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根本属性。人类文化的历史,就是主体性的唤醒、弘扬、进化的历史,所以,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近现代哲学最有力最持久的浪潮,主体性教育也成为了近十几年来教育研究持续的热点。主体性教育以培养、弘扬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以活动为生成机制,以实践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根本特征。目前。主体性教育研究已从宏观走过中观走进了微观,从理论层面走向了实践层面,人们基本确立了主体性教育的价值理念,正热衷于探索主体性教育的模式。构建主体性教育的课程,开始建立健全主体教学论。那么,如何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呢?建构主义的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生成主体性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建构主义重视个体的建构潜能,强调建构性,认为知识的生存需要通过建构而成,而知识的生成与丰富恰恰是主体性形成的基础,因而建构性是主体性的内在根据,主体性的发展过程与建构过程统一在同一过程中。所以,在当前主体性教育的探究过程中很自然地要去关注建构主义教学论。  相似文献   

2.
生成主体性的建构主义教学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根本属性 ,人类文化的历史 ,就是主体性的唤醒、弘扬、进化的历史 ,所以 ,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近现代哲学最有力最持久的浪潮 ,主体性教育也成为了近十几年来教育研究持续的热点。主体性教育以培养、弘扬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 ,以活动为生成机制 ,以实践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根本特征。目前 ,主体性教育研究已从宏观走过中观走进了微观 ,从理论层面走向了实践层面 ,人们基本确立了主体性教育的价值理念 ,正热衷于探索主体性教育的模式 ,构建主体性教育的课程 ,开始建立健全主体教学论。那么 ,…  相似文献   

3.
人类主体性的觉醒和进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人类化的历史,就是主体性唤发、弘扬的历史,所以,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近现代哲学的最有力最持久的潮流,而主体性的培养与追求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因而主体性教育成了教育研究中持续的热点,本重点探讨主体性教育的目标层次和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构建建构主义英语教学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非被动地接受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英语教学观-反传统的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行为主义机械教学观,也不苟同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先天论。建构主义英语教学观认为,语言学习是与环境交互作用、学习者主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建构主义教学观倡导学生中心、凸现问题教学、情景教学、合作教学及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等各学科理论迅速发展,为人们研究大教育体系中的成人教育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武器。上个世纪80年代,主体、主体性概念进入教育领域,更为成人教育理论及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在对成人实施主体性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进一步认识下面几个要素: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6.
论主体性的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是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过程,是在人已有的主体能力的基础上,以文化知识为材料,建构受教育者新的主体性的过程,其目的是把人发展为求真、求善、求美和追求自由的主体。这是不同于培养论的一种新观念。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的生成机制与教学设计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主体性的生成机制与教学设计●和学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建构具有主体性的人。近几年主体教育在我国的勃兴是对当前社会巨大转折的呼应。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和重心,因此,应根据人的主体的生成机制来设计和规范教学,促进学生主体的构建和完善。一、活动是人的主...  相似文献   

8.
教育实质上是以主体性方式建构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过程。因此,历史教学理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所谓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包括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教育就是在承认人的价值和差异的基础上,保护和升华人的存在价值,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教育。主体性教育表现在学生观上,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表现在教学价值观上,  相似文献   

9.
正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人的价值是教育的最高价值;培育和完善人的主体性,使之成为时代需要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主体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培养学生主体性为目标,致力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育成为主体的内在需要,成为主体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0.
主体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弘扬、培植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目标。在数学教育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建构主义教学观对我国新课改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有六种核心范式: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信息加工建构主义、控制论系统观、对待中介行为的社会文化观点。长期以来。我国学生习惯于接受式教学。由教师将知识完整而直接的呈现出来,学生是存储知识的仓库,教与学、学习与实践是分离的。建构主义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邀游。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培养主动建构者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建构主义教学观对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教师、情境创设提出了如下要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实际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这一主体性作用。结合我校的实际和自身的教学实践,本文分析了重视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必要性,并对如何提高学生主体性作用提出了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是由主体意识的激发、主体活动的开展、主体认识能力的培养、主体评价的实施构成。这一模式落到课堂教学上,可具体化为“激情示标、学法指导、主动探究、分层训练、自主评价”的“五段教学模式”。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发展与主体教育各个层面都息息相关。因此,必须认真思考主体性的基本结构及其发展规律、主体教学论的建构、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评价问题,否则,主体性课堂教育模式的研究会有误入歧途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其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教学观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批判和发展。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由人创造的并受他们的价值观和文化的影响,主张学习是对知识的主动建构,重视个体的建构潜能,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对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师生观的分析有利于对传统教学观念的改变,并为如何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对我国当下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主体教育研究面临着“过时论”、“抽象论”和“终结论”的挑战,需要认真审视主体教育的现实针对性、理论定位和发展方向。笔者认为,人的主体性的成长和主体教育的提出,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和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尚未过时;主体教育不是抽象的哲学理论,它为当代教育实践明确了新的价值取向,为科学的认识教育活动中人的特性、教育过程的性质以及科学地揭示人的发展机制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立足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带来的活动的交往性,以及文化的群体性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可能和制约,将促动对主体性的内涵、生成发展的机制以及研究范式的根本转型。  相似文献   

16.
建构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要义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个体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非结构性知识。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的理解性、重视活动与主体交往、重视教学情境的构建,可资选择的教学模式有认知学徒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抛描式教学模式、随机通达教学模式。这种学习与教学观重视个本的建构潜能,强调建构性,建构性是主体的内在依据,这为我们如何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维空间,为主体性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话语是人类信息生成. 储存与传递的载体,它存在主体性学校话语和主体问学校话语两种时态、两个发展阶段. 主体性话语是近代理性启蒙的产物,是以诸主体间社会交往的分离为特征的,体现的是一种专制性话语关系. 学校主体间话语是后工业时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是以学校内部多元话语主体理念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教师、学生与其言语对象平等对话交流,自我建构并生成知识、经验,信息的一种行为过程.学校主体问话语反映了民主性学校话语关系. 教育民主是学校成员平等建构、生成生活经验的过程,反映在教育体制、教育权利和教育交流几个方面. 教育民主的核心表现在话语关系上,教育民主的本质就是主体间话语.  相似文献   

18.
建构主义认为人类的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而是由认知主体的意义建构的结果;学习并不是教师对学生知识的灌输或传递,而是学生主体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启发学生进行主体性建构知识的创造性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相似文献   

19.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主体性,结构性和个体性,对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克服教育学科存在的注重教师机械传授,忽视学生能动参与;注重片面知识灌输,忽视全面能力培养;注重一般统一要求,忽视深入个别理解的弊端,必须改革教学方式,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倡主体性学习;注重知识的结构和探究过程、提倡探究性学习;重视理解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倡个性化学习,这样教育学科教学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和青春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为改革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因而广泛流传,甚至出现言必称建构的现象。所以,对建构主义的解渎和正确理解、认识是相当重要的。建构主义最基本的涵义是:学习并不是学生对于教师所授知识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以其自身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