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课程思政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育人。文章旨在探索新工科建设视野下如何将空管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从课程思政的理解、教育部指导纲要、新工科要求、民航精神与空管文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经验几个方面凝练课程思政的目标。以新工科中的“四新”(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为抓手,配合情感温度的传递,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深度融入的具体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制图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实现价值观塑造,以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分析了“工程制图”课程特点和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制图”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价值,既能增强课程的育人功能,也能提升思政元素渗透力。从均衡教育比例,找准思政元素融入点、明确教育目标,提升思政教育灵活性、贯彻教学要求,培育学习者工匠精神三方面入手,期望借助课程思政建设,打造大思政教育格局,建设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3.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不仅要智育,更需要德育。分析目前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育人理念、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建设和课程思政内容等方面探讨了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并以隧道工程的发展、隧道施工技术及隧道位置选择等为例,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无痕植入思政元素进行初步尝试,期望为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冯兴  李汝宁 《教师》2022,(8):93-95
目前,新工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建设新阶段,立德树人是新工科建设的根本使命.文章从新工科内涵入手,阐述了系统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必要性,并从三个维度说明了思政教育在系统工程学课程中的融入:思政教师思想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以及课程思政教学的考核.新工科背景下系统工程学课程思...  相似文献   

5.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着思政元素融入不足的问题。文章以应用型课程改革为契机,在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重构的过程中,全方位、全过程地融入科技报国、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工程伦理四类思政主题元素,形成基于学习任务驱动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思政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6.
“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是近年来装备制造大类专业中新兴的、较为热门的课程。文章在新工科背景下,针对现阶段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对“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课程思政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通过思政内容的挖掘与融入、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建立“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双元三维四体系”育人模式,由此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助推教师教研水平、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围绕电气专业新工科建设,说明了新工科背景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分析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探究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首先是加强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其次是深化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树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引领作用,完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通过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合理构建,为工科专业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背景下,以"新工科"建设要求为目标,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例,探讨和实践机械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使思政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推进工科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9.
基于"互联网+"背景,以新工科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电机与拖动为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重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时充分挖掘思政育人元素,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思政元素、教学改革、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实践,形成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重要论述的讲话精神,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以高电压技术为例,在新工科背景下,针对高电压技术课程思政教学中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改革滞缓、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育中,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  相似文献   

11.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是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进行“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优秀载体。在分析课程思政改革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加强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教学资源、改革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等建立了全过程多层次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实现了专业知识技能训练和价值引领相结合,以期为工科“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新工科”学生核心能力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能力和技术能力方面,还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沟通交流等个人素养和社交能力方面。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新工科”教育模式改革,是当前研究的热门课题。通过具体案例研究,提出“新工科”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及实施方法,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完善“新工科”课程思政体系,让“新工科“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时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课程提升思政育人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改善高等院校在科技知识类核心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实施难、成效弱等问题,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以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为例,深入分析"新工科"思政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围绕挖掘思政元素、融入思政内容、完善思政考核3个方面,探讨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方法.在实施思政建设过程中,通过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和应用典型案例,将思...  相似文献   

14.
李健  陈诚  夏梦 《广西教育》2024,(2):44-47
药学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现状,可通过文献研究法从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等五个维度进行分析,并发现其存在课程思政主体缺位、思政资源挖掘不深、考核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等现实困境。为此,学校应通过“示范引领、机制促动”促进师资队伍建设,通过“统筹规划、共享共建”完成思政资源建设,通过“多方联动、德才兼顾”完善考核评价方式,从而实现药学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5.
新工科计划提出了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对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未来新工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基于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如何开展思政教育进行了探索。最后,以“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了借助课程教学实现隐性课程思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双高计划”对课程思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建设性的意见。创意文案写作实务课程在“双高”建设背景下进行课程思政教育,不仅顺应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理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担当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情操等。文案写作课程思政教育存在未能与专业真正深入的融合,与职业特色、地方特色融合不够,教学方法单一,考核形式单一等不足。“双高”建设背景下创意文案写作实务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需重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挖掘思政元素,采用项目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改革课程思政教育考核评价。  相似文献   

17.
郝丽娜  李盼盼 《教师》2023,(9):12-14
在新工科背景下开展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在课堂教学中把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实现“三全育人”。文章首先介绍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概况。其次,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并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最后评估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实施成效,并进行总结,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助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国内高校"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立足本校具体情况,进行"新工科"背景下《机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完成了必要性分析、建设内容设计、案例及文末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围绕新工科建设的理念与电子信息产业类的发展需求,针对当下人才培养存在工程职业素养不高、思想认识不深、创新意识不强、不能适应电子信息类行业的快速发展等问题,该研究提出“课程思政”与“产教研融合”的双驱育人新模式,从两个方面阐述新工科背景下的育人教学理念,并讨论了该育人模式得以实践的3条有效路径,以需求为导向,构建“点—线—面—体”综合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推进混合式课堂建设,构建新工科“强思政、厚基础、重实践”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最后,结合梧州学院发展情况总结实践效果,对新工科专业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推动课程教育改革,促进专业课程教育内容与产业经济需求有机衔接,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对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数学建模与仿真(通信系统)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优化教学目标、开发课程思政案例库、采用多元化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以及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探讨,以发挥课程思政的德育功能,实现专业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培育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提高数学建模与仿真(通信系统)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而培养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新时代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