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我国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经过了从救济式到开发式的区域扶贫阶段,从全面覆盖到对口支援的攻坚扶贫阶段,多方面、多主体、多方式的联动扶贫阶段和区域精准与个体精准相结合的精准扶贫阶段。在后脱贫时代贫困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以相对贫困为治理对象、以城乡统筹为治理机制和以多维贫困为治理方向。故在后脱贫时代的相对贫困治理中职业教育的职能定位为:精准聚焦相对贫困主体、服务于城乡统筹发展和注重精神贫困治理。  相似文献   

2.
西部是国家社会经济落后区域,是国家贫困县相对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环境最脆弱、生态破坏最严重的区域。本文通过分析西部贫困的特征,认为当前的贫困主要是生态贫困,而且不同地区,贫困诱因不同,扶贫方式单一。针对贫困地区的不同环境特点,建议通过生态移民、生态建设,加大扶贫模式等对策解决生态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3.
精准扶贫刚开始针对物质上的扶贫,在物质扶贫卓有成效的同时,贫困大学生在精神上也存在贫困表现,主要存在思想意识上、心理活动上、道德修养上"缺钙",那么如何"补钙"呢?就要在解剖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归因上,创新精神扶贫新路径;优化周边环境,正确认知精神贫困问题;采取"他助"和"自助"相结合的脱贫方式;做好"成人"和"成才"的扶志教育,彻底改变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双困境.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农村的一些贫困地区,农民的物质贫困往往与精神“贫困”并存。造成物质的贫困,除了历史、人口、自然环境等原因之外,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精神的“贫困”。治穷要先治愚,扶贫要先扶志。因此,必须把扶贫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既要重视物质的“投入”,又要重视精神的“投入”。没有农民的精神“脱贫”,便不可能有物质脱贫,扶贫工程就无法达到预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中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群体,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是一个贫困的群体,在心理上也是一个贫困的群体。为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国家、社会、学校等都为此采取了物质帮助、法律保障、政策支持等诸多的措施,解决了他们的系列问题,但是却存在着注重“物质扶贫”或“经济扶贫”,忽视了“精神扶贫”的问题。本文从伦理关怀的角度出发,为帮助贫困大学生“精神脱贫”,而构建“全面育人、全体育人、全程育人”的贫困大学生“精神扶贫”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背景下,各省全力助攻脱贫攻坚战,在物质贫困的问题上得到有效的遏制,而精神贫困却成为打赢这场战争的阻碍.精神贫困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使贫困人口缺乏脱贫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影响贫困地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进程.贫困的消除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只有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两手抓,才能走出一条成功的扶贫和脱贫之路.  相似文献   

7.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成为贫困县发展的目标指引。"贫困县摘帽"的关键在于"识真贫,扶真贫和真扶贫",概言之,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此,本研究着眼于此,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为例,重点研究怎样开展"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精准扶贫工作,以期让贫困群众真正祛贫根,奔富路。  相似文献   

8.
目前学界对国内外贫困县乡村教育精准扶贫脱贫政策的研究,国外主要注重贫困区域学前教育补偿、支持性政策研究,国内则集中于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与作用、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与财政经费投入、政策文本内容等方面。通过以往研究成果的梳理,结合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研究的需求,未来此项研究的趋势主要有四个方向:一是拓宽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政策研究视角、突出时代特色;二是加强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政策研究内容的理论化、系统化;三是注重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政策研究方法的突破与创新;四是亟需加强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研究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2020年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我国进入了“后扶贫时代”,扶贫工作的重心从着力解决物质贫困问题转向解决精神贫困问题,即精神扶贫。教师作为贫困地区精神扶贫的主力军,肩负着扶贫者之志、扶贫者之智、守护乡土文化的时代使命。然而,在践行使命的过程中乡村教师出现了角色定位模糊,扶贫意识缺乏;乡土情怀缺失,扶贫内在动力不足;工作任务重、扶贫经验少,扶贫能力欠缺的问题。因此,为使乡村教师更好地履行作为“教育扶贫先行者”的使命,职前培养中要注重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培育;在职培训要强化乡村教师教育扶贫角色意识;更要建立健全乡村教师扶贫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精准扶贫"理念的内涵,对新形势下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具有深刻启迪和现实指导意义。目前,与经济贫困相比,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更显突出,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成长成才。为此,高校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内涵,针对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积极探索对精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扶助措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校图书馆参与精准扶贫既是履行社会责任,也是实现自身社会服务功能。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开展图书下乡进村活动,是文化扶贫最直接的形式;针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指导、共享信息资源、远程教育及终身教育服务是文化扶贫的一种主要形式;还可以通过与政府和基层文化教育单位合作,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精准扶贫的核心在于扶贫对象和贫困类别认定的精准性,构建以经济帮扶为主要手段,融合诚信教育、心理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和生命教育为一体的长效帮扶机制,实现贫困生认定程序、帮扶理念、返贫预警机制三个优化,建立精准扶贫数据库、提升贫困生内生动力和长期跟踪反馈机制以预防返贫。  相似文献   

13.
精准扶贫是我国当下和未来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建设与发展被忽视,教育财政投入与政策倾斜存在一定的重复现象和粗放问题,进一步聚焦教育则突出体现在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严重不足、义务教育阶段小规模学校建设不达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与结构不协调、民族地区"双语"教育衔接不畅,师资配置结构性短缺,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仍存在问题.必须面对这些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并实行重点攻关,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才能实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和全面脱贫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贫困区域分布广、发生率高、程度深,并存在一些特殊困难。打胜河北扶贫攻坚战要从突破区域、突破方向、突破瓶颈、突破途径和突破机制五个方面来寻找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从精准扶贫的内涵、生成逻辑、地方实践模式与困境以及实现路径五个方面,详细梳理了精准扶贫已有研究文献。研究发现:现有文献对以下三个问题的研究比较匮乏:一是精准扶贫的系统性研究;二是精准扶贫效果的实证分析;三是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与政策支持问题研究等。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6.
浅谈教育技术“扶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教育技术的整体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但是教育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是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本文分析了农村、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市之间的教育技术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产生的原因,并且探讨了如何缩小差距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社会资本与社区脱贫——对社会资本独立性功能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资本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和分析工具。在不同学者那里,社会资本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界定。西方有关社会资本的主流理论认为,社会资本具有独立于其他资本的独立性功能,但是最近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社会资本是否真正具有独立性功能在社区脱贫项目的实践中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难,主要的问题在于社会资本的积累,特别是对社区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跨越型和垂直型社会资本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行动者所处的社会和经济阶层。由此可见,西方主流社会资本理论可能存在着一些内在的缺陷,而这些对我们进一步探讨社会资本理论在中国社区经济研究领域的价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针对旅游扶贫的研究热潮,提出了扶贫过程中的符号保留问题。在消灭乡村贫困现象的过程中,若不做全面与深入的思考,很容易也连带地把乡村中传统的文化符号一并去除掉;若意识不到或忽视了这一点,将不利于乡村旅游者在精神层面上的安心感的形成。旅游扶贫中应把这些符号保留下来,叠加到旅游设施与项目上,让贫困乡村通过旅游富有起来,但同时也没有失去精神与文化,这也吻合了旅游可以满足精神需求的说法。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应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撑,让新观念能够落实到行动上。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期,扶贫攻坚的思想脱贫问题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物质匮乏问题同样重要。文章从调研湖南省慈利县贫困人口的思想问题入手,总结导致该地区贫困的几种典型脱贫思想观念及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思想脱贫问题的方法只能是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文章结合慈利县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从思想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前提,再结合新时期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治教育理念以及构建全面性地政治教育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慈利地区贫困人口思想脱贫的破解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