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存在主义认为 :“人的存在先于本质” ,人总是面向未来 ,并以未来引导自己的现实生活与现实活动 ,即根据未来设计现在对于在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中生存的人来说 ,对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对于把握现在是非常必要的。步入 2 1世纪 ,自由时间的更多占有 ,人文与科学交融 ,整体观念增强 ,全球化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几大特征  相似文献   

2.
跨世纪中国教育的历史性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世纪中国教育的历史性转变●谈松华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的历史性转折点上,将从现在走向新世纪的未来。可是,“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①走向未来,就是要架设通向未来的桥梁,实现从现实向未来的转变。对于21世纪的中国和中国教育来说,这...  相似文献   

3.
重估教育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解释学以解释为旨归,强调对话、理解,对教育价值的重新构建提供了新的视界。本文在对历史的、现实的教育现象的解读和教育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分析基础上,指出发展教育要在对未来的期盼中,让现在决定未来,而不是让未来决定着现在,进而提出提倡、实施、发展“人化”的教育的主张,指出教育是人际关系的中介。  相似文献   

4.
家庭与幸福     
人是现实存在的,然而现实的人却总是不满足和不满意于人的现实,总是要把现实变成人所希望的和人所向往的现实。这就是贯穿于人类存在始终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个道理也许每个人都知晓,但是每个人却又在苦苦地追寻,而任何事物也无法改变人对未来的憧憬,而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梦。对于人的追寻无外乎有几点:对事业、爱情、家庭。他们追寻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想更幸福,但是对于“幸福”的界定,每个人的想法却有千差万别。对我个人而言,拥有一位知我、懂我的爱人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也是今生最大的财富。在我的周围有很多朋友,他…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若看不到未来,就把握不了现在;一个人若把握不了现在,就看不到未来。  相似文献   

6.
《中学科技》2013,(5):32-33
2004年,一部风靡全球的科幻电影——《我,机器人》,让人着迷。影片里的电脑特技效果,为人们描绘出了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未来城市蓝图,其中新奇而炫目的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更是让人难以忘怀。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切却都有可能变为现实,现在就让我们先睹为快吧。  相似文献   

7.
期待     
期待,人人都曾有过,今天的我们仍在期待着,期待着明天会更好。期待不是一个长远的话题,而是从今天开始的;未来不是梦,明天和未来正是现在我们所期待的。明天与昨天,在今天交汇;今天的付出与昨天、明天息息相关;昨日关系着今日,今日又影响到明日;今天的期待是否实现,靠的是今天的打拼。未来并非遥不可及,也并非等同于期待,但若没有期待,也就没有未来。 人人都期待美梦能圆,理想能成为现实。但期待是靠酝酿出来的。期待,会增加人的信心,只有期待着,才有机会得以实现,不期而至的也都是从淡薄从容中走出来的,也不是人刻意…  相似文献   

8.
个性教育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有着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为适应未来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个性教育有作用,在学生管理中,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工作思路,以尊重人,依靠我为前提以改造人,发展人为目的。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能够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还应该秉承着一种"大历史观"的理念,从中国与世界、过去与现在和未来、人的心灵与外部世界三个基本纬度来思考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概括地说就是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点上连接古今中外。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在“过去”———读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人类历史就像一条环环相扣、绵延不绝的链条 ,有过去 ,有现在 ,有未来 ,不断交替 ,永远向前。人类历史也像一条既浑浊又深厚的大河 ,河水分上、中、下三层 ,分别代表着现在、未来、过去 ,三者纠缠在一起 ,互相制约 ,同时并进。人类历史的这种不断递进性和相互交错性 ,决定着人的思想、言行的复杂性。绝大多数人受现实的制约和支配 ,生活在现在 ,而又面向未来 ;也有不少的人沉湎在旧的“套子”中 ,生活在“过去” ,总是同现在发生抵触 ;还有一些人是理想主义者 ,人在现在 ,但却生活在未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中的时间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间问题是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中国哲学具有浓厚的时间意识。王船山把时间的存在追溯到主体的时间意识的结构中,过去、现在和未来分别对应着主体的识、思、虚。识、思、虚分别是主体意识中的保存、呈现与预期(包括筹划)的功能。时间的流逝不仅仅具有线性的特点,不仅仅是从过去、现在到未来的行程;而且还具有境域性的特征,过去、现在与未来彼此相遇。时间意味着存在的持续敞开,它展开为隐显(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于人而言,时间意味着“关系的承担”,也就是在每一个当下承担他自身以及整个世界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理解是人的生存方式,人通过理解不断建构着自己的精神与现实世界。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其本身的形态和价值属性会因为人的理解方式不同而不同。人通过理解塑造着高等教育的历史、现在和未来。通常来说,人们倾向于从塑造可以感知的生命、智识活动的知识和实体机构的大学3个方式去理解高等教育。人的理解和高等教育的表达方式虽然并不是唯一的,但是通过这3种方式,人们可以更加直观深刻地体会到高等教育带给人们的感受。  相似文献   

13.
残雪的小说将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想象杂糅在一起,充满梦幻般非理性的叙述。让人犹如进入茫茫的黑夜。时空的停滞虚幻、人物的循环重叠,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无法对话都体现出了残雪对历史和现实的荒漠感,而这种感觉正来源于她自己的现实体验。她将笔触指向黑暗,戳穿黑暗,并对黑暗进行了成功的突围,这正表现了作家直面现实人生的勇气。  相似文献   

14.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对于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我国现在和未来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特征、现状、障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奥雷利奥·佩西在《未来的一百年》中指出:“未来不再是‘现在’的继续,而是‘现在’的直接结果。”这意思就是说,未来不是未来人创造的未来,而是由现代人创造的未来。同样可以认为,未来校长的发展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在现代社会、现代教育实践中就已经孕育着未来校长发展的因素了。  相似文献   

16.
把握现在     
"幸福没有明天,也没有昨天,它不怀念过去,也不向往未来;它只有现在。"——[俄]屠格涅夫有人说,人的一生共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题记昨天,是一个很现实而又遥远的名词。也许,昨天你拥有鲜花与  相似文献   

17.
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沈从文认为人性的美好状态应该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边城》是沈从文表现理想人性的经典性作品。《边城》中的人性美体现在:人的生命的自然健康;人的品格的纯美高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融洽。《边城》中的人性美具有传统文化(儒道)的内涵。作品中的人性美不仅在当时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同时对于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今天依然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它所提供的理想人性范式是我们对人类未来永恒的憧憬。  相似文献   

18.
“你期望自己在未来的职场中能值多少钱?”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但又略显敏感的话题。在周遭一片“择业难”的呼声中,很多人选择了刻意地淡化“薪酬”这个字眼,也有人则反其道而行之,以“薪酬”来吸引眼球,提出绝对的低薪——“零工资”,希望能以一片诚心博得用人方的青睐。到底现在的在校大学生,这些未来职场的“后备军”们对于薪酬有着什么样真实的期望?今年7月份起,本刊编辑部在全国十几所高校进行了在校大学生求职薪水期望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在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海洋大学、苏州大学…  相似文献   

19.
无法消解的主体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主体性问题由来已久,人的主体性,最重要的问题是在现实的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在现代社会中,人的主体性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们越是追求自己的主体性,就越发觉自己对于物的依赖。主体性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是当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现代人最主要的观念之一。当然现代人的主体性也包含了一些缺失,应该相信,未来人类会有更新的主体形态。  相似文献   

20.
旧唯物主义未来观认为,事物的未来由过去和现在的状态严格地决定的.对于任何一个事物状态,只要知道它的过去,就可以知道它的现在;知道它的过去和现在,就可以知道它的未来.这种完全决定论的思想,主张过去和现在完全地包含着未来.因此,未来完全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思想而独立地存在着.这就是近代的拉普拉斯决定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