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杭州西湖是中国古代著名城市公共园林,简述西湖随着杭州城市发展,从城郊风景游览地到城市公共园林的发展过程。考虑地域自然人文历史背景,综合文献记载和地图资料,还原近代以来杭州西湖的三次"公园化"历史进程,即民国时期的湖城融合,1949年以后的人民公园化改造和21世纪初的公园城市建设。讨论了时代思想对公园内容和样貌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表达出的文化倾向。探索当代"公"园的根本属性,思考公园城市建设的历史语境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建设公园城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指示,而推动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则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关键发力点.其生态价值转化的根本逻辑是通过科学合理配置生态资源、社会资本等发展要素,促进生态价值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价值体系的耦合发展,形成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位一体的复合效益,从而满足人民的多层次需求、构建高质量发...  相似文献   

3.
公园城市契合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遵循人民至上的价值引领,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结合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结果,研究发现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中存在理念宣传不足、市民参与度低、城市公园管理不畅、社会力量整合困难等现实困境,借鉴地方依恋理论阐释城市公园建设中空间感知基点改变、地方记忆破坏、人口流动频繁易诱发市民地方依恋弱化,进而导致市民参与缺乏内源驱力。对此,建议在公园城市建设中高度重视市民群体地方依恋情结的保护与深化,通过在城市层面更新城市发展理念、完善顶层设计,在公园层面多措并举优化城市公园体系,在市民层面培育地方性知识、塑造绿色生活方式,构建关键要素协同共融的“三位一体”公园城市建设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4.
2018年2月,习近平在视察成都天府新区时提及公园城市理念,进而成为学界、业界讨论的热点。实际上这一提法在10余年前就已出现,相关思想的形成与融汇则可追溯本土古代传统、近代西方理念影响,以及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理念与实践。试图从本源和源流的视角探讨公园城市理念,包括:古代"自然山水园中城,人工山水城中园"的发展;近代西方田园城市理论影响下"城市农村化,农村城市化"的倡导;大地园林化运动中"把城市建设成一个美丽的大花园"的愿景;城市大园林建设下"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构想;山水城市探索中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的思想;公园城市理念发展中"文化中孕育着自然,自然中蕴含着文化"的内涵,从而在公园即城市,城市即公园的当前认知中更完整地理解公园城市理念,并以期有助于当下建设实践的引导。  相似文献   

5.
资源枯竭型城市普遍面临转型的问题,国家矿山公园是其转型的重要途径,对城市更新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11个位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国家矿山公园进行对比归纳分析,从经济、生态和文化3个维度建构国家矿山公园促进城市转型的动力,揭示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意义与价值。研究发现,国家矿山公园以助推城市经济增长、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形成先进文化这3种形式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能够为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助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下国内风景园林和城市规划领域高光聚焦公园城市,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启动了公园城市建设。城市是一个构成复杂的巨系统。引入系统论的方法,对当前公园城市的建设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再思考,为公园城市的建设实践提供参考。提出当前的公园城市建设不仅是对工业文明城市的升级与发展,也是系统的、复杂的、缜密的城市建设策略体系;这是一个长期持续、没有完型的动态过程;决定山水城市建设成败的关键要素不仅在于生态环境,更在于人;不同城市之间存在相同的建设目标,却没有、也不需要统一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贵州不仅是我国的"山地公园",也是少数民族集结地。当地少数民族与独特的自然生态相处时,孕育出内涵丰富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基于此,本文分析贵州省内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文化,研究其法治理念以及当代价值,不仅能从中汲取对当下发展有益的经验,也能丰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8.
龙彬  李静  王昊 《中国名城》2022,(3):60-65
公园城市是对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空间建设的全新阐释,对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稳定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公园城市营建的重要对象,城市野境以其独特的生态文化价值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着重要支持.基于文献分析,研究从公园城市视角出发对城市野境进行价值转译,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得出城市野境营建的3条路径,即搭建多...  相似文献   

9.
建设国家矿山公园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特色旅游和矿山生态修复与生命延续的重要途径,中国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管理工作目前正处于整合调整的重要阶段。以2005—2017年审批公布的4批次88处国家矿山公园为研究对象,从不同批次、类型与地区多维度对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现状进行调查统计,把握发展历程与建设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从总体空间分布特征、空间结构类型、空间构成要素等层面对国家矿山公园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构特征与规律,以期为国家矿山公园规划建设与整合调整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绿色”作为现代城市主题,将“城市种进大自然”成为由城市建设不当导致生态问题的核心解决策略。依据设计实践和相关案例分析,可提出:(1)海绵城市的核心治理理念和目前建筑能耗相关概念结合,以“削峰填谷”解决环境、城市内涝问题。(2)城市公园设计必须从生态的丰富内涵出发,尊重城市地格,同时注意整个城市的公园联络性,形成城市空间内的自然轴线.。(3)垂直绿化不仅是单一的绿色外观建筑设计形式,还需要和建筑功能空间、理念结合,让自然这个元素由外向内渗透到建筑内部、人居环境、人们健康饮食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甚至是思想观念,从建筑外观或者城市形象来增添城市与自然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街区化更新可使单位大院重新纳入城市系统,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管理模式的必要选择。首先在界定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明确了单位大院街区化更新的定义,及其产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效应;其次通过案例分析,从个体到整体地总结出目前我国街区化更新面临的主要技术困境;最后据此从更新参与主体、实施类型、技术要点与评价指标以及实施流程四方面探讨并构建街区化更新技术体系,以期为单位大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措施,并指出指标完善和流程优化是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2.
制度改革反映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在城市建设事务中的角色与作用,继而影响城市规划技术与政策的制定。基于对国家制度改革进程的特征研究,分析了我国制度改革下的城市规划适应逻辑,认为国家制度差异下的中西方城市规划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性。为适应"十九大"后新构建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我国城市规划只有具备发展观、合作观与制度观,才能扮演好城乡建设中的公共服务与公共政策职能,高效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  相似文献   

13.
论绿色城市     
绿色城市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其核心理念是健康宜居。基于时间顺序,阐述了绿色城市概念的演化。国外十大绿色城市的“绿色”特征,可为中国建设发展绿色城市提供借鉴。结合绿色城市设计导则,介绍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绿色空间置于城市开发和更新的中心地位是绿色城市哲学的国际准则。绿色城市建设与城市艺术设计相结合可以彰显城市个性。基于防疫抗疫的绿色城市设计让城市更加健康和安全,成为人类的理想家园,其主要内容包括:优化城市公共绿地空间;在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时加强建筑采光通风设计,构建健康社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深圳、厦门、贵阳为例,分析绿色城市建设的中国优秀案例,总结各个城市在强势推进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取得的经验。最后,对建设富有竞争力的绿色城市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城市的主题公园化和主题公园的城市化,在此基础上探讨当代主题公园与城市发展是如何融合共生的。结论如下:(1)主题公园的行业创新及其对"主题环境"的空间使用原理探索,激发了当代城市空间的主题公园化进程。(2)主题公园发展与城市发展的融合共生,能够破局当前中国主题公园行业普遍存在的"一年兴,二年盛,三年衰,四年败"短生命周期现象。(3)常州中华恐龙园的主题塑造及其"馆-园-城-基地"渐进成长模式具有案例启示意义。(4)主题公园行业仍然是朝阳产业,不应被视为洪水猛兽。  相似文献   

15.
傅凡  靳涛  李红 《中国名城》2020,(3):32-35
公园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生态、经济、社会价值。如何使公园更广泛地满足公共需求,让更多的城市居民享受公园所带来的价值,是公园城市成败的关键。只有最大限度地实现环境公平,使作为公共产品的公园在市域分布上达到最大可能的均好性,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园城市。  相似文献   

16.
李佳 《中国名城》2020,(3):69-73
分析介绍生态敏感性评价技术在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分区规划当中遇到的问题。从风景美学角度与风景区利用角度,将基于纯自然要素的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与景源价值、土地利用、居民社会、道路交通分布等非自然要素相叠加,重新构建评价模型体系。并通过其在河南林虑山风景区规划的实际应用,对保育分区进行二次校核,同时将生态敏感性评估结果与地块建设控制进行对接,为游览设施规划、基础工程规划、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等开发建设的实际决策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