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树荫”,还是“树阴”?问及这一问题,巩怕人们十之八九要回答:是“树荫”。据统计,1998年以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两大报纸较多使用“树荫”,而较少使用“树阴”。  相似文献   

2.
无谓的同义重复是一种很讨厌的语病。经常遇到的是“报刊杂志”这种说法。例如,《人民日报》1981年11月6日第4版和第8版出现过3次,《光明日报》1981年12月2日第2版有篇文章,其标题是“订阅报刊杂志的苦恼”。此外,也有说“书刊杂志”(本刊1981年第3期第48页)和“杂志刊物”(《人民日报》1982年1  相似文献   

3.
《新闻战线》第七期发表的王政同志的文章《随笔不可随便》,提出了写新闻性的随笔事实要真实,写作态度要严肃,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作者所指责的《请看看左邻右舍》一文(见人民日报2月13日3版),并非“随便”之作,更非“主观臆测”,“做出错误的结论”。作为这篇随笔的编者,我有责任提出看法,同王政同志商榷。人民日报创办《市场随笔》专栏有两年多了,从编辑思想来说,报道内容和议论之词力求实事求是。应当说,《市场随笔》受到广泛  相似文献   

4.
《新闻三昧》编辑部:本刊2002年第10期里面,有多篇文章的标题使用了引号。如第9页《“树荫”,还是“树阴”?》一文。文章里就“荫”与“阴”在正确的使用上,进行了甄别。由此而想,原来的标题,若改为《树“荫”,还是树“阴”?》才更符合文章的中心题义。还有第31页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1997,(12)
“安全的较量”析文/云水《人民日报》1997年4月14日第11版有一篇报道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大力查处重大责任事故案件的述评文章,题目是《安全的较量》。乍一看,似无不妥,细分析,则不然矣!“较量”一词,《四角号码词典》的解释是“比较高低强弱”;《现代汉...  相似文献   

6.
一月五日和七日的光明日报上,先后发表了同一题材的两篇关于无人驾驶飞机的知识小品文。一篇是经甫写的《无人驾驶飞机》,这是一篇纯客观的资料性文章。文章的作者,从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的用途——“给军事部门使用”开始,到这种飞机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7.
一在一幅漫画中,一些报纸上的栏目被画成饭店里的“风味菜”。琳琅满目的“菜牌”上,有文汇报的《瞭望角》、解放军报的《鸡毛信》、羊城晚报的《新闻漫画》、光明日报的《茗边老话》,人民日报的《今日谈》也在其中。“菜牌”下,“顾客”引颈而望,兴味盎然。风味,本来是指美好的口味,引申为事物所具有的特殊色彩或趣味。把一些有特色的报纸栏目喻为“风味菜”,不失为一个生动形象的概括。《今日谈》入“风味菜”之列,是漫画作者,也是广大读者对我们办的这个栏目的鼓励。把《今日谈》办出“风味”来,这也是我们的初衷。二《今日谈》首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是一九八○年一月二日,到现在已经办了五年十个月,共发表文章一千四百五十多篇,最多的一年发表了三百零八篇,最少的一年发表一百七十八篇,平均一年发表二  相似文献   

8.
《中国记者》首次举办的1989—1990年新闻论文有奖征文活动,受到新闻界的支持和重视。1990年11月3日,征文评奖揭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河北日报》等报第二天都刊登了新华社为此播发的消息,《新闻出版报》稍后也做了报道。首都有的新闻单位领导同志说,“这是一件好事”,“一件大有意义的事”。这对本刊和各地积极参加征文活动的同行们都是一种鼓励。这次征文活动历时一年(1989年7月1日——1990年8月30日),收到应征论文200余篇。从最后评出的九篇获奖论文的作者看,在中央、省、地三级新  相似文献   

9.
“词”和“词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有些同志把二者混为一谈。例如: “‘修养’一词在十多年前被作为批判的靶子后,从此销声匿迹。不但报章书刊不敢提及,甚至有些词典也把‘修养’一词一笔删去。好象我们的祖先压根儿没有创造过这一词汇似的。”(《文汇报》1979年 8月20日第4版) “从一个词汇联想到其他”。(《光明日报》1979年11月15日第4版) 上面两例中的“词汇”都用错了,换为“词”才对。这儿有必要弄清一下“词”和“词汇”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在1998年春天,我将自己彻底还原成了一个读者,一个在报摊上掏钱买《中国青年报》,也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羊城晚报》的读者,一个看到了好文章就想与人分享的读者。我很少将《中国青年报》的报道看得如此仔细,基本上有关“两会”的每篇报道都读,  相似文献   

11.
丁建庭 《青年记者》2016,(16):52-53
去年8月21日,一则《人民日报首发地方党报评论员文章纵论改革“问题导向”》的帖子传遍互联网.前一天的《南方日报》评论员文章《改革要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被《人民日报》转载,被媒体观察人士敏锐发现,并被记录为党报评论近23年来的“又一个第一次”.实际上,这只是去年《人民日报》转载《南方日报》7篇评论中的一篇.除了《人民日报》,新华网和新华社客户端还全文转载了《南方日报》50多篇评论,并13次发消息推介《南方日报》重要评论.如此高频率的转载引起了舆论热议,极大增强了《南方日报》评论的“二次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13.
1978年5月11目,《光明日报》头版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一文。当日,新华社转发。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 胡福明的文章 1978年5月.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在为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文章的发表而心事重重。  相似文献   

14.
党报历来是“两会”报道的中坚力量,也是读者获取“两会”讯息的重要来源。据新华社新闻研究所2004年对北京市民所作的“两会”报道系列调查结果,在11家全国主要报纸中,《人民日报》是受众依赖最多的获取信息的报纸,原因是“《人民日报》的权威、丰富一直是其优势所在,特别是在‘两会’这种政治性、政策性极强的报道中,优势更加明显”。①2005年3月14日“两会”结束后,笔者选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4家中央级党报和《解放日报》、《深圳特区报》、《广州日报》3家地方党报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归纳出…  相似文献   

15.
本人采写的《县委书记被晾之后》,在1997年5月31日《大众日报》二版见报后,先后被《光明日报》主办的《文摘报》、《文汇报》等全文转载;《人民日报·华东版》等多家报纸,分别发表了以此文为话题的评论、杂文等。这篇稿子是在一个偶然机  相似文献   

16.
“最近”何其多!许多同志曾经对此提出批评,但是收效甚微。何以如此?说归说,做归做,是重要原因之一。谓予不信,请看人民日报今年4月27日第一版。这一版的《今日谈》专栏里,有一篇《“最近”何其多》的文章,批评人民日报第一版时效观念差,呼吁“少让读者见到不可捉摸的‘最近’二字”。说得有理。  相似文献   

17.
《新闻前哨》2003,(6):47-47
朱国良在《新闻实践》杂志2003年第4期上撰文说,近年来,许多报纸的新闻版、专版出现一种政治性较强的杂文。如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光明日报的《光明论坛》、工人日报的《每周论坛》,中国青年报的《求实篇》以及浙江日报的《钱塘论坛》等。其中不少文章都体现了“杂交化”特色,被人们冠之以“杂文式政论”,读者反映较好,称之为读读有“杂”味,想想有回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1.内容上,紧跟当前形势,贴近人民生活。2.作者大多来自群众,问题的提出及剖析,多与群众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文章少有官气,议论少霸气。3.写作上风格多样,实践了文无定法的古训。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第十五版的一组专题报道引起不小反响。专题包括《向“有色广告”宣战》(通讯)、《从“民不举,官不办”说起》(言论)、《“有色广告”毒害社会》等文章。发表后,人民网、中国金融界网等多家媒体转载,CCTV-3的《文化访谈》栏目也打电话来详细了解情况。人民日报总编辑张研农批示:“这是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的好事例。”《向“有色广告”宣战》这一独家新闻能够“出炉”,源于人民日报总编辑张研农转来的一封普普通通的读者来信。这封来信,是一名叫“童衡”的读者所写。信的标题触目惊心:《愈来…  相似文献   

19.
我采写的《清廉“财神”》这篇通讯,被评为陕西省1989年好新闻通讯一等奖。事后,我扪心自问:这篇通讯究竟算不算成功?从中应汲取些什么经验教训呢? 《清廉“财神”——建行安康扶贫受到交口称赞》,发表在1989年2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陕西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先后转载,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国家建设银行专门打电话给人民日报表示感谢:事过半年之后,习仲勋、马文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一年六月十九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大家都来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要求“正确地使用语言”,做到“既要讲文明,又要讲规范”,指出决不能“听任语言混乱的现象存在而不予纠正”。这是值得高兴的。这篇社论,观点明确,语言健康,但有三处败笔。其一:“毛泽东同志当时写的一篇著名文章《反对党八股》,把‘语言无味,象个瘪三’列为罪状之一,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并且号召全党同志用很大的气力学习语言。”这句话,主谓失调。在语义上,主语应当是“毛泽东同志”,可是在结构上,主语却是“文章《反对党八股》”,即:“文章《反对党八股》把……列为……”;“文章《反对党八股》进行……批评”;“文章《反对党八股》号召……”。用“文章《反对党八股》”作“列为”、“进行”和“号召”等动词谓语的主语,这在语义或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在结构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毛泽东同志当时写的一篇著名文章《反对党八股》”这一词组中之“的”字用得不当。用了这个“的”字,“毛泽东同志当时写”这一主谓词组便成了“文章《反对党八股》”的修饰语,修饰语中的“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