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敏 《出版参考》2005,(29):35-36
(1992年)8月2日,我的比赛是下午3点. 所有12个参加决赛的运动员都在一起做准备活动,谁都没心情聊天,大家见面点点头,连说一声"Hi"都觉得多余,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对手们的训练.  相似文献   

2.
1999年5月29日至6月5日,我馆积极响应省文化厅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号召,成功地举办了一次"服务宣传周"活动.这次活动虽仅仅历时七天,却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效.惊喜之余,这次服务宣传周也引发我想到了许多问题.下面就把我的几点想法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3.
这些年做报道、写评论,我没少对北京市出台的政策、办理的案件提出质疑和批评.个人博客上的文章,批得就更"狠"一点.如果有一天我犯点事儿"进去"了,对有没有"那事儿"只字不提,却只说自己是"因言获罪"--有关部门抓我是为报复我批评他们,您会不会觉得我这人特矫情?  相似文献   

4.
钱爱民 《今传媒》2007,(11):62-62
近年来,我写了不少新闻人物和人物新闻.比如:《在小平同志家做厨师》《名扬海内外的张氏剪纸世家》《他是一点点火花--记中国火花大王季之光》《木偶奇女--记著名木偶表演艺术家许虹》《朱蔚彤和"相纸驱墨画"》《"活鸭子"刘宗流》《节目与听众同在--记全国城市电台十佳节目主持人朱宁》《广电大厦的"基石"--记全国广播电视技术能手张隶军》《给〈绿杨城郭〉添新"绿"--访江苏广电"十大名专栏"主持人石翔》等.这些稿件除被我供职的《扬州广播电视报》采用外,有的还见诸于中央、省内外的一些报刊,并有稿件获全国城市、省政府人物专访和通讯类一、二、三等奖.大概是写的"人物"常能产生点"效应",便有友人戏说我是"吃'人物'饭的",并与我共同探讨怎样把"新闻人物"和"人物新闻"写得好些,再好些.  相似文献   

5.
我的名字叫"李鬼",虽然也是假氏家族中的一员,但我可不象假烟、假酒、假药、假币那样精于包装藏头缩尾,更不象电视片《水浒》中的假李逵那样被真李逵砍了脑壳.我的外表"朴实无华",看上去与"真李逵"一般无二.  相似文献   

6.
一部作品的孕育、诞生,总是包含着一系列偶然的机缘.一旦胚胎形成,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想"挡"也"挡"不住.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一直在思考,如果用报告文学的手段来表现这场灾难,能否写出与<唐山大地震>不同的作品来?哪怕是一点点新意,取材或立意、切入点等等.重复必然难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因为媒体铺天盖地的"轰炸"已经让人们经受过了足够的感官刺激.  相似文献   

7.
事件回溯与群氓的理论基石 2009年7月16日上午10点59分,是一个见证"奇迹"的时刻.在百度"魔兽世界"帖吧里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帖子,它只有标题:<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点开却没有内容,可算是一个公认的"水帖".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水帖",竟然在短短一天之内创造了710万的点击量和30万的回帖数,成了中文网络上一个匪夷所思的"奇迹". 帖子在短短五六个小时被390617名网友浏览,并已有17028名网友跟帖回复.一名自称是"贾君鹏"的网友在跟帖中回复称, "我今天不回去吃饭,我现在在网吧吃饭呢.你帮我给妈妈说一下."不过该名自称是"贾君鹏"的网友却很快被其他网友戳穿,发现该ID的注册时间为7月16日11点,比发帖时间晚一个小时,"肯定是恶搞的".其他跟帖的网友说.  相似文献   

8.
10月24日傍晚6点05分我国研制的"嫦娥一号"卫星终于起飞,并发射成功.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同时进行直播.卫星发射是很成功,电视转播也很成功,这是十七大后又一重大、重要新闻.当日进行客观报道为第一,但围绕"嫦娥"奔月如何做好此篇文章是大有讲究的,需要策划,需要认真构思与布局.  相似文献   

9.
1985年是中央戏剧学院建院35周年,也是国立剧专50周年校庆."小疯子"朱家训拜见了自己的老师曹禺,也会见了同班同学叶子和"大疯子"凌子风.盈盈水,师生情,风风雨雨、坎坎坎坷坷50年,别时难舍相见更欢,酸甜相间更有味.朱家训走到曹禺老师身边问:"万先生,你还记得我否?"曹禺先生一愣,望了朱家训一会儿,笑着说:"你不就是第一届那个最小、最顽皮的学生小疯子朱家训吗?"此时,凌子风走来,曹禺对着他说:"您,我就不说了,著名的大导演."凌子风忙说:"哪里,哪里,您永远是我的先生,我也永远是您的学生.孙猴再闹也离不开您的手心啊."曹禺十分激动,拉着叶子、朱家训、凌子风等第一届学生说"留个影吧,50年啦,不易啊!"  相似文献   

10.
被一再挽留"超期服役"后,我于九十年代初的一个冬月,从原黔阳县档案局退休.人虽退休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仍为档案事业献点余热.如应单位要求,我继续写过一些文章送档案刊物发表.  相似文献   

11.
三无"贼"     
时下热映的<天下无贼>我也看了,说真的,很多情节看过也就淡忘了,倒是傻根的质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能是出于职业敏感吧,我一下子想到了我们的读者.在很多时候,我们的读者不也是这样质朴可爱吗?媒体,在他们心目中,总有一种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说明一个问题时,他们常爱用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报上说的".那一刻我想到我们的读者就是傻根(没有丝毫贬损读者的意思).傻根的质朴几近于"傻","傻"得让人感动,以至于连有"职业道德"的贼都被他感化了,舍身相护,圆了他一个"天下无贼"的梦.  相似文献   

12.
1987年7月7日,我就"南京事件"会见记者,并公开了战场记录.此事一方面得到了全国赞同,另一方面也招致猛烈的非难和攻击.我收到大量的非难电话及信件(约70封).非难攻击者都是匿名的,无论如何查询都是冒名的人,写信人用的也是假名字.我公开了住所姓名,在电视上露面,但为什么这些人却隐姓埋名呢?还有,那些自称为"赤报队"、"爱国青年联合会"的人对我的恐吓更甚于其他人.  相似文献   

13.
周六早上醒过来,没有急着起床,随手翻阅了手边的一期<新华文摘>,果然有收获,主要是哲学专栏的有关中国哲学的文章吸住了我.准确的栏头是"中国哲学的话语体系与未来走向笔谈".作者有陈来、刘笑敢、颜炳罡等.陈来、刘笑敢既是我的北大系友,更是当今中国哲学史学界的大家.他们的观点自然要引起我格外的注意了.陈来认可古人作学问的主张:"心知其意"、"述其大意"、"发明其意",同时也谈到了这一过程如今受到了新哲学话语的制约.刘笑敢则力求"采众美而酿新说".他尤其提出了关于中国哲学的两重身份、两种功能及两种角色.关于两重身份,一是"现代学科",二是"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4.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如何抓好"形象工程"的建设,我以为要注意以下五点: 一、要抓好"形象工程"建设,必须抓好职工教育.  相似文献   

15.
"谁进球都行,只要别误了我的火车."瑞士和乌克兰的比赛僵持到85分钟,我实在忍不住了,脱口而出的这句牢骚马上引起看台上中国记者的共鸣.如果比赛不能在23点正常结束,我们就只能坐凌晨2点的火车,4点才能回到法兰克福驻地.一场淘汰赛里最垃圾的比赛几乎耗掉了我们整夜时间,想到昨天熬夜写稿,明天还要去多特蒙德,我决定提前退场.  相似文献   

16.
我以为,中国特色的出版业改革就是四个字:"管住"与"搞活".管住不等于管死,搞活不等于搞乱.但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国家的企业曾陷入"一管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管"的怪圈.文化出版业也徘徊在管住与管死、搞活与搞乱之间.  相似文献   

17.
水涓 《编辑之友》2007,(5):89-90
作为编辑,如何审稿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这方面,既有有关专家、学者的编辑学论著专述,也有很多编辑论文专评,在此,我不必赘言.也许是职业的缘故,我对期刊尤其是文学期刊的"更正"内容产生了更多的关注,每当看到一些文学杂志上的"更正"时都会多加留意,并从中借鉴.下面我仅从"更正"谈编辑审稿中的问题,就教于同人方家.  相似文献   

18.
<山西档案>1999年第1期发表了一篇题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何不适用中国"的文章.我读后,感到自己的观点与作者不吻合,特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交网络在人际交流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为了充分满足人们在社交网络空间表达情感的需要,"点赞"按钮应运而生.用户使用赞的心理动机不尽相同,基于不同动机的点赞行为也给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它不仅促进社会互动,便于表达情感,还蕴藏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它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新的问题.因此,应理性对待"点赞"这一网络文化现象,规避因"点赞"带来的负面效应,使之为个人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庄电一 《今传媒》2007,(2):54-55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