也“显得词顺意达,方是诗人本意”。粗看似乎颇有道理,但笔者思量再三后,觉得实在不敢苟同。其理由是: 1.《怜》文所用的训  相似文献   

11.
初读贾岛的诗《寻隐者不遇》,一问三答,平白如话,却被编排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教学这首诗,到底有什么难点值得挖掘呢?从题眼"寻"字深究:诗人到底在寻什么,仅仅是隐者吗?诗,浅显易懂,而诗人,历尽沧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个"只"字,近在咫尺;一个"深"字又遥不可及。情感在强烈的对比中  相似文献   

12.
曾经一次又一次地教过《游园不值》这首诗,诗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解释———大概是园主人爱惜这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青苔上留下脚印,所以我轻轻敲那柴门好久也没人来开。教学参考书上这一答案早已熟记于心。多少年来就这么理解,就这么教。也许是参加“作文个  相似文献   

13.
胡秀瑾 《现代语文》2006,(11):29-30
叶绍翁,南宋名诗人,以七绝称。他的《游园不值》一诗古今传诵,备受称道。诗曰:“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特别是诗的后两句,可谓家喻户晓,成为了千百年来人们广为引用的名句。这两句诗并不是叶绍翁的原创,前人咏春色而以红杏出墙亦不少。如与作同时代的另一位“江湖派”诗人张良臣的《偶题》:“谁家池馆静萧萧,斜倚朱门不敢敲。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陆游的《马上作》也曾写过“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之句。  相似文献   

14.
南宋末"江湖派"诗人叶绍翁的七绝<游园不值>,历代人们口耳相传,妇孺皆知.应嫌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相似文献   

15.
刘章,是建国后崛起的老一代诗人中硕果仅存的“农民诗人”。他的诗以饱含乡土气息和浓烈的乡情而独领风标。他从农村颖出,历经生活磨炼,却坚毅不拔地用他的诗歌编织着对生活的美好幢憬,强烈地体现着辛勤、挚爱和奉献的主题。他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诗歌在无忧的调子后面隐含着他的苦闷彷徨,其后的诗歌则是欢乐与忧忿,平和和激砺同行,显得比较开放成熟。他始终坚持着自己农村题材的根据地,但却与时俱进地扩张到了旅游题材和社会生活的一般题材,有很多诗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很高的思想性,使诗人完成了由农民诗人到人民诗人的升华。在诗歌形式上,刘章由单一自由诗转向多种形式的探索,尤其在吸收古典诗词传统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实践。他的诗中显现的是一个虔诚的诗路跋涉者的刘章。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游园不值》是九年义务小语教材第十册《古诗三首》中一首赞美春天的著名诗篇,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诗中描述了诗人想游园赏春景,不料轻敲柴门却许久未开,于是便猜测是园主人怕自己的木屐鞋践踏了青苔,破坏了春景。正待他扫兴地准备离去时,猛然发现一枝粉红的杏花越墙而出,诗人因此而惊喜异常,刚才失落的心情一扫而光。整篇诗的重点是训练学生有感情、有韵味的朗读。  相似文献   

17.
●一、诗人背后隐含着大量信息可以说每年试题中的诗歌都给出了作者,可是我们却忽视了这一点。因为从表面上看,作者与诗的内容及答题要求没有必然联系,好象是多余的,其实不然。1. 诗人背后隐含着当时的社会背景信息就拿诗人杜甫和李白来说,一看到他们的名字,自然就会想到从盛唐到中唐的兴衰史,由太平盛世到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联系当时的时代特征,便容易理解诗的内涵。2. 诗人背后隐含着其经历和思想等信息诗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现。如果我们能详细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观念,无疑对把握诗的主旨是极其重要的。就拿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相似文献   

18.
木樨花开     
<正>暮色弥漫思绪纷飞,秋意渐浓,木樨花香袭面,捧起落花点点,秋风轻拂,回忆随风,缓缓飘至脑海,漫上心头,湮没了思想。雨后黄昏,我与奶奶漫步在乡间小径,青石被岁月打磨得这般温润,苍苔依旧墨绿如初,恍惚的青烟中,我垂着黯淡的眸子静默地走着。巷口植着木樨花,娇弱可爱,可怜的一团,散发着甜嫩的幽香。奶奶似乎看出了我的不快,却依然不紧不慢地走着。  相似文献   

19.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首诗是写在湖阴先生家墙壁上的,诗中描写了庭院内外洁净美丽的自然景色,赞美了主人的高尚人品。先说诗的前两句。“茅檐长扫静元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作者先写“湖阴先生”家院子里的环境,这是诗人的第一印象。“茅檐”,即茅草和屋檐,这里指屋舍的庭院。这是借代的手法。“静”即净,诗人仅用“无苔”两字就写出了净的  相似文献   

20.
诗和诗人都是自然的产儿,他们诞生于自然,生存于自然,自始至终地参与并决定着诗的发展,诗人是第一个向人类描绘自然的人,有人讲“散文是人为的,诗却是自然的”便证明了这种关系.但诗人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开始把自身和自然的割裂表现得愈加明显,人逐渐取代了自然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