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正栋  蒙金华 《资源科学》2013,35(6):1261-1267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化形成的特殊城市气候特征之一,热岛效应对城市规划布局、经济发展及人群健康等许多方面的影响日益突出.本文应用Landsat-5 TM图像的TM6波段(空间分辨率为120m),利用单窗算法反演了行星亮度温度,结合GIS和CAD技术分析了广州市的“热岛效应”空间格局和特征,规划了城市降温通道.得出以下结论:①广州市城市热岛特征显著、空间分异明显.在中心城区内分布有大面积的热岛,中心片区城中村热岛效应强烈,城市绿地和水面“冷源”效应明显;②规划了广州市市区范围内的降温通道,形成了以珠江沿线为主轴、点线面相结合的网格状降温通道格局;③充分利用丰富的绿地、水域以及降温通道的作用降低热岛强度.  相似文献   

2.
张昌顺  谢高地  陈龙  裴厦  范娜 《资源科学》2012,34(7):1232-1239
地处澜沧江下游热带北缘与南亚热带过渡带的糯扎渡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本文以糯扎渡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了地形和乔木结构对该区域林下不同生长型地表植物生长与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和乔木结构对热带北缘与南亚热带过渡区林下3种生长型地表植物(灌木、层间植物和草本)的生长和分布格局的影响显著,其中地形和乔木结构对灌木生长的作用大于草本,除坡度和乔木密度外,其余指标对灌木盖度或灌木高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地形和乔木结构对林下不同生长型植被种类组成和结构的影响是不同的,按影响程度大小,影响灌木层种类组成和结构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胸高断面积、树高、乔木种数和香浓维纳指数,对于层间植物,则依次为胸高断面积、树高、海拔、乔木种数和乔木盖度,对于草本层,则依次为胸高断面积、乔木种数、坡向和树高。就整体而言,乔木结构对林下植被结构和种类的影响大于与地形因子,地形因子中,仅海拔和坡向分别对林下层间植物和草本分布的影响显著,说明乔木结构是小尺度研究中影响林下水热条件的主要因子,但海拔和坡向对它们也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住区景观环境中的植被包括各种乔木、灌木、藤本、花卉、草坪及其它地被植物。这些植物除了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休息、娱乐场所等作用外,还给居民带来自然意识和生机,是创造住区优美景观环境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介绍了植物材料独有的景观设计特性,然后介绍了植被在住区景观环境中的应用和住区绿地。  相似文献   

4.
北京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城市功能定位将北京市分为中心城、卫星城和郊区,利用2005-2011年的19个站点逐日3个时次(8∶00、14∶00、20∶00)的温度数据,对比分析中心城和卫星城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及其变化,同时利用野外试验数据,对比研究不同城市绿地对北京城市热岛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1各时次年平均气温中心城卫星城郊区,且中心城和卫星城年平均气温波动上升,而郊区却波动下降,致使各时次中心城和卫星城热岛强度波动增强,且热岛强度增幅中心城高于卫星城;2中心城热岛强度冬季夏季,而卫星城夏季冬季,冬季均以8∶00最强,14∶00最弱,夏季卫星城各时次城市热岛强度次序与冬季相同,但夏季中心城却以20∶00最强,14∶00最弱;3绿地缓解热岛效应功能与绿地类型、树种组成、林分密度等群落结构及管理措施等相关,试验绿地夏季9∶00-16∶00的降温幅度约为0.2~12.9℃,各类绿地平均降温幅度介于1.2~9.5℃,平均降温约4.2℃,以乔草绿地最大,草地最低。因此,合理的群落结构与空间布局可增强区域绿地缓解热岛效应功能。  相似文献   

5.
上海百余年来气温日间波动特征及城市化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史军  崔林丽  田展  薛静 《资源科学》2011,33(5):989-994
基于上海市区(徐家汇)气象站1873年-2009年和上海10个郊县气象站1960年-2009年逐日气温数据,利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上海最高和最低气温在两日间(简称日间)的波动特征及城市化影响,结果表明:1873年-2009年期间,上海最高气温日间降温日数逐渐增多,升温日数逐渐减少,最低气温日间降温日数呈多-少-多-少的年际变化,日间升温日数则呈少-多-少-多的年际变化。上海最高气温日间降温和升温幅度、降温和升温≥5℃日数和最低气温日间降温幅度、降温≥5℃日数都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年际变化,最低气温日间升温幅度和升温≥5℃日数在20世纪30年代前变化很小,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明显减少。上海城市化增加了最高气温的日间波动幅度,并减少了最低气温的日间波动幅度,使得最高气温日间升温≥5℃日数增加和日间降温≥5℃日数减缓减少,最低气温日间降温和日间升温≥5℃日数均减少。  相似文献   

6.
包头市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定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包头市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园林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样本测定、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建立了包头市常用的常绿乔木、落叶乔木、落叶灌木、草坪、花卉等34种园林植物绿量与植物胸径、冠高、冠幅的一元、二元回归模型,得到各种园林植物单位面积的叶片在单位时间内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吸热降温、滞尘四个方面的生态效益.以园林绿地生态效益的定量测定为基础,运用市场价值估算法对这四个方面的生态效益进行了经济量化,建立了包头市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定量评价的科学模式,实现了对绿化生态效益的定量评价,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探讨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拉萨市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拉巴次仁  卓嘎  罗布  普布次仁 《资源科学》2012,34(12):2364-2373
采用2010年12月-2011年11月拉萨市13个自动气象站的逐时气温观测资料以及同期MODIS地表温度数据,讨论了拉萨市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在人口相对比较密集、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的城关区、堆龙德庆、达孜、曲水等地,其热岛效应显著,以城关区(拉萨老城区中心)最为突出。从季节变化来看,冬季的热岛效应最强,其次是春季和秋季,最弱的是夏季;热岛强度在3月初(开始减弱)以及9月中旬(开始增强)存在着显著突变,这一特征对应了春、夏季热岛较弱,秋、冬季热岛效应较强的分布规律。此外,热岛强度和海拔高度之间呈现很好的反相关;②拉萨市一年中城市热岛出现概率高达99.45%,其中,绝大多数热岛强度介于1~2℃;逐月热岛效应差别较大,10月最大,热岛值可以达到2.11℃,9月次之,7月热岛强度最弱,热岛值仅为1.21℃;日变化特征为白天热岛强度呈现V字波动变化,晚上保持较高的热岛强度水平;白天的热岛效应在冬季最强,秋季夜间的热岛效应基本强于其他季节。  相似文献   

8.
李燕 《科技通报》2019,35(2):37-41
气候全球性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岩溶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植被生长受到环境条件限制。于是文中以岩溶生态系统中的植被作为探究目标,研究全球变暖气候对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首先,根据广西岩溶生态区域内25个水文气象站的1986~2015年每月均气温数据与月降水量数据,利用气候倾向率和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等气候数据统计方法,测量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广西岩溶生态区域30年内的气温升高幅度,结果显示:前20年四季升温温度为0.06℃/10a,但后10年间气温变化明显,总体趋势明显向"暖"型转变。其次,通过运用遥感数据对植被覆盖率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对全球变暖气候温度变化研究的基础上,利用NDVI数据描述了变暖气候对岩溶植被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气温与植被覆盖分布呈现正相关的联系,且后10年间的植被指数增长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9.
阜康绿洲土壤盐渍化与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该文以电导、易溶性盐含量、pH作为盐渍化程度的指标 ,将阜康绿洲的土壤盐渍化程度划分为 9种类型 ,其中以强盐渍土和盐土为主 ,在纬度梯度上从南至北 ,即从洪积扇下部到沙漠按照中盐渍土—强盐渍土—盐土—强盐渍土—盐土—非盐渍土的顺序依次分布。以群落的优势种类型、灌木盖度、灌木多度、多样性等指数作为阜康绿洲荒漠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标 ,根据中国植被分类原则和系统将阜康荒漠植物群落划分为 9种类型 ,以囊果碱蓬群落—琵琶柴群落—柽柳群落或盐柴类的半灌木群落—琵琶柴群落—柽柳群落或盐柴类的半灌木群落—梭梭群落的顺序依次分布。琵琶柴群落为阜康荒漠的地带性植被 ,分布广泛 ,各种植物群落在空间上交错分布。通过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 :在阜康荒漠植物群落的多度、盖度和多样性与盐渍化程度无显著相关 ,盐渍化程度的变化主要影响到植物群落组成的变化、群落类型的空间分布和演替 ,特别是盐生植物的多样性和分布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盐碱地的面积很大,盐碱地造成的负面的效应会更加明显。本实验以分别类属于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几种园林植物种实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梯度的盐溶液对部分园林植物的发芽率、发芽势、等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盐溶液浓度的增加,植物出芽也越迟,发芽时间越长,发芽越低,长势也越差,但是变化的幅度也因植物的不同而不同。说明盐溶液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浓度越高对植物生长越不利。  相似文献   

11.
浅谈城市绿化建设中树木与草坪的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环境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城市绿化生态效应的途径既要重视增加公共绿地面积的数量,又要重视提高公共绿地的质量和水平。在城市特定的条件下,建立生态与景观相协调的人工植物群落,使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达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最佳结合,是提高城市绿地质量的关键所在。下面从几个方面对树木与草坪的生态效益做对比,从而更好地说明城市绿地建设应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形式。一、调节小气候植物对气候的调节是通过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来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  相似文献   

12.
典型重工业城市热岛效应特征分析——以唐山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选取唐山这座典型重工业城市,以地震后的气象资料(1977年-2006年)和2006年7月1日-2007年6月30日对比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热岛效应特征进行研究与对比分析,结果发现:①1977年-2006年间热岛强度平均为0.51℃,最近10年热岛强度平均为0.82℃;②热岛效应的日变化明显,"夜热岛"强于"日热岛",变化幅度为-0.1~1.5℃。一年中夏秋季节热岛强度比冬春季节热岛强度明显,其中夏季最为明显。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为-0.16~1.16℃、0.12~2.44℃、-0.09~1.49℃、-0.27~0.95℃;③唐山市上半年(1月-6月)的热岛强度高于下半年(6月-12月),气温跃变后唐山站与周围各站之间的热岛强度均大于全系列热岛强度;④人口总量、人口密度、建成区面积是城市热岛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产业结构(重工业比例)也可能是影响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若尔盖高寒高原植被覆盖及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可以通过植被覆盖度的高低反映出来,研究植被覆盖度,了解其时空发展变化,能够有效地评估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本文以5年为时间间隔从2001-2016年中选取4期数据作为时间序列,以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建立像元二分模型,结合均值法、差值法等方法分析区域的植被状况,得出若尔盖地区以高级植被覆盖度为主,植被覆盖变化较大,波动明显,总体处于退化趋势的结论.在各个时间段内退化程度不同,2006年植被覆盖状况最好,2011年退化最严重.作为黄河上游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研究该地区的植被变化,对于调节区域气候,防控沙尘暴灾害,以及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草地管理利用方式对生态系统与大气间水汽交换量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机制,本研究在内蒙古典型温性草原区域选取相互毗邻的三块不同管理利用方式(放牧,围封禁牧和开垦)草地,利用连有同化箱的便携式红外气体分析仪(LI-6 400),对生态系统蒸散过程进行了全天测定。结果显示,草地围封禁牧和开垦均显著改变了植被群落特征,相比放牧样地,围封禁牧样地蒸散增加了28.01%(P0.01),而生长C4作物的开垦样地的蒸散量则下降18.62%(P0.05)。各利用管理方式草地的气温,空气湿度和饱和水汽压差在日间的动态变化均能较好解释蒸散速率的动态变化,其中气温对生态系统蒸散速率的影响具有昼夜差异性,夜间蒸散速率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敏感性显著低于白天。研究表明,草原区域人类管理利用方式差异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变化可能会显著影响区域地表与大气间的水汽交换。  相似文献   

15.
典型重工业城市热岛效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龚宇  余淼  王璞  武瑞焕 《资源科学》2010,32(6):1120-1126
本文选取唐山这座典型重工业城市,以地震后的气象资料(1977年-2006年)和2006年7月1日-2007年6月30日对比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热岛效应特征进行研究与对比分析,结果发现:①1977年-2006年间热岛强度平均为0.51℃,最近10年热岛强度平均为0.82℃;②热岛效应的日变化明显,“夜热岛”强于“日热岛”,变化幅度为-0.1~1.5℃。一年中夏秋季节热岛强度比冬春季节热岛强度明显,其中夏季最为明显。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为-0.16~1.16℃、0.12~2.44℃、-0.09~1.49℃、-0.27~0.95℃;③唐山市上半年(1月-6月)的热岛强度高于下半年(6月-12月),气温跃变后唐山站与周围各站之间的热岛强度均大于全系列热岛强度;④人口总量、人口密度、建成区面积是城市热岛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产业结构(重工业比例)也可能是影响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中国北方典型的重工业城市沈阳市为研究区。选取2016年8月28日Landsat8卫星遥感影像数据,通过影像数据预处理后采用大气校正算法反演地表温度。分析沈阳市地表温度分布特征。并且分析沈阳市热岛强度分布的特征。结果表明:沈阳市全区热岛效应并不明显,以绿岛为主,但沈阳市内五区热岛效应明显,80%的区域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地表温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热岛强度由市内五区向郊县逐渐降低;沈阳市地表温度与NDVI呈负相关,与NDBI、NDBSI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选取一研究区域,研究了这一区域风因子对荒漠草原藜类植物分布的影响,得出结论:藜斑块是生长在内蒙古荒漠和半干旱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植物斑块,单个斑块呈“月牙形”外貌,整体的分布类型为均匀分布,形成的机理主要是由风这种生态因子决定的;藜斑块有可移动性、短周期性、微固着性等特点;而且藜斑块的形成也会产生一定的沃岛效应,所以藜斑块也成为一种良好的防风固沙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18.
(一) 本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我国大范围年平均气温普遍下降。 1958-1962年气温曾有回升,1963年以后又再次下降,七十年代中期又略有上升。四十年以来气温下降的特点是:夏秋季比冬春季明显,北方比南方明显。进入七十年代以后连续出现五个暖冬(1972-73,1974-75,1975-76,1977-78,1978-79),我国多数地区冬季气温略有回升。建国以来,全国平均降温幅度在0.4-0.8℃之间。如上海最近十年(1965-74)平均温度为15.6℃,比最暖的1940-49年的十年平均温度16.1℃下降了0.5℃。象这样规  相似文献   

19.
西安市地表温度反演及城市热岛强度定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柏延  任志远  李瑞宗  王昀琛 《资源科学》2014,36(12):2631-2636
本文基于单窗算法,选取1992年、2000年、2006年、2013年四期LandsatTM/ETM影像及西安市、西安市周边各气象站点的观测资料作为研究数据,对西安市地表温度反演及城市热岛强度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西安市二环与三环之间区域的地表温度升高较快,城市中心地表温度的变化程度低于二环与三环之间的区域,这与西安市城市规划布局和实际情况相一致,热岛区的面积年平均增加速率为0.83%;21992-2013年西安城区气温平均升高约1.3℃左右,西安郊区气温平均升高约0.1℃左右,说明热岛效应对西安市的整体气温的升高贡献率比较大。就热岛强度总体而言,西安市热岛强度仍呈现上升趋势,期间1996-2001年西安市城市热岛强度呈下降趋势,2008-2011年西安市城市热岛强度呈持续上升趋势,2002-2007年西安市城市热岛强度有增有减,变化规律不明显;3城市热岛比较高的区域逐渐向周围城市扩展,城市中心温度的变化速率比周围略低;4中温、高温、次高温的热岛面积百分比是先增大后减少,次低温及低温的热岛面积百分比是先减少后增大。  相似文献   

20.
《科技风》2007,(5)
一、嫁接后管理1、温度茄果类嫁接苗愈合的适宜温度,白天保持在25-26℃,夜间20-22℃。温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接口愈合,并影响成活。2、湿度保持湿度是关系到嫁接成功的关键。在接口愈合之前,必须使空气湿度保持在90%以上,可于嫁接后扣上小拱棚,棚内充分浇水,盖严塑料薄膜,密闭一段时间(番茄4-5天,茄子6-7天),使小棚内空气湿度接近于饱和状态,以小棚膜面呈现水珠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