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4 毫秒
1.
本文以流行歌曲歌词中的英汉语码转换为语料,从语用学的顺应论和模因论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从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三种情况来分析该语码转换;第二部分分析该语码转化中存在的文化模因、语言模因和信息模因。  相似文献   

2.
文章试图从模因论的角度探索语码转换对文化传播和语言发展产生的影响。校园中的语码转换的实例可以归为三类:汉英语码转换、普通话-方言语码转换、网络语码转换。在分析这些实例的基础上。又提出语码转换也是一种模因;语码转换中存在着文化模因、语言模因和信息模因。研究语码转换中的模因现象会增加人们对词语语法功能转变的认识。并引起人们对语码转换对文化传播和语言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诠释文化传承性进化规律的语言模因论为理论指导,用实例说明语码转换是为了顺应文化语境、重述文化内涵以及对社会文化价值观进行评论。结论认为,语言模因论为语码转换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对我们研究多语接触下多语人如何选择和使用语言/语言变体以及所选择的语言/语言变体如何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都能做出全新的、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吴金林 《考试周刊》2012,(68):20-21
语码转换是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运用的语言策略,如今,在新闻标题中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本文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出发,揭示了新闻标题中语码转换的内在机制.经分析发现新闻标题中语码转换的使用是对物质、社交、心理世界和语言语境的顺应。  相似文献   

5.
语码转换作为一种语言发展的产物,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受到了众多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及心理学家的关注。本文从Verschueren提出的"语言顺应论"基础上,运用于国栋提出的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来分析了校园广告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得出校园广告中的语码转换是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心理动机的顺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借鉴网络语言和语码转换两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网络聊天自身的特点,从顺应论的角度对网络语言中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并辅以大量例证。经分析发现网络语言中语码转化的使用是对语言事实、社会文化习俗和心理动机的顺应。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英汉语码混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媒体和日常交际中,也受到了研究者们的普遍关注。文章以当今汉语中普遍出现的英汉语码混用现象为例,尝试从语用学视角分析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从语言顺应论看,英汉语码混用的产生是语境顺应和语言顺应的结果;而根据语言模因论,英汉语码混用模因的时尚性、实用性和委婉性又是其得以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网络聊天由于自身的一些特点,往往比面对面的交谈更倾向于使用语码转换。网络聊天室中实时聊天语料的分析结果可以将语码转换区分为句内语码转换和句间语码转化两种不同形式。语码转换有其使用的社会动因和心理动因,从顺应论的角度来看,语码转化的使用是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顺应。  相似文献   

9.
雷聪  林俐 《沧州师专学报》2007,23(1):111-112
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即是语言的选择过程,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会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语码.拟从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的语码转换出发,探讨它们在顺应理论中的价值,在阐述选择与顺应等基础上分析顺应理论对外语教学中教师语码转换的解释力和对大学英语教学实战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中一种常见的现象。网络语言作为一种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而兴起的独具特色的语言现象,其中存在着大量的语码转换现象。通过回顾语码转换的定义和对网络语言的简介,浅析了网络语言中常见语码转换的结构类型,并从顺应论的角度解释了网络语言语码转换是交际者选择的产物,是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顺应。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化的扩展和社会的不断开放,语码转换成为流行的社会现象,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次和领域.不同类型的语码转换有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和作用.通过数据统计,运用明示一推理模式和身份认同理论,对《北京遇上西雅图》电影中的中英语码转换进行分析,从而探究语码转换的使用动机,得出人们的交际意图决定了语言形式的选择,语码转换是身份的体现,有助于交际意图的实现;建议人们恰当地使用语言,保护和尊重汉语.  相似文献   

12.
董保华 《培训与研究》2007,24(5):102-103,106
语言迁移因其本身的复杂性,目前还存在诸多研究症结。认为二语习得过程是已有知识模因(包括母语知识)与二语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语言模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指出,语言迁移研究的症结可以在模因论的框架下得到圆满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模因论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新理论,为商业广告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文章从模因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强势模因与成功广告模因的特点,探讨了语言模因论对商业广告翻译的指导作用及其英译策略,立足目标语文化,把握文化差异;结合基因型模因,采取直接套用;考虑表现型模因,选择创新改动;基于舍音取意,进行原创翻译。  相似文献   

14.
教师语码转换的顺应论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用学家Verschueren在其新著《语用学的理解》中提出了语言运用基于“选择—顺应”的理论。文章正是基于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对教师语码转换现象做出解释,旨在阐明教师语码转换是对语言现实、教师角色、学生情况、教师心理现实和外语课堂教学特殊性所做的顺应。  相似文献   

15.
网络语码转换既包括语码话语模因,又包含程式性语言模因,是一个动态的模因系统。这个规约化基于顺应的模因系统作为交际策略方式,具有语境化、策略性、顺应性、可偏离性的特征。它反映了网络语境下的社交文化特征,又体现了人类的认知过程与特点。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对模因理论的国内外发展概况进行了梳理,并对国内运用模因理论进行语言实践研究进行了分类和总结,既肯定了其优点,也指出其不足。文章认为:建立完善系统的语言模因理论,并用其解释语言进化和演变的规律,这是当前语言模因研究的趋势与重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考查五位教授在课堂上的语码转换,并利用帕普拉的语言接触理论来解释语言学习高级阶段的课堂语码转换现象。结果表明语码转换在这一阶段的课堂教学中仍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应根据学生水平,课程设置等因素适时适量使用语码转换。  相似文献   

18.
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的常见现象受到来自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法学和会话分析等不同领域学者的普遍关注,具有很高的语言学研究价值。文章基于Verschueren的顺应论,拟从顺应广告的语言现实、顺应广告受众社会的社会规约和顺应商家的心理动机三个方面,对杂志广告中的汉英语码转换作为交际策略的语用功能进行尝试性研究,希望对语码转换的研究及其在广告领域的应用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