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贞 《传媒观察》2014,(10):21-23
作为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自媒体"的代言人,"罗辑思维"具备了鲜明的自媒体传播特质:传播内容有着明确的内在核心理念,传播受众是按照阶层划分又具有开放性的互联网知识社群,传播主体是"魅力人格体"的自由联合。这些传播特质为自媒体开启了新的成长空间:文化生态规约下的新型商业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前,"罗辑思维"可以说是非常热门的一个自媒体。2012年12月21日,它由央视《对话》栏目前制片人罗振宇和独立新媒创始人申音合作推出,在优酷网首次播出。如今,"罗辑思维"已经成为一个互联网社群品牌。自媒体如何形成社群经济互联网社群"是一群被商业产品满足需求的消费者,以兴趣和相同价值观集结起来的固定群组",1具有聚合度高、交流效率高、一致行动的特点,比如百度贴吧、高校BBS等。而以博客、微博、  相似文献   

3.
在Web2.0时代,图书营销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社群营销就是其中比较新兴的模式,从比较火的互联网知识社群《罗辑思维》到育儿类的"大V店",图书社群营销的模式在不同的图书类别中运用得风生水起。本文选择了国内较早开始实行社群营销的图书类别——专业类书籍。通过厘清专业类书籍社群营销手段演变过程,并图书社群营销的核心思维和特点进行经验总结,旨在为未来图书社群营销的方向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金韶  倪宁 《现代传播》2016,(4):113-117
社群是基于传播媒介聚合到一起,进行信息传播、情感交流、文化和价值共享的用户群体。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媒介技术的进步,推动社群的演变。互联网推动了粉丝社群和粉丝经济发展,而移动互联网使社群功能不断延伸,社群价值不断放大,催生了"社群经济"。移动互联网社群呈现全新的传播特征:聚合力和裂变性、情感价值的传播、自组织传播和协作。用户社群对生产、营销、消费各个环节都产生了变革性影响,即:用户参与的生产模式、品牌社群的营销模式、体验至上的消费模式,由此形成了自组织循环的社群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出版业在社群营销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目前出版业发展出了三种社群营销模式:出版企业自建的社群营销模式、第三方垂直经营的社群营销模式以及读者建立的非营利的社群营销模式,但出版业在进行社群营销中也存在着社群活跃度不稳定、转化率不高以及运营成本较高的问题。对此,出版业在社群营销中应提高入群门槛,开展多种社群活动;对于不同的图书遵循“一书一议”;推动营销部门改革,促进跨部门合作;拓宽社群运营思路,尝试多种变现方式。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出版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京东自出版业务实现了“互联网+大数据+传统出版模式”的融合,传统出版企业可借鉴京东模式的成功经验,在保持原有“内容”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与平台企业的合作,学习占有与使用大数据资源,弥补互联网运营经验的不足,开展跨界合作,创新销售渠道,培育粉丝社群,塑造出版品牌.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社群与电商经济的内涵角度,界定2015年以来借由移动互联网产生的社群经济.社群经济的组织方式为新网络社群,在保留传统网络社群"精神共同体"特征的同时,还体现了两点新特征,即虚拟性的消退和边界的转换;社群经济的商业模式为电子商务,体现为电商3.0的发展阶段;社群经济的参与主体为参与式文化影响下的产销者,其内在机理为信任代理模式和共享经济.基于高收益、低成本的特征,社群经济将会成为我国互联网经济中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8.
当下,社群已成为各行各业争相追捧的对象.在不少人眼中,社群被视为消费者主权的宣言,甚至预示着传统营销模式的终结.于是,社群电商风生水起.更有人论断,"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就是要以社群电商为趋势".然而,"图书+社群"电商都面临哪些困境,又有怎样的发展前景,本文将逐一探究分析.  相似文献   

9.
邵宁 《新闻记者》2007,(8):73-75
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互联网。互联网的发明与蒸气机和电的发明一样,改变了人类生活。《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发现"世界在变平"。"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中出现了重大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将成为传统企业销售产品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而社群是连接企业和用户的关键,社群的力量将推动企业变革和品牌再造,企业和品牌社群化将成为下一个潮流.网络社群营销影响着各行各业,出版产业也不例外.可以说,社群营销已经成为图书零售市场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是图书编辑不得不重视和研究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在我看来,人人都会遇到奇迹。这么说吧,我可能永远不会被闪电击中,不会得诺贝尔奖,不会成为太平洋岛屿小国的霸主,不会得晚期耳癌,也不会自燃。但如果把所有不可能的事全盘考虑,至少会有一件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而我,昆汀的奇迹是住在了玛戈的隔壁。《纸镇》的开篇首先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事  相似文献   

12.
郭全中  胡洁 《青年记者》2016,(15):11-13
当前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已经成为互联网传播的核心平台,并据此而形成了相应的社群经济,成为新的趋势和热点。尤其是在“罗辑思维”打通社群经济电商模式并以13.2亿元的估值融资之后,社群经济的商业模式探索看到了曙光,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借鉴和希望。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应充分利用社群经济的新机遇,积极探索社群经济。  相似文献   

13.
宫立 《出版广角》2013,(5):88-89
吴老师,你还记得你《游走双城》的最后一句话吗?"终点还没有到达,也许永远不会到达"。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而言,20世纪80年代,"那即使算不上最辉煌的学术文化时代,也是一个其人物最富有魅力的时代",对我而言,我始终迷恋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学人,也始终认为包括钱理群、吴福辉、王富仁、赵园等在内的这代学者是最富有魅力的。吴福辉老师经历了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涌现出来的新人"到"学科建设最为活跃的中坚力量"的嬗变,如今已经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发展早期就有学者关注到了互联网技术对网络空间治理的影响.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公共政策和法律层面的网络空间治理,并对网络空间治理模式产生了分歧,尤其是"互联网自由"和"政府管制或法律规制"方面的争议.弥尔顿·L·穆勒的《网络与国家》提出政府-国家主义、网络-国家主义、政府-全球主义、网络-全球主义四种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高校教育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渐网络化、信息化,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基于教育、学习、娱乐等共同兴趣聚集,形成大学生网络社群.在大学生网络社群中,集群身份认同能让网络上一个个自由的社会人,迅速归属到一个群体,以一个群体进行社群活动.分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社群的分类和特征,研究网络社群的集群身份认同机制,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分析知名女性消费杂志《Little Things恋物志》的杂志传播策略,以说明基于互联网时代受众细分的社群生态,小型杂志文本叙事及服务方式的转变:《恋物志》编辑团队首先以商品化的审美之"物"为推介重心,为读者提供与文艺生活相关的知识谱系及消费导引;继而尝试通过从在线到线下的连接迁移,提升专属社群凝聚力和黏性,推动杂志从平面媒体向文艺生活共享社群转变.编辑团队紧紧围绕文艺生活之"物"的文本书写方式,塑造了杂志在亚文化圈内权威意见领袖的印象,其社群化的转变对探索以人为中心的互联网生态普遍连接逻辑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丹 《新闻传播》2023,(17):37-39
互联网技术催生了一系列新型网络经济盈利模式,给互联网企业和传媒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以社群经济和粉丝经济有关理论为切入点,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分析小米手机“米粉”社群构建的模式和框架,探讨分析其实现价值变现的路径,并由此延伸到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技术所催生的新样态给传媒企业带来的新生机,为传媒行业提供新的关注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黄鑫 《东南传播》2018,(5):70-72
互联网时代充斥着权力符号与商业逻辑话语的语境下,网络粉丝社群日益表现出商业化与产业化的趋势."粉丝经济"这一视域有助于对2017年B站"萌战"活动所引发的系列事件进行分析,并探讨数字媒体产业中网络企业如何将用户转化为粉丝群体,创造出虚假的"荣誉感"以鼓励用户的参与和活跃,使用户成为生产数字内容的劳工.本文将分析商业意识形态是怎样通过建构"粉丝经济"以进一步把握互联网粉丝社群的生成和演化的机制,渗透互联网领域,对用户的意识形态加以操控.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数字化浪潮的袭来,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的界限愈加模糊,中国互联网空间上涌现了大量的虚拟社群。在众多虚拟社群中,粉丝社群是声势最大且最为引人注目的。网络粉丝社群的凝聚力从何而来?为何网络粉丝社群具有高度的行动同质性?新媒体技术在其中扮演着何种角色?本文从互动仪式理论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参与式观察与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韩国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的粉丝社群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互联网直播是维系电视剧粉丝社群的重要仪式,实时讨论是相互情感连接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2006年9月,帕慕克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蜚声全球同时备受争议的畅销作家。《寂静的房子》是帕慕克的第二本小说作品,初版于1983年,作者自己称之为"永远也写不完的政治小说"。20世纪初,祖父塞拉哈亭·达尔文奥鲁因为从政而被政敌赶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