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粤雅堂(南海) 业主伍崇曜,原名元薇,字紫垣,南海人。邑廪生,以赈捐赐举人,后加布政使衔。家富于财而喜结交文人,且致力于搜书、藏书、刻书。筑“远爱楼”为藏书之所,构“粤雅堂”为辑书校书之地。伍氏刻书,重视乡邦文献,偏好孤本秘笈,内容涉及经、史、子、集、丛书,凡传统学科之门类都有。所辑刻各书,错讹脱夺极少,雕版精良,形式大观。尤以辑刻《粤雅堂丛书》为人称誉。不愧为清代广东乃至全国著名的刻书家之一。伍氏的刻书活动,从道光十一年(1831)起至同治二年(1863)止,持续了三十余年,前后辑刻达二百多种,二千余卷。所见有:《粤雅堂丛书》三编三十集一百八十五种一千三百四十七卷。(17)(20)《岭南遗书》六集五十九种三百四十八卷。⑨⑩(17)(20)《楚庭耆旧遗诗》三集七十四卷。(15)《粤十三家集》十三种一百八十二卷。⑨⑩(20)《金文最》一百二十卷。⑨《舆地纪胜》二百卷。⑨《西湖书院重校史论丛编》四种十一卷(清)刘口辑。(20)  相似文献   

2.
书山之门径学海新津梁──评《四库大辞典》丁鼎由著名学者李学勤、吕文郁二位先生主编的《四库大辞典》(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洋洋七百八十余万言,著录古籍图书两万多种,是我国迄今卷最为浩繁、内容最为详备的一部解题式目录学巨著。中国目录之学素来...  相似文献   

3.
叶氏广勤堂是元明间建阳著名书肆,刻书甚多。见于著录和现存的刻本中,最早有刻书家姓名的刻本是元天历庚午(1330)叶日增广勤堂《新刊王氏脉经》十卷,序后有行书写刻“天历庚午仲夏建安叶日增蒜于广勤堂“牌记。国家图书馆存原刊本,《四部丛刊》本即据此刻本影印,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3月也曾据此本影印出版。刻书家叶日增之名,仅此一见。  相似文献   

4.
日前,台湾学海出版社创办人李善馨先生回家乡探亲访友,给桐城市图书馆捐送了三部古籍线装图书。其中清人张开士著的《乘余集》(上、下)2册;清代姚元之著的《竹叶亭杂记卷八》(上、下)2册;清代马其昶著的《抱润轩文集》4册。  相似文献   

5.
张掖大佛寺,不仅以其庞大的佛教殿堂和巨大的卧佛塑像昭著于世,而且以其丰富的藏经为世人注目。大佛寺藏经,汇集了明代永乐至清末近500年间的六大类、共7000余卷佛教典籍,内容浩瀚,博大精深,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我国佛教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雕刻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初刻初版本(北藏)佛经;开始雕刻于正统六年和万历年间的泥金书佛经;永乐万刻年间的姑苏坊刻本佛经;清代墨书手写经;永乐十七年编印的佛曲;藏文佛经;清代早期的佛经雕版以及清代墨书手写经等。张掖大佛寺藏经自明英宗…  相似文献   

6.
最近翻阅有关国了监刻书的论著,发现对元国子监刻小字本《伤寒论》的两种不同说法。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版本编中说:“元代中央机关掌管刻书的有兴文署和艺文监。国子监刻书不多,《书林清话》卷四《元监署各路书院医院刻书》仅提到元裙三年(1088)刻小字本《伤寒论》十卷。”(齐鲁书社1991年版,  相似文献   

7.
书林新枝──《全国科技图书总览》评介科谊《全国科技国书总览》(以下简称“总览”)是我国第一部用作专业图书查书、选书的大型工具书。每年出版一卷,年收书万余种,涵盖当年全国出版的科技新书(包括修订版)。每卷1200多页,精装,由中国版协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  相似文献   

8.
一、谭莹与《粤雅堂丛书》《粤雅堂丛书》乃伍崇曜所辑刊。伍祟曜(1810—1863)原名元薇,字良辅,号紫垣,商名绍荣。广东南海人。据宣统《南海县续志》所载,他的父亲"多财善贾",相当富有。伍氏承其家业,经营广州十三行的"怡和行"。曾被清政府授予钦赐举人、候补郎中、候选道、加布政使、荣禄大夫等职衔。同时,他又乐于捐赈、捐饷、均摊、假货,不可胜计,但他身后享有盛誉的,却是刊刻秘籍巨编。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招揽人才,校刻古书。其延同邑谭莹为辅导,先后汇刻了《岭南遗书》、《粤十三家集》、《楚庭耆旧遗诗》等,所刊刻之丛书为南粤之首。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粤雅堂丛书》。  相似文献   

9.
《菉竹堂书目》是明代前期藏书家叶盛的藏书目录,大约编成于成化七年(1471).《四库总目》著录于"存目"中.咸丰间伍崇曜刻入《粤雅堂丛书》中,流传渐广.直到晚清陆心源(1834-1894)指出《粤雅堂丛书》本是摘抄明《文渊阁书目》而成的伪本,人们才知道《菉竹堂书目》有真伪之分.存世的清代钞本不少,然而一般读者难得一见,无从比较其异同.现在,《四库存目丛书》出版,这部书目也印在其中.所印的本子虽然不是四库馆臣所见的真本,但是现存较早的清抄本,特别是有叶盛七世孙叶国华天启三年(1623)所写的跋,为《粤雅堂丛书》本所无.从这篇跋中可以进一步了解伪本产生的原因.综合已知资料,把《菉竹堂书目》真伪两本存世的情况作一些考察,对目录学史研究当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一、文成堂起因稽考 文成堂在福鼎家喻户晓,但是只局限于它的图书及文具出售。一次偶然机缘,笔者从私人收藏者手上得到《上盂》、《中盂》、《下盂》,发现扉页印有“鼎邑文成堂藏板”,继而不断探寻,从家父手中看到文成堂出版的《新镌部颁监本四书正文》、《文成堂藏板新刻绘画(千家诗真本)》上卷、《告子正文》上下卷等,从舅舅家中也看到文成堂当年雕板印刷所遗留下来的几块梨木、枣木、柚木雕版,所刻的饼花、字、图画均保存完好。出于对文成堂的好奇(笔者母亲陈翠柳是文成堂第四代孙),笔者从多方考证了文成堂创业始末。  相似文献   

11.
祁承(火業)(1563~1628),字尔光,号夷度,又号旷翁、密士老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官至江西布政司右参政,是有名的学者,编著有《国朝征信录》二百十二卷、《淡生堂余苑》六百零四卷和《淡生堂集》、《淡生堂藏书约》及《淡生堂藏书目录》等著作。后两书对后世影响颇大。祁氏是浙江绍兴人,家有祖传藏书,从小喜欢看书,自十五岁起即嗜书入迷。他自述说:“及舞象而后,更沉酣典籍。手录古今四部,取其切近举业者汇为一书,卷以千计,十指为裂。”他喜欢收集图书,常在刻书业发达的武林购买图书,“遍访坊肆所  相似文献   

12.
1996年7月24日,新闻出版署发出了《关于立即收缴封存〈中国法轮功〉等五种书的通知》,根据新闻出版署《关于不得出版宣扬愚昧迷信的图书的通知》(〈89〉新出图字第338号)的有关规定,认定《中国法轮功》(军事谊文出版社出版)、《转法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转法轮(卷二)》(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出版)、《法轮大法又解》(长春出版社出版)、《神通大法──李洪志和中国法轮功》(沈阳出版社出版)五种书借传授练功之名,宣扬迷信及伪科学,决定立即予以收缴、封存,不得继续销售。1996年8月16O,新闻出版署决定对华龄出…  相似文献   

13.
明代是中国出版印刷史上的转折时期。不仅官府刻书甚多,而且私家刻书作坊亦蓬勃兴起,图书逐渐向大众普及。藩王在明王朝宗藩政策的引导下,致力于文化事业。刻书是其文化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藩府所刻印的书为"藩府本"或"藩本",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是罕见的。河南是明代藩王居住集中的地区,生活在这里的藩王从洪武到崇祯年间,相继刻书百余种,门类庞杂,刻工精细,印制讲究,独具特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一、书坊 古代社会的图书出版形式主要存在官府刻书、私人刻书和书坊刻书三大类.官府刻书内容是比较单一的,绝大部分是儒家经典著作或佛道经典.私人刻书主要是家谱、先人著作、私人著作以及私塾使用的初级读物.  相似文献   

15.
曾园  赵熙 《出版参考》2005,(6):24-24
卡尔维诺按照书检制度的类别把全世界的国家分成了如下几种:对所有图书进行系统检查的国家;只能发行国家批准出版的图书的国家;书检工作粗糙、马虎、随心所欲的国家;书检工作有吹毛求疵、心怀鬼胎的知识分子领导,对各种隐喻与暗语检查得十分细致认真的国家;有合法与非法两种发行渠道的国家:毫无区别地出版各种风格、各种倾向的图书的国家。  相似文献   

16.
清康熙年间辑刻的大型经部丛书<通志堂经解>一百四十种一千八百六十卷,荟萃宋元经学要籍,上承<十三经注疏>,下启<皇清经解>,在经学史和出版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丛书以"通志堂"名编,各卷末题"后学成德校订",故各书目多署纳兰成德编刻;但实际上该丛书的真正辑刻者为昆山徐乾学.徐乾学、纳兰成德与<通志堂经解>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作为我国出版改革的先行者,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以更名后的新形象盛装亮相书博会,本届书博会上,出版传媒近3500种图书与全国经销商见面,其中2008年以来图书1400多种,2009年新版图书和再版书超过1000种。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徽州刻书在中国古代出版发行史上留下了浓重绚烂的一笔。徽州刻工的精湛技艺、营销手段,加上独具风格的徽派刻书装帧竞争,为推动图书出版发行起到积极作用。本文就明清徽州刻书装帧艺术以及装帧竞争带动的出版繁荣进行分析,并就徽州刻书装帧给现代书籍装帧与出版发行带来的启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出版史上,闽北建阳作为古代刻书中心,向以刻书历史悠久、刻书机构众多、传世的刻本数量繁富而著称于世,建本古籍图书因之广泛地为学人所熟知。方彦寿先生以10年之功撰  相似文献   

20.
明代徽州出版家--汪廷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尽阐述了明季徽州著名私人刻书家汪廷讷刻书的历史背景,对其所刻印图书的版本源流详加论列,重点论证了其所刊刻的插图本在中国古代版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对他的刻书地点环翠堂的所在地也进行了深入的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