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科技风》2016,(12)
目前我国的地下水资源受到严重的污染,严重制约生态环境的发展,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因此,为了合理开发并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做好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十分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其次分析了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最后提出了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简称烟台海岸带所)是中国科学院与山东省政府、烟台市政府共建的资源环境与高技术交叉领域的研究机构。隶属中国科学院。组建的意义:海岸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骆永明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10):1133-1142
海岸带既是陆地向海洋延伸的陆海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带,又是复杂、动态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也是高强度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双重影响下的空间单元。文章分析了影响我国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十大生态环境问题,并以国际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计划(LOICZ)及国际未来地球海岸计划(FEC)为背景综述了国际海岸带科学研究进展与趋势,同时简述了国内海岸带研究进展与差距,进而联系海岸带变化问题,探讨了我国海岸科学与沿海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思路、目标和内容,强调了全球变化影响和人类活动压力下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已超越传统地理学和海洋学的范畴,基于海岸带自然与人文因素探讨性地提出了划分海岸带为"特征性核心带(最强作用带)—相邻带(较强作用带)—外围带(弱作用带)"的"三带"概念,指出海岸科学是一门研究海岸带自然属性及功能、陆海相互作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叉性科学,是认识海岸带规律、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替代的特色学科。  相似文献   

4.
自然生态破坏是我国当前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矿产资源需求的迅速增加及矿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因矿山开采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不但影响自然景观,造成环境污染和对水土资源的破坏,而且还会诱发山体滑坡,造成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各种矿山环境问题威胁、破坏人居环境,加速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矿区及其周边地区居民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严重破坏旅游资源,影响观瞻,制约了资源效益与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和协调发展。为此,河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结合市场需求和该院发展规划,适时成立了河南省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5.
辽宁海岸带重点生态空间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传胜  朱珊珊  党丽娟 《资源科学》2014,36(8):1739-1747
沿海地区区位条件优越,环境容量较大,现已成为全球经济、人口的集聚之地。海岸带同时具备交通运输、旅游休闲、生物物种栖息地等功能,其资源环境的开发逐渐加剧了对生态空间的破坏。本文在建立海岸带生态空间类型划分的方法和技术流程的基础上,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辽宁省30m格网的DEM、沿海各县市区土地资源大调查的生态类用地、《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等数据,对辽宁省海岸带陆域、海域生态空间进行生态重要性和环境胁迫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海岸带重点生态空间的类型划分。研究结果显示,辽宁海岸带被划分为4类重点生态空间: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河流湿地保护与环境治理、海岛海岸保护与侵蚀防治。研究成果为规范沿海各类开发活动、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以及编制沿海各地区相关规划和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开展在不同尺度下对生态空间的划分和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我国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成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我国海岸带湿地已面临着严重的退化风险。文章通过对海岸带湿地退化多重因素,如海岸带围垦、城市化发展、海岸养殖、外来物种入侵、海岸侵蚀、环境污染及海平面上升等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适应我国海岸带地区发展特征的"与自然共建"湿地修复、湿地生态系统自然资本有效评估及补偿、湿地综合监测等应对策略,为实现我国海岸带地区科学和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陈梦熊,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学家。1917年10月12日生,浙江上虞人。1942年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毕业,同年考入前中央地质调查所,曾在西北地区从事地质矿产调查。全国解放后,长期在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担任副总工程师职务,主管水文地质科技业务,领导完成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20世纪80年代,开始致力于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并多次出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代表性成果有《地下水资源与地下水系统研究》、《中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及《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等著作,首先后获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以及首届岩溶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岩溶水文地质贡献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委员。  相似文献   

8.
东大岗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长军 《资源科学》2004,26(2):80-87
南阳市东大岗地区山区面积占23%、岗地55%、平原22%,地下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人均拥有地下水可采资源101.3m3,山区、岗区缺水严重,出现了区域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水质变差等环境地质问题。随着南阳市东大岗地区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农业的发展,地下水开采量急剧增加,超采地下水严重,已出现了很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遏制过量开采地下水,达到可持续开发利用地下水并保护环境的目的,该文在分析现状地下水资源及开采量基础,对每个水文地质单元中的浅层、深层地下水总量进行了开采潜力分析并做出了总体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然后按照满足人畜用水、农田灌溉用水、工业用水的先后顺序,又做了专门性的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对浅层地下水按照其总量可规划为4 个区4 个点,按人畜用水可规划为5 个区,按农业灌溉可规划为5 个区4 个点;对深层地下水按照其总量可规划为5 个区,除人畜用水外,深层地下水不得随意动用。在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较为丰富,应采用可持续性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对山区、岗区缺水严重处,应采取回灌措施补给地下水。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环境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与国民的经济发展。近几年来关于地下水环境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地下水环境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国民的经济发展,对人类的生命健康也产生了威胁,同时也为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本文通过对地下水环境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地下水环境所带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了,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为今后地下水环境相关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水文地质学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是水文地质调查,进行地下水调查的目的,是为利用地下水资源或防范地下水患所采取的措施提供水文地质依据。水文地质调查是分阶段进行的。一般划分为普查、初步勘探与详细勘探三个阶段,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各个阶段中,配合进行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勘探、水文地质试验、地下水动态观测以及地球物理勘探,以取得精度与各调查阶段相适应的水文地质资料。对地下水资源的勘探及水文地质试验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华北平原地下水的功能特征与功能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针对华北地下水评价中偏重资源而对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重视不足的问题,立足于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从地下水的自然属性切入,以综合发挥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为目标,应用系统论和层次分析法,提出了地下水功能的基本理念及其评价关键技术,包括如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成果区划应用分析方法,将地下水的资源供给功能、生态维持功能和地质环境稳定功能统一在水循环系统中科学评价,以达到充分发挥地下水主要功能的综合效益最佳的目标。最后,以华北滹沱河流域作为示范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评价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划分以资源功能为主或以地质环境功能保护为主的适宜区域,这为调控区域地下水的资源功能与地质环境功能之间矛盾方面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杨红生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0):1111-1117
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加剧等背景下,我国海岸带区域发展遭受显著影响,生态脆弱性异常突出,面临诸多严峻挑战。目前,海岸带区域相对独立发展的盐碱地农业、滩涂养殖和海洋牧场,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亟待查明陆海连通性的影响机制和调控途径,采用新设施和新工程技术,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理念的海岸带生态农牧场新模式。文章以我国海岸带区域发展的典型和缩影——黄河三角洲为例,分析了海岸带资源、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海岸带区域盐碱地开发与海洋牧场产业发展现状与需求,论述了海岸带生态农牧场的建设理念、建设内容、科学问题、关键技术和发展途径,以期为我国海岸带保护与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东部沿海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动力引擎"的角色,与此相应,中国大陆海岸线的开发利用广泛而深刻,尤其是最近几十年来自然岸线消失和破坏的速度惊人、程度严重,围填海愈演愈烈,急剧的岸线开发和扰动过程导致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生态和灾害问题,对中国当前及未来的海岸带综合管理乃至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极为严峻的挑战。文章概述了过去近70年中国大陆海岸线开发利用的过程特征,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海岸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及未来时期中国海岸带综合管理的重点和策略,包括:加强以海岸线为重点的海岸带监测、观测和科学研究;加强自然岸线的保护力度,优化人工岸线的开发利用;开展"恢复中国的河口"行动,维持和强化河口的水文与生态连通性;以海湾为重要抓手,通过实施海湾分类管理促进大陆海岸线的保护;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推进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多部门协同和区域协同。  相似文献   

14.
海岸带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新型微生物战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海岸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文章简要评述了电微生物学学科的发展态势和前沿科学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文章提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发展,需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及国际合作,在应用层面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在基础研究层面部署重点研究项目,组织国家/国际层面的大型科学研究计划,甚至需要建设以"海岸科学"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加强电微生物学的研究,有助于利用新型微生物战略资源,有助于我国海岸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国沿海地区相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及地面沉降防治策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沿海地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但地势低平,生态环境极其敏感和脆弱。相对海平面上升已成为21世纪我国沿海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而地面沉降是造成我国沿海地区相对海平面上升的主导和决定因素。为保证地下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以实现沿海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规划、系统管理、优化开采、人工回灌,走生态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实施海洋生态保护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我国海洋生态面临着近海污染严重、海岸面积缩减、典型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环境灾害频发、海岛开发秩序混乱等问题,在阐述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针对海洋生态问题提出的各项海洋生态保护政策的同时,从政府系统、企业系统、民众系统和行业系统等角度提出进一步推进海洋生态保护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7.
盖美  岳鹏  杨苘菲 《资源科学》2022,44(8):1645-1662
海洋环境保护是助推海洋可持续发展、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任务和使命。本文基于熵权TOPSIS法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测算,借助重心模型刻画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得出以下结论:①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整体呈上升趋势,偶有波动;但空间异质性显著,南部经济区较高,西部经济区较低。海洋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整体呈向西再向北迁移的趋势,各经济区内部重心移动差异性明显。②从地区整体效应来看,对海洋生态环境直接贡献强度排序为:环境规制>生活水平>科技水平>科技投入>0>碳排放量>农业污染>工业化水平>劳动力结构>废水排放,对其他地区的溢出效应影响排序为环境规制>0>碳排放量>劳动力结构>工业化水平>废水排放。③分区域来看,各影响因素在不同经济区的作用效果不同,西部经济区产业结构、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环境规制、生活水平提升海洋生态环境水平;南部经济区经济发展、科技水平、科技产出、生态优化、环境规制对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效果明显;北部经济区生态优化和环境规制推动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发展。研究为环渤海地区沿岸省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受自然与人为的双重作用,北京面临着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风沙肆虐更是因危害严重、涉及面广而备受人们关注。对于这些区域性生态问题,远不是北京一个城市所能够独立解决,需要根据其形成的原因,打破行政界线,明确维持城市新陈代谢的生态圈,并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联防控制对策。本文在课题组所划定的首都生态圈的基础上,基于“生态环境问题-关键功能区-核心指标体系”的思路,构建了指标体系,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下,首先进行单因子分区;然后将单因子分区图叠加,进行首都生态圈综合功能分区。将首都生态圈分为六个生态功能区,即京津保城市群中心消费区、水源涵养功能区、防风固沙功能区、水土保持功能区、大气环境调节功能区以及滨海湿地生态功能区。最后,从生态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三个方面,对不同生态功能区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诊断与优化路径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凤君  马丽  许堞 《资源科学》2020,42(1):127-136
黄河流域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重要支撑区以及国土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安全支撑区和粮食安全基地。但受区位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该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单一化产业体系加重了地区生态环境负担。本文在辨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主要限制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地区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本底、大气环境、水资源与水环境、生态功能的胁迫特征,总结了地区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矛盾及需要把握的关系;提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目标,必须处理好产业开发布局与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格局稳定、重点区域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重点突破与系统统筹的关系。为此,建议该地区应优化产业发展路径,积极推进以绿色循环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以地区资源环境约束促进能源基础原材料产业规模控制和效率提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确定适宜的产业发展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推进重点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城市群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强能矿资源开发的生态空间管控与生态修复,实施一批区域性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