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技术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技成就,它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网络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诸如学习方式、教育方式、工作方式、休闲娱乐方式、家庭教育方式等。在我国,网民人数与日俱增,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站上万家,上网人数达到1.37亿,其中18岁以下青少年网民达到17.2%,约有2300万之众,  相似文献   

2.
正根据comScore的统计数据显示,社交网络当前是全球最流行的网络。2011年10月份,全球约有12亿用户访问了社交网站,占据了全球网民总数的82%。最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网民平均在互联网上花费5分钟,就有近1分钟花费在了社交网络当中。社交网络已成为人们彼此之间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论坛、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  相似文献   

3.
2014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近半的中国人生活在互联网上。目前,中国的网民超过6亿,手机用户接近13亿,智能手机上网用户突破5个亿,微博热议时事、表达观点、互动社交成为众多网民生活常态。政务微博的蓬勃发展则助推政府主动公开信息,创新政务服务。2014年11月22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发生6.3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第一时间发出问询"四川康定有震感么"并随后发出地震通报。新媒体平台的政务发布打  相似文献   

4.
根据一项预测,到2007年中文将可能超越英文成为全球因特网上使用最广的语言文字。据金融时报引述联合国的一项因特网研讨会报告说,目前全球4.6亿网民当中,仍以英语背景的使用者稍占多数。这种情形虽然反映了因特网是由美国起源并得到发展的事实,但随着  相似文献   

5.
一、调查分析 据网上调查统计: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青少年网民数达到1.67亿。与2007年相比,中国城乡青少年网民占比的差距下降了2.2个百分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青少年网民占比的差距也进一步缩小,中西部青少年网民增长迅速,增速分别达到了89.5%和73.1%,2008年共有3590.1万中西部青少年成为新增网民。  相似文献   

6.
业界普遍认为,中国互联网也已进入web2.0时代.在web2.0时代,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与优势呢?根据前项调查,中国2.1亿网民中,有73.6%的人半年内在网上看过新闻,网络新闻的受众群体已有1.5亿.新闻网站吸引了大量网民,有1/5的网民上网的第一落脚点即是看新闻.中国网络新闻的发展不逊于互联网普及率高的国家.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是最积极、最有生气的群体,其思想品德形成、心理发展都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他们愿意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对高科技电子游艺、互联网络,更愿意去接触、学习。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网民约有2000万人,其中青少年占74%。而互联网上大约50%的无益信息和不健康内容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侵害。  相似文献   

8.
杨伟庆 《大学生》2012,(Z3):25-26
中国有网民5亿,差不多占全球网民的1/4,过去10年中国互联网网民的增长差不多有1倍,到2011年,网民的覆盖率从4.6%左右上升到40.2%。艾瑞长期研究互联网经济,我们定义的互联网公司的营业收入在过去8年差不多涨了50倍。2006年,网络经济是GDP平均增速的  相似文献   

9.
数字     
我国远程教育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据了解,2003年全球网络教育市场高达230亿美元;网上调查;截至年初,全国网民有9400万,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总数的16.4%。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阅读》2010,(8):5-5
孩子成长的话题成为最近媒体报道的重点。据最近一期《新民周刊》报道,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具有明显的低龄化特征,CNNIC报告显示,到2009年6月30日,中国3.38亿网民中有33%是10至19岁的青少年;半年时间内,国内10岁以下网民增长率达到150%,未来5年内,14岁以下网民数量将保持50%的增长,从2000万增长至超过1亿。但长期以来,几乎没有专门针对儿童的网络服务,有超过1亿的青少年面对的是一个针对成人设计的网络世界。  相似文献   

11.
网络以及网络文化的出现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尤其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影响更是巨大。有数据显示,在目前我国的5600万网民中,青少年学生网民占了85%,已经成为网络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值得关注的是,青少年网民还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着。另据调查,在校的中小学生中,55.5%有过上网经历,有40%的中小学生把上网作为自己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其中20%的中小学生常在营业性网吧上网。  相似文献   

12.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它带来的便捷、高效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它的负面影响。目前全球2亿多网民中,约有1140万人患有某种形式的网络心理障碍,约占网民人数的6%左右。这部分人在网上的冲浪体验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对网络的心理依赖,随着每次上网时间的不断延长,这种依赖越来越强烈。这种不自主的强迫性现象已被称为“网络成瘾综合症”。“网络成瘾综合症”的主要表现,就是因为过分依赖网络,而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其最明显的症状有:在网络上工作时间失控,长时间使用网络以获得心理满足;为了达到自我满足,不惜增加网上停留时间,试图减…  相似文献   

13.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它带来的便捷、高效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它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网络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娱乐沟通交流平台;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无和信息量的庞大复杂令许多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科学家一组最新统计数字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目前全球2亿多网民中,约有1140万人患有某种形式的网络心理障碍,约占网民人数的6%左右。这部分人在网上的冲浪体验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对网络的心理依赖,随着每次上网时间的不断延长,这种依赖越来越强烈。这种不自主的强迫性现象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网络成瘾症”。  相似文献   

14.
据世界权威互联网调查机构Nielsen/NetRatings公司2002年4月调查,中国有5660万人可以在家中上网,实际可能超过此数字,居全球第二和亚洲第一位。另据中国信息产业部的资料显示,中国互联想网订户每月增长5%-6%位居全球增长势头最迅猛的国家和地区之列。以这样的增长速度,五年以内,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便可达到25%,也就是3亿2千5百万人。在众多的网民中,学生又超过半数,  相似文献   

15.
根据联合国的一项预测,再过5年,中文将超越英文成为全球互联网使用最广的一种语言.联合国的一项最新互联网报告说,目前全球4亿6000多万人的互联网使用者当中,使用英语的网民占绝大多数,这种情形虽然反映了互联网系统是由美国起源并得到发展的事实,但随着互联网的日渐普及,这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网络时代瞬息万变,信息传播已经进入到了微传播时代,微博正以其不可思议的速度大范围蔓延,并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占21.3%,且这一人群中网民占比基本饱和。报告还显示,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较2012年底增长7.2%。网民中微博使用率达到了56.0%,目前微博已经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1]可见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沟通必不可少的新型沟通方式,这给网络化语文教育带来了新机遇。在新媒体时代,将微博引入大学语文教学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5.13亿,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给谣言滋生提供了土壤,对网民而言,受各种各样的心理和利益因素等驱动,来自网民的谣言数量剧增,谣言种类也丰富多样,网络环境下的谣言传播有其自身的特点,把握网络谣言传播规律,防范谣言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需要政府、传统媒体、新媒体、网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多项调查显示,美国网民愿意花钱订阅的内容是广泛的,其中最具市场潜力的3种内容是商业、娱乐和个人与约会信息。消费者花在这三项信息内容服务上的开支占他们购买网上内容总开支的59%。目前在美国收费网站排名上居前的也是提供这三类内容的网站。排名前5位的收费网站依次是:现实网站、华尔街日报网站、鹊桥网站、雅虎网站和消费者报告网站。目前,美国大约有1700多家网站对网民浏览它们的所有或部分内容进行收费,收费的主要方式是订阅。2001年网站对订阅者收取的年平均订费为49·69美元。订阅费占去年整个网络内容收费…  相似文献   

19.
正法新社报道,根据"互联网实时统计"(Internet Live Stats),全球互联网网站数量已超过10.6亿,并且这个数字目前还在不断增加。同时,互联网网民的数量也将突破30亿大关。据报道,2014年是互联网诞生第25周年。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军方就有将计算机链接到同一网络中的想法,并在1969年推出了因特网的前身阿  相似文献   

20.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学解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网络流行语”构成方式基本有三类:语音谐音型、符号象形型、英汉简略型。“网络流行语”的变异和流行,是网民们社会互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展示着一种“为快乐而生活”的主张,成为网民表达自我,叛逆性和现代性的直接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