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宣传中的逆反心理,也称逆向心理或反悖心理,是指在宣传过程中,受众对抗宣传的心理趋势,逆反心理对于宣传来说是相当不利的.  相似文献   

2.
报纸读者的逆反心理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消除,问题在于创造消除的条件。条件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报纸宣传本身。我们在报纸宣传上是怎样注意消除读者的逆反心理的呢?第一,不造假。“四人帮”控制新闻阵地,制造了大量假报道,是读者对报纸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假作真时真亦假”——  相似文献   

3.
报纸读者的逆反心理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消除,问题在于创造消除的条件。条件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报纸宣传本身。我们在报纸宣传上是怎样注意消除读者的逆反心理的呢?第一,不造假。“四人帮”控制新闻阵地,制造了大量假报道,是读者对报纸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假作真时真亦假”——在逆反心理状态下,而今报道明明是真实的,读者有时也会怀疑是假的;偶尔发生失实现象,他会说:“看,还在造假吧!”几年来,我们注意到了读者的这种心理状态,因而在报纸编辑工  相似文献   

4.
新闻受众逆反心理,是指新闻受众跟新闻本意相反的心理活动。新闻受众出现这种心理活动时,表现出与新闻对立的思想感情,也就是反感,出现对新闻明显不信任的态度,产生抵触情绪。新闻受众逆反心理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归纳出几种主要的,不妨分析如下:一、批驳心理。新闻受众接受新闻以后,认为新闻事实失实或是不准确,也可能认为新闻观点错误或是不准确,很快就产生与新闻对立的心理活动,出现不能接受的心态。新闻受众为了证明自己判断的正确,总是想办法找出批驳事实错误的材料,往往用其他事实对新闻进行反证,从而否定新闻事实,同时,用推理或自…  相似文献   

5.
逆反心理是指由于态度和情感方面的原因而产生的对某种或某类事物的盲目抗拒的心理。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指受众在接触媒体所传播的信息时抱着一种抵触的、反感的、甚至是从反面接受的心理态度。近几年来,受众逆反心理现象在传媒中屡屡出现,直接影响着传播效果,这应引起传媒的特别重视。受众逆反心理有评价逆反、情感逆反和行为逆反三种。  相似文献   

6.
博览     
逆反心理什么是宣传中的逆反心理?卢纯田在《逆反心理分析》一文中认为:读者对与其原有价值标准相抵牾的宣传,有时受思维定势的支配,会不加思索地发出抵制,这就是逆反心理。它所产生的定向的心理反射,总是随着传播者主观意图的贯彻而日益增强,宣传得越多越深入,抵制也不断强化,以致产生与传播者主观意图完全相反的效果。只有对宣传的正确的东西发出的抵制,才算是逆反心理。同样的心理,如果指向的是宣传中的错误东西,就不能叫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7.
博览     
逆反心理什么是宣传中的逆反心理?卢纯田在《逆反心理分析》一文中认为: 读者对与其原有价值标准相抵牾的宣传,有时受思维定势的支配,会不加思索地发出抵制,这就是逆反心理。它所产生的定向的心理反射,总是随着传播者主观意图的贯彻而日益增强,宣传得越多越深入,抵制也不断强化,以致产生与传播者主观意图完全相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报纸的功能是什么,简单地理解为宣传是不够的,它没有反映新闻工作的特点。报纸是通过不断传播新闻使读者受到教育,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读者接受什么,反对什么,是有选择的。读者中存在逆反心理是对缺乏针对性和主观意愿的宣传的一种惩罚。  相似文献   

9.
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受众心理之一种,指受传者在,心理上对某一事物产生的抵触情绪,在大众传播中,指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感情绪或抵触情绪^[1]。广告往往是要向消费者传播商品、服务信息或者一种观念,而这种信息和观念又常常是消费者不熟悉的。广告目标受众总是拿着盾牌面对广告的,尤其是在广告诉求与他们既有的观点冲突的时候,  相似文献   

10.
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其新闻价值常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受众是新闻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受众的信息取向,是新闻传播的关键所在。受众逆反心理的成因受众逆反心理是指新闻报道同受众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注①)。受众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来自传媒的因素、来自受众自身的因素这两个方面。首先,新闻报道失实、失真,会造成受众产生逆反心理。例如一些新闻单位为了宣传某位模范人物,常常把模范拔得太高、太全,他总是整天工作,家里人生了病也不回家,…  相似文献   

11.
谭金金 《今传媒》2013,(11):132-133
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信息并非无所不能,受众也不是被动、消极的接受者。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活动时,要认真揣摩受众心理,对受众需要的、感兴趣的信息进行报道。本文从以新闻写作中的细节描写为切入点,对受众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加以分析,阐述细节描写在消解受众逆反心理时起到的作用,有助于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并树立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2.
读对与其原有价值标准相抵牾的宣传,有时受思维定势的支配,会不加思索地发出抵制,这就是逆反心理。它所产生的定向的心理反射,总是随着传播主观意图的贯彻而日益增强,宣传得越多越深入,抵制也不断强化,以致产生与传播主观意图完全相反的效果。标题是新闻内容凝缩的宣传,其宣传是否适当,决定着读对新闻本体是否会产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3.
一条导语的好坏往往决定一篇消息的成败,新闻导语精采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新闻介绍的是新鲜事物,甚至可能是读者完全陌生的事物,或者是远离读者日常生活体验的事物。要使群众接受较为陌生的信息或观念时,可以先提出一些受众较熟悉、易于接受的话题,如同投出一张“名片”,从而在心理上沟通双方,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播者的观点或信息,这便是“名片效应”。“名片效应”在现代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中都已得到广泛的重视,反映在新闻写作中,西方新闻作品中很注意在导语中巧妙地“投递名片”,以吸引  相似文献   

14.
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矛盾产物,它作为一个新闻现象和心理现象,广泛而长久、渐进而深刻地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效果。它可使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值为零或负值,即产生零效果和负效果。作为传播者都在努力避免受众产生逆反心理,克服这两种效果的产生,但还是避而难免。原因何在?本文试从新闻传播学、心理学和信息学角度予以分析,并提出几点相应的对策。 受众逆反心理的概念、类型及特征 逆反心理属于态度范畴,是个体对外界态度的一种持相反方向的反应,是受众在接触、接受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产生与传播者…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与成才》1986年第2期发表卢纯田的题为《“逆反心理”分析》的文章指出:每个读者都有他们的情感、意志、信念和人生经验,都有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据以评判是非的价值标准。同读者的价值标准相抵牾的宣传,有时读者受思维定势的支配,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不加思索地发出抵制。这样,我们宣传得越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逆反心理。读者的逆反心理,是在新闻报道中,违反读者自尊心、自强心、自信心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反感情绪。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情感、意志和意识,都有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评判是非的价值标准。外界信息的传入,他们会自己做出抉择,表示赞同的,在心理活动上就产生了顺向效应。有的新闻,读者看了产生怀疑、厌烦、  相似文献   

17.
逆反心理是新闻传播中的常见心理.新闻报道播放或发表之后,人们对报道的主题、判断、结论,报道宣传的思想和报道的意图等等,产生怀疑、动摇甚至反对,态度消极、不满,这种受众内发的与传播者意愿相反的心理阻抗,就是受众的逆反心理.新闻批评常常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喜爱、支持与共鸣.但是,如果把握得不好,同样会引起受众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8.
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指受众由于受某种原有立场、思维定势的影响,而产生与传播者的传播意图相反的一种心理倾向.受众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传播内容或传播者的不满、怀疑、反感、抵触乃至否定、排斥,是一种对媒介信息做简单的感情的逆向思维和反向理解的心理意识,因而能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筑起一道抵御信息的心理防线,使媒介信息的含义扭曲、变形,使信息传播的力度减弱、转向,致使传播受阻甚至产生负效应.受众的逆反心理广泛而长久、渐进而深刻地影响着大众传播的效果.它可使受众对传播信息的接受值为零或负值,即产生零效果和负效果.对此,本文试从传播学、心理学角度予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王俊年 《新闻前哨》2003,(10):58-58
观众的年龄、职业、文化、习惯、爱好差异,不同的新闻内容和形式,会对观众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一种情况是,观众通过收看电视新闻提高认识,开阔眼界,激发感情,获得信息等,使新闻在心理上产生了顺向效应;另一种情况是收看了他们不感兴趣的新闻,甚至是很反感的新闻,在心理上产生了逆向效应。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和广大电视工作者的努力,我们的电视新闻  相似文献   

20.
传播学上的逆向效应指的是:一条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过分强调一个方面(比如正面),忽视其它方面(比如侧面或反面),而使受传者产生逆反心理.譬如,我国有一个电视机厂,为向消费者宣传其售后服务工作的热情周到,在报刊上宣扬说在一个月内为用户维修电视机近万次.这样的做法,不但起不到宣传推广作用,反而会使消费者望而怯步.对领导政绩的宣传,同样要适度.例如,宣传某镇兑现该镇拖欠教师工资款10万元.读者看后会怎样想?本来就不应拖欠教师的工资嘛.按月付给教师的劳动报酬,这是世界通理,也是我国《教师法》所规定的.如果诸位有兴趣的话,翻开一些领导的总结、汇报看看,年年成绩都是很大的,都比上一年有进步,若只看近两年的,前些年根本就没有成绩,但前些年的汇报材料上成绩也是巨大的.因此,笔者认为:不论宣传什么,都要注意适度.否则,会出现逆向效应,产生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