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适应消费文化市场和大众娱乐的需求,中国大陆电影在影片的拍摄类型上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向。作为中国电影探索道路上的"新秀",贺岁电影应运而生。它利用消费文化市场的操作原则,不断吸引观众眼球,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益。但是,近来随着贺岁片的迅猛发展,票房的不断鼎盛,其水准、品质却陷入了口水之争。由于不能够正确地把握贺岁片的真正内涵,使得大陆贺岁片困境重重。只有回归贺岁本意,不断探索贺岁电影发展的新动力,大陆贺岁电影才能步入良性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贺岁片的出现使中国电影生产和国际生产真正接上了轨。品牌领导着消费,进而也领导着市场。中国电影的繁荣,需要不同的电影品牌来支撑和推动。未来的中国电影,一定会在以贺岁品牌电影的推动下,培育出更多的品牌电影,从而开创自己的辉煌未来。  相似文献   

3.
在今天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冯小刚的电影以其独特的诙谐调侃的方式,渐趋清晰地构建了其独一无二的消费品牌。冯小刚的"贺岁片"相当程度地挽留了人们对于国产电影的信心,同时也为其他电影人提供了一个商业娱乐电影的操作理念。根据冯小刚贺岁电影的创作特征,分别从虚实相生的游戏化情节,葛优式的小人物,大演员的小角色三个角度出发分析冯氏贺岁电影的表演特色。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如何降低"文化折扣",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在国际电影贸易中处于主动地位,这是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议题。通过用冯小刚植根中国文化土壤的"贺岁系列"电影与其以国际配方制作的《夜宴》作对比,从文化亲缘性市场、电影题材的选择、文化价值观的适应性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国电影如何有效地降低"文化折扣"。  相似文献   

5.
冯小刚因导演电影《甲方乙方》一炮走红后,在各路电影逐鹿中国影坛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异军突起,短短几年便确立了中国贺岁电影的霸主地位.冯小刚的崛起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神话.本文通过对冯小刚贺岁电影的叙事视角、叙事风格和叙事效果的初步探讨,揭示其商业电影大众化的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6.
文章力图通过对冯小刚贺岁电影在近年受到国内电影观众普遍欢迎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提示出冯小刚贺岁电影不同于同一时期国内其他电影人作品的一个明显差异——节奏慢;并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习惯)方面进行探索和论证,启示当下的国内电影人、甚至是所有华语电影人把传统和现实结合起来,表达华人的现实生活情绪,这也许将是使华语电影进一步取得成功值得尝试的做法。  相似文献   

7.
纵观中国电影现有格局,贺岁片带给中国电影一股空前的活力,为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贺岁片在中国影坛的地位和影响不容忽视,但在这一派欣欣向荣的"喜悦"背后,很多不协调的情况也屡屡影响着贺岁电影,让这种类型电影的发展逐渐迟缓。本文从贺岁片的意识形成和现今状况做出分析,剖析其"喜"与"悲"的两个方面,为正视贺岁片市场的问题,促进其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冯小刚的贺岁电影是最先创造大陆电影票房奇迹的系列影片。人们对他的关注也多集中于滑稽情节和幽默台词上,而较少专门研究其贺岁电影的主题。本文在解析中国悲喜剧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分析其贺岁片的叙事结构和主人公的形象塑造,解读冯小刚系列贺岁片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在近十年间一直在本土电影艺术和电影产业化中名利双收,取得了认识、审美、娱乐等方面的效益.关键原因是他把握住了大众文化时代市场的娱乐化要求,以拼贴化的方式将各种娱乐元素很妥贴地镶嵌进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中,赢得了各方的一致赞誉.  相似文献   

10.
运用托马斯·沙茨提出的融合仪式电影理论对冯小刚电影创作进行关照。通过对人物身份与主题、矛盾冲突与解决、背景音乐与主题歌(曲)、场景与"类公路片"四组影像关系的分析和论述,剖析了冯小刚电影作品在当代中国影像生态里呈现出的明显的融合色彩。冯小刚的贺岁电影是一种运用了融合仪式型叙事策略的类型电影。  相似文献   

11.
动画电影的火爆是近年贺岁档电影市场最为抢眼的现象之一。占据总量1/10的中外六部动画电影集中上映,《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以1.25亿票房击败进口动画大片,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的票房新高。这些体现了国产动画电影产业的上升趋势。动画电影还应该为孩子们提供具有丰富文化取向的动画片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中国贺岁片经过长期发展和艺术积累,确立中国电影的商业美学任务凸显出来。要建立成熟而独特的中国电影的商业美学,应该经过中国观众的认可和市场的检验,它将是主流价值和娱乐价值、商业性和艺术性、本土性和全球性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电影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电影品牌最为集中的代表的贺岁片,是具有中国当代文化特色的"电影名片"。但目前贺岁片狂欢化娱乐的导向十分突出,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未能很好地体现现实人生和人类关怀,以及中华现代文化精神。应当呼吁并倡导在贺岁片中形成多元化的表现理念:即在贺年狂欢化娱乐之中,不要忘记中华现代文化和民族精神等元素的发掘和展示,不要忘记现实反思、民生关怀和人类意识等元素的嵌入与弘扬。贺岁片以生动的形象诠释和伸张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既是凝聚中华现代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需要,也是其优长和品位标志所在。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语境下,华语电影开始在世界市场上被选择和接受,实现了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对话和接轨。然而,中西方对华语电影两极化解读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鉴于各国电影通过达到国际性而实现民族性的成功经验,华语电影的"民族性"特质的强调需要被重新审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当中国电影不断趋于商业化的时候,贾樟柯以他独特的纪录电影风格步入影坛。他将镜头执著地对准社会的边缘人,客观地记录他们的生存状况,揭示他们的情感和心灵。贾樟柯为百年华诞的中国电影带来了一丝新风。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合拍武侠片”构成大陆武侠电影的主流,同时也成为当时电影市场上的拳头产品.“合拍武侠片”出现的背后有着两地电影互动的历史背景,其出现不仅使得大陆武侠电影的面貌得以改观,更是引发了娱乐电影创作高潮的到来,同时也唤起理论界对娱乐电影的新认识.探讨这些影片,或可为我们今后撰写中国电影史提供更多样化的路径和视角.  相似文献   

17.
邱飞 《重庆师专学报》2005,4(6):102-105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武侠电影在这百年中无疑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近百年来老百姓最喜爱的电影类型之一,而且在国际上,也是中国最具特色、发展最为成熟、最具竞争优势的商业电影类型。本文试图探讨中国武侠电影的内在美学特征和美学思想,认清我们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这对未来武侠电影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论视角下的华语古装片英文字幕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装大片是近年来华语电影市场的主流影片,这类影片相当重视海外发行,因此影片英文字幕的优劣至关重要。文章从目的论角度探讨影响此类影片英文字幕翻译活动的两个因素:导演的拍摄意图和观众的观看预期。  相似文献   

19.
1930年代初期出现的新市民电影,始终保持着温和的社会批判立场,就明星影片公司1937年出品的贺岁片《压岁钱》而言,一方面,发掘、表现世俗趣味,规避政治风险成为影片的主题思想;另一方面,在完成对旧市民电影情色元素承接的基础上,影片对左翼电影-国防电影思想元素的片段式的、有选择的抽取利用,目的是更好地吸纳市场的商业能量、增加市场卖点。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产电影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合作的不断扩大,近几年不少国产大片剑指国际,乘风破浪地冲出亚洲,走向世界。2011年由张艺谋导演执导的战争史诗大片《金陵十三钗》作为一部自筹备之初就瞄准国际的电影,在影片名称的英译上充分考虑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影片内容以及主题的表达。通过对《金陵十三钗》电影译名的分析,能够为国产电影片名的英译以及国产电影走向世界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