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日本江户时期儒学发达,国学兴旺。狄生徂徠是江户时期日本古文辞学派的创始人。他从比较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是第一个意识到汉语和日语是本质不同的两种语言。基于此,他对自古以来传统的汉文训读法提出质疑,从而引发了他对翻译的思考。他提出的翻译观为后来的兰学翻译和明治时期的翻译家们所借鉴,可以说是现代日本翻译理论的源流之一。  相似文献   

2.
日本汉诗是日本汉诗人用汉字所写的中国古典诗歌式的诗,是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影响并进而繁衍到海外的最大一脉分支。在其1300年发展史上,产生过数以千计的诗人和数十万首诗,成绩斐然可观。杜甫是继白居易之后给予日本汉诗以划时代影响之诗人,正是对杜诗的受容,促成了江户时期日本汉诗的全盛。  相似文献   

3.
所谓“五山文学”,特指以日本京都“五山”寺院为中心的汉诗文创作活动。这一文化活动在整个日本文化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一活动的肇始者,正是元大德年间出使日本的普陀山高僧一山一宁。  相似文献   

4.
日本五山时期著名诗僧虎关师炼在其所著《济北诗话》中,批评渊明之诗非“尽善尽美”,“不可言全才”,责备渊明之行“是为傲吏,岂大贤之举乎”。其论陶诗求全责备,已失之偏颇;论陶行“是为傲吏”、“非大贤矣”,尤为偏激之论。虎关之渊明“傲吏说”与中国儒家的出处进退观、中国传统的“傲吏”观乃至中国人的陶渊明观皆大相径庭。渊明“是为傲吏”与其自身“固穷节”的人生定位及其耿介傲然的性格特质有关。渊明诗文早在千余年前就已流传东瀛,深受日本人民爱敬,也曾给予日本汉诗以独特营养,虎关此说在日本学术史上只是偶见的一例。然而,因为民族性格、文化底蕴等方面的诸多差异,日本汉学者、汉诗人对渊明其人其诗的体悟与中国人相比有时终不免有一点儿“隔”。  相似文献   

5.
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校运动员的量化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竞技体校“亦读亦训”的特殊办学体制,为协调“读”与“训”的双重管理,以便对学校各部门工作进行宏观调控。采用基层报表、汇总的形式,全面建立运动员的量化指标;同时采用计算机管理,进行数据统计、比较、排序和分类,其结果不仅可以反映全校运动员的各方面表现情况及在校期间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反映出各运动队、各教练员及文化班对运动员的管理情况。上述方法使原有的“读”与“训”两套管理体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校提供了量化管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汉字是日语表记的重要方法之一。日语汉字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汉字读音特点。日语汉字读音的特点有很多方面,最典型的就是音读和训读。通过对日语汉字读音的典型特点的分析和阐述,可以进一步深入地探究日语语言在使用和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性和内涵。  相似文献   

7.
日本平安时期出现的"白居易现象"是日本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其实,说起"白居易现象"的产生,不得不提到中国的汉文学,正是有了汉文学的传入,并受唐诗的影响,逐渐地吸收、发展,一时期掀起了"白居易现象"风波。在发展的过程中,文人士氏的"情有独钟",以及统治阶级的积极参与响应,不仅提高了这种特定文化的社会地位,还进一步促进了这种文化的广泛流传从而也从侧面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并且产生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定的文学影响,出现了日本平安时期的一席文化"盛宴"。  相似文献   

8.
关联翻译理论把翻译看作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过程。汉诗英译的过程,也是译者对原语言的认知推理过程。因此,关联理论能够很好地指导汉诗英译,使译文读者找到原文和译文的最佳关联,以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论史上,以突出文学形式锤造为特色的魏晋南北朝文论,实现了一次有重大意义的理论突破。促成这次理论突破的,除“文学自觉”的经验基础之外,“言意之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言不尽意”、“言尽意”虽宗致顿殊,但不是针锋相对的两派,而是在互不相干领域里进行的平行探讨。“言意之辩”对古代文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言不尽意”论唤起了文学对语言局限性的警觉,“言尽意”论坚定了文学“立言不朽”的信念,“立象尽意,得意忘言”论提升了文学运用语言的境界。“言意之辩”对古代文论的全方位影响,在陆机、刘勰那里得到了最突出的表现。陆机为古代文论的理论建构找到了一条“意、物、文”的贯穿线索,刘勰始终把“文学语言运用经济学”置于文学理论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10.
怎样读零     
张明芳 《阅读》2009,(5):38-40
同学们在牛津英语四年级中已经学过数字的英语读法了,数字“0”同学们应该都不陌生吧,“0”用英语怎么读呢?有的同学说那还不简单,读zero呗。是的,但不全对,“0”在不同的语域中有不同的读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相似文献   

11.
日本古典文学往往被认为具有个人化的传统,实际上在日本古典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汉诗的传入,和歌的起源,和歌赛的发展,还是后来连歌和俳句的发展。都可以看到日本古典文学传统中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2.
日本诗话是中国诗话域外繁衍的一大支脉.日本诗话与日本汉诗、中国诗话、中国古诗之间密切错综之关系,使其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日本诗话对于开拓我国古代文学的域外追踪研究和汉字文化圈内比较文学研究,是极为珍贵的资料,但国内迄今尚无专论.实际上<日本诗话丛书>所收日本诗话为59种,包括狭义诗话38种,广义诗话21种;和文诗话29种,汉文诗话30种.日本诗话可分为诱掖初学之诗话、品评鉴赏之诗话、论述日本汉诗发展史之诗话、诗学论争之诗话等4大类,各有其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及新文学运动前后 ,是中国叙事诗艺术由古典向现代形态演进的关键时期。西方叙事诗学及其文学的影响与中国抒情文学中心地位的式微 ,使当时的”新体”叙事诗创作及其理论批评 ,呈现出新的创作形态与艺术追求。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后“白话叙事诗”及其创作形态的出现 ,为中国叙事诗艺术现代文体类型的确立与理论批评体系的重构 ,规定了基本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4.
艾青为中国现代自由诗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总结自身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诗批评,始终坚持现实主义方向,同时又不断探寻新诗自身创作及文本规律,关注时代大众的接受意识,代表了中国现实主义诗学发展的一个高度。艾青的新诗理论以“大众的精神教育工具”说为基准,是一个由诗人“苦役”说、新诗“散文美”和读者接受反“晦涩”三根支柱支撑的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15.
40年代"解放区"的叙事诗创作及其艺术形态,不仅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文学事实,而且也是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学"大众化"及"民族化"追求与"现代化想象"的结果之一。从文学史的立场,考察分析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格局下"民歌体"叙事诗创作的繁荣,发掘其文体形式的"谣曲化"选择与现代叙事诗艺术互动、冲突及作用的历史,避免对"解放区"的叙事诗创作及研究的简单化,成为本文学术探讨与历史描述的主要目的及内容。  相似文献   

16.
扬雄的汉赋观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讽谏说为主体,其他观点皆由此推演而成。扬雄的某些观点是终生一贯的,如汉赋讽谏说,屈、马高下论,模拟说等;而有些观点则有着前后期的巨大差异,如"神化"说,"丽则"、"丽淫"说,汉赋价值说等。扬雄晚年鄙薄、否定汉赋,有着多方面的深刻而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现代叙事诗艺术发展以至叙事文学的学术研究,是建立在对于中国古典叙事诗艺术传统及理论遗产的考察发现及价值重估之上的。中国古典叙事诗作品有三种基本叙事结构模式。中国古典叙事诗艺术所体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与纪事或感事型的叙事模式,质实的叙事诗论及美学原则,是中国古典叙事诗艺术及叙事美学与西方叙事诗学及创作的最根本差异。作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叙事诗对20世纪中国叙事诗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创造性转移,提供了必需的内在发展动因和基本的嬗变途径。  相似文献   

18.
诗人林徽因是一个被非诗的言说遮蔽了的模糊形象,但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真实历史中,她却是一个极具个人特点的现代女性诗人。在较为狭窄的个人生活空间里,她的诗歌在取材上表现出了在基本单一中却相对多样的特点,在艺术上则较为注意通过理性沉思和一些技巧方法对情感进行控制,于充分的主体加工中深化诗歌的审美内涵。依据诗人的才情,她本来极有可能超越自己而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诗人,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她身上种种的可能和潜力最后并没有演化成一种具体的事实。其诗的写作较多典雅规范的古典意味,个人性的创造则极其有限。  相似文献   

19.
以古诗文为例,针对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古诗文阅读欣赏评价的实施现状,制定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古诗文的阅读欣赏评价标准,从三个方面规范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古诗文形成性评价的内容,从四个方面改革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终结性评价的方法,达成五年制高职古诗文阅读欣赏的课程目标,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古诗文综合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引诗歌入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征.这一现象的成因有三即"史传"与"诗骚"的融合;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融合;通俗文学之间的融合.探讨形成原因,了解诗歌在小说中的作用,明确诗入小说的弊端,对我们深入研究古代小说的民族形成和民族特色会有直接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