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书经籍志》是一部版本目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书经籍志>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以经史子集命名的史志目录,又是一部版本目录,其<总序>部分是一部写本目录,而正文部分则著录了大量的同书异本.<隋书经籍志>成为一部版本目录,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编撰<隋书经籍志>是一个较大的工程,绝非一人所可为,其预修者有待详考.而书中所提"传拓之本",似为"响揭"之误.参考文献7.  相似文献   

2.
《隋书·经籍志》注中的"梁有"字样比比皆是,其正确含义亦为前代学者所揭示,遗憾的是不少现代学者忽视了这个问题,以至出现了错误。本文对"梁有"的含义进行了全方位的综述,这对于学者读懂《隋书·经籍志》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3.
唐以前之子部名家类著作,有两次高峰:一为先秦公孙龙子辨坚白同异,见<汉书·艺文志>;一乃魏晋时期识鉴人伦之作,见<隋书·经籍志>.汉魏之际,学术大变迁,以致二者虽均为名家,却大不相同.此前的研究重先秦而轻魏晋,为数不多的魏晋名家研究又都集中于<人物志>,忽略了魏晋诸名家类著作作为一个整体的共性.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隋书·经籍志>所载魏晋子部名家类著作之书名、作者、亡佚、辑佚情况,并通过比较今存之<人物志>与辑佚所得之<士纬>,找出魏晋名家在观念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作为我国官修史志目录学著作中的三座里程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的学术流变.通过考察三部目录学著作对道家文献尤其是<庄子>相关文献的收录情况,我们可以对<庄子>在古代较为复杂的传播与接受历程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隋书·经籍志》的成书和编撰者概况,列举了该书的编辑体例、分类和四部的具体内容.分析了全书的使用价值,揭示了其在中国图书分类史和目录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6.
《隋书·经籍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按照经史子集名称顺序排列的正史艺文志,正式确立了四库体系。《隋书·经籍志》对四库体系的贡献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经史子集顺序的确立开四库体系先河,二是集以往目录学之大成而为四库体系的表率,三是开四库体系以三统一化为绳尺的机杼。  相似文献   

7.
《隋书·经籍志》在著录体例上的创新之一是注明书籍的存亡。受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影响 ,加之《隋书·经籍志》修撰时面临特殊的客观条件 ,《隋书·经籍志》通过“有”、“等”、“各”、“并”等体例的运用著录亡书。  相似文献   

8.
《隋书·经籍志》“总序”所载“五十五篇”涉及《隋书·经籍志》的作者与成书,以及《隋书·经籍志》道、佛两部的演变,然历代学者皆语焉不详。“五十五篇”实指“部类”而非“篇序”,其虽源自魏徵贞观年间整理图书所撰“书序”,且此“书序”后入《隋书·经籍志》成其“总序”,但魏徵并未参与编修《五代史志》,魏徵与《五代史志》经籍部分转变为《隋书·经籍志》无直接联系。今本《隋书·经籍志》分四部四十类,附道、佛两部及其大纲,与魏徵贞观初年整理图书典籍时的规划不同,是因《五代史志》对“五十五篇”进行了调整,删除了道、佛两部之细目,究其缘由,则是《五代史志》的官修史志性质以及对前代旧例的遵循。  相似文献   

9.
隋唐以降,四分法一直居于古代图书分类的主导地位。《隋书·经籍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经、史、子、集之称谓来命名四部的目录学著作。四分法始创时期,该书类目设置不尽完善造成大量书籍依附现象,并对书籍的隶类及书目背后的学术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隋书·经籍志》既承续了《汉书·艺文志》的优良传统,又在多个方面实现了对《汉书·艺文志》的超越。它确立了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体例上更为统一,具备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是一部后出转精的目录学著作。了解《隋书·经籍志》对《汉书·艺文志》的超越,有助于正确认识《隋书·经籍志》在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现今仍有许多学者对《隋书·经籍志》总集多有收录某些作者的个人作品集存有争议,如“毛伯成诗一卷”、“江淹拟古诗一卷”等;清朝的大学者姚振宗在其《隋书·经籍志考证》中也对“毛伯成诗一卷”、“百国诗四十三卷”等作品集何以被编入总集存有疑问。对此,文章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序与《隋书·经籍志》总集之小序所述进行比较,并对《隋书·经籍志》总集中的多个作品集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隋书·经籍志》总集的概念与《四库全书总日提要》总集的概念,与我们现在所理解之总集的概念有所不同;后两者的“总集”是单纯的总而集之,而《隋书·经籍志》总集是“选而集之,而后总为一类成为总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偶翻<申报>的<自由谈>,想起了张资平.此公在上一世纪的三十年代,曾经以三角四角名噪一时.他办了个乐群书店,出版<资平小说集>,还主编<乐群>月刊,在刊物上登出广告,声称要"搜印全集以飨读者",俨然是文坛巨子.鲁迅先生在<张资平氏的"小说学>一文中说:将<张资平全集>和"小说学"的全部精华提炼出来,"那就是--△".真是鞭辟入里,一针见血!  相似文献   

13.
《隋书·经籍志》的编撰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里程碑式意义,对其编撰思想进行研究,不但能探明其成书规律,推究我国古典目录学发展的思想脉络,更能为“图书馆学中国化”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是正史中两部最早的史志目录,它们的内容都颇为详赡,并且在图书分类方面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历来被称为史志中的翘楚.  相似文献   

15.
于兆军 《兰台世界》2011,(12):10-11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是正史中两部最早的史志目录,它们的内容都颇为详赡,并且在图书分类方面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历来被称为史志中的翘楚。  相似文献   

16.
试论《〈隋害·經籍志〉考證》中的“类中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四部分类书目,但《隋志》分类也有编次不当之处,于是姚振宗在其《〈隋书·经籍志〉考证》中对《隋志》进行了“类中分类”。文章从“类中分类”的缘起、特点及意义等方面对姚振宗的分类法做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录学表微     
任莉莉 《图书馆杂志》2012,(1):85-86,78
目录学在读书治学的道路上意义重大。清王鸣盛、江藩等学者多有论及。《隋书.经籍志》注中"梁有"的正确含义亦为前代学者所揭示,然而笔者发现,学界在目录学的基本问题上还存在着误解。本文针对部分学者对《隋书.经籍志》注中的"梁有"含义的误解以及笔者在《七录序目》的笺注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艺文志>、<新唐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国史.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八部书目为中心,从各书目小序对"地理类"的认识发展、"地理类"收书数量的变化、"地理类"子目细分的变化等三个方面对"地理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现今仍有许多学者对《隋书.经籍志》总集多有收录某些作者的个人作品集存有争议,如毛伯成诗一卷、江淹拟古诗一卷等;清朝的大学者姚振宗在其《隋书.经籍志考证》中也对毛伯成诗一卷、百国诗四十三卷等作品集何以被编入总集存有疑问。对此,文章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序与《隋书.经籍志》总集之小序所述进行比较,并对《隋书.经籍志》总集中的多个作品集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隋书.经籍志》总集的概念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的概念,与我们现在所理解之总集的概念有所不同;后两者的总集是单纯的总而集之,而《隋书.经籍志》总集是选而集之,而后总为一类成为总集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隋书·经籍志》的作者争鸣以及四部分类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单介绍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四部分类目录<隋书·经籍志>的基础上,针对该书作者之争论证了其作者应为魏征的观点,并对四分法的分类沿革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