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教育艺术与艺术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艺术与艺术教育这两个概念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前者属于方法论范畴,是指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方法、手段、技巧合乎规律而卓有成效地运用;后者属于内容范畴,是指以艺术知识为特定教育内容而对教育对象实施的教育,当然实施教育仍需要运用教育艺术  相似文献   

2.
艺术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艺术教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建构普通高校以人文艺术学科为代表的艺术教育体系,切实使大学生受到"美"的教育,是现时高校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衡量一所综合大学整体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艺术教育有不同类别,本文将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定位为与普通艺术教育的关系.普通艺术教育的全部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全部并非只是普通艺术教育;普通艺术教育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只有牢牢把握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才不会造成它们之间的错位.同时,笔者建议将审美教育与普通艺术教育统称为艺术审美教育,从而使普通艺术教育的美育作用得到克分发挥.  相似文献   

4.
公共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日益受到重视,但仍是高职教育的"软肋",存在教育效果不理想,艺术教育功能没有得到体现的问题。本文从职业教育如何借鉴传统艺术教育的长处,发挥公共艺术教育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作用进行探讨。试图阐述传统艺术教育的理念、教育方式以及追求的效果等几方面对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借鉴作用,以真正实现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刘弛美 《考试周刊》2011,(34):224-224
"技术"作用的对象是"物",而"艺术",作用的对象是"人"。我们教育作用的对象是"人",尤其是初中教育作用的对象不是一般的"人";他们是少年,思想活跃,行为好动,朝气蓬勃,可塑性极强,是生龙活虎的"人",处在长身体,形成世界观的时期。所以,初中教育更应该是一门艺术,不能把它看成是一门技术,更不能把它看做是我们吃饭谋生的手段。我们应该用艺术的标准去衡量、要求本职工作,  相似文献   

6.
耿生旺 《西北职教》2009,(10):14-15
美术、音乐作为一种学校艺术教育活动,就是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美育不仅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学校是艺术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渠道。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艺术教育课程对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中学教育有一定的区别,其教育功能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那么如何探索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教育模式,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关注。  相似文献   

7.
艺术教育与艺术创造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创造活动则是和艺术教育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弄清楚艺术教育、艺术创造活动的概念内涵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章着重从艺术教育与艺术创造活动的本质、实施过程、目的和任务等几个方面作了比较分析,以期能把艺术教育的概念内涵解释清楚。在指出艺术教育与艺术创造活动的区别的同时,文章也深刻分析了艺术教育与艺术创造活动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8.
艺术心理教育即通过整合艺术教育与艺术治疗的资源所实施的面向所有学生的心理成长指导。它以心理健康教育和艺术教育为基础但又不同于普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一般的艺术教育,其实施过程是以活动者为中心,通过化身于角色世界的“复演”,帮助他们清除心中淤积的负性情绪和心理冲突,引导他们通过对艺术世界的认知,调整、重组自己的心理经验,以积极合理的、有建设性的态度认识生活的本质和自我的生命意义,以使其心灵更敏感,情感更丰富,情操更高尚.更具有创造性,进而拥有一个健全和谐的、富于诗意内涵的人格系统。  相似文献   

9.
论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在开发大学生潜能,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美育的核心。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海粟先生不仅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也是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刘海粟的艺术教育理念,对于当今社会的艺术教育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发扬的地方。分析和研究刘海粟先生的教育理念,并结合新形势下我国高校艺术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将其运用到现代艺术教育中,对现代艺术教育仍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课程改革思潮影响下,高职院校的教师需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创新意识、专业理论与行业实践经验相结合等素质。基于素质教育理念,通过对美术教育课程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为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在教学思路、目标定位、课程内容模块、能力训练项目以及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实施有效途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因受传统教育模式和方法的长期影响,加之软硬件建设和教育环境尚待提高和改善,以及学生创新素质基础薄弱,将直接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针对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现状和问题,合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高校美术教学实际,更新教育理念,研究探讨解决的方法和对策,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型美术教育大课堂。  相似文献   

13.
在“新文科与外语学科建设”研讨会暨《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1 年编委会上,著名学者许钧、 王守仁、杨金才进行了主旨发言。许钧以自己主编的《翻译概论》为例,阐述了外语教学中的不变与变。王守仁阐释了他提出的“新外语”理念,强调不能满足于跨学科融合,而首先必须创新做强外语学科,融合传播与外语将是外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路径。杨金才以英语专业为例,阐述了他对新外语教育中“不变与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对于高中文理分科,高校教师与理论工作者大多主张不分,而高中教师、学生与家长们大多主张分。改革必须正视适龄人口与当今教育的现实。与解放初期相比,我国人口增长了2.3倍,大学招生人数却增长了35.7倍,招生规模的激增扩大了考生的入学机会。普通高中空前发展,学生之间的竞争加剧,负担也随之加重。文理分科问题由于与学生学业负担密切相关也备受关注。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对能适应“精英教育”的学生实施不分科教学,而对进入一般大学的大部分学生还得实施分科教学。  相似文献   

15.
高师美术教育应以培养合格美术师资和提高全民美育素质为目标,美教教改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学生美育素质及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教学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艺体专业大学英语结合艺体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开展研究两年来,课题组全体成员潜心研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充分体现艺体的专业特色,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更新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境,实地模拟教学,提高了艺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促进了大外老师的专业化成长。当然,课题组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的教育。从古至今,人们对它的研究也是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的,如:六艺的人文思想、六艺的教育意义和六艺的特点等等。对"六艺"的语源义进行探求,是以求从新的方面,即古代汉语角度对"六艺"进行研究。得出:"礼"、"乐"、"射"、"御"、"书"、"数"的语源义分别是"有规则"、"美,好"、"舍弃,远离"、"禁止"、"把……明显化,表现出来"、"把一个整体的东西细分"。  相似文献   

18.
随着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尤其是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应当承认,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的培养机制、文科类的专业背景限制、过高的择业期望以及自身择业能力的不足,是影响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改进培养机制,加强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指导,拓展其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意识,以拓宽文科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9.
台湾地区现行学制内的戏剧教学是依《艺术教育法》(1997),在《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1998)、《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纲要》(2003)中,正式纳入于国民教育“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之内;高级中学(含高职)则设于《普通高级中学艺术生活科课程纲要》(2008)“艺术生活”科内的“表演艺术”类课程中。这些法令确立了戏剧课程为新增的一门通识艺术教育。依表演艺术教学的法令规章与学理内涵的探讨可知,这种表演艺术的核心是在“表演学”(Acting)的学习。其教学以创作性戏剧、教育戏剧、教育剧场、儿童剧场、青少年剧场等方式实施,以避免表演艺术成为专业职业的训练导向之教学。在实施方面,建议对学校排课、师资、辅导员职责与奖励制度、课程系统化以及培养表演艺术高级人方面做考虑。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文科建设在我国高校全面展开,外语专业的创新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外语专业,是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新外语。新外语建设基于《国标》和《指南》,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指引,培养的是能够传播中国、沟通世界的新型人才。外语专业的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新文科建设理念,不断探索新时代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